前些日子常在臉書上看到“背包旅神”的最新消息,她一下子時在舊金山,一下子去了優勝美國家公園,一下子又回到荒漠,看着她的旅程,那書房心裡是又羨慕有嫉妒,因她正在做的事是那書房想做,但還沒做到,甚至認為不太可能做到的事。徒步美國太平洋山脊步道,全程4000公里,6個月的時間裡,一步一步,一寸一寸,細細體會和體驗,尋找自己,尋找不知。
徒步,是人類最原始的移動方式,大概在兩百年以前,大部分的現代人都以兩隻腳左右交替踏步,從一處去到另一處,極少數的人騎馬騎驢,更少數的人坐轎子,碰到大江大海就乘船。到了近代,人類發明了腳踏車、摩托車、汽車、飛行交通工具,近20年來代步工具越來越多,人們越來越少用腳來移動。然而,就有一些人,喜歡回到原始的移動方式徒步旅行,自討苦吃。
徒步旅行其實這也不是近幾年才有的事。十三世紀時,歐洲人說起英文字‘Journey’時,’意指的不是‘旅程’,而是一天行走的距離,後來變成一日的工作。這個單字的字是‘Jour’,是法文‘日’的意思。一個出師的工匠,其身份介於學徒跟大師之間,他有能力行走一段距離,完成自己的工作,因此稱為‘journeyman’。在中世紀德國的學徒,他們在城鎮之間旅行,學習能夠成為工匠師傅的實用技能。這樣周遊全國稱為Tour de。世界上一些民族文化都發展出以旅行為成年儀式的傳統,從澳洲原住民的短期叢林流浪生活,到美洲原住民的靈境追尋和阿米希人的成年遊歷。台灣達悟族的男孩必須乘坐自己親手製作的獨木舟出海打漁,為成年禮。瞧,人類的祖宗們早就知道,人要真正成長,就要走出去去經歷一些事情。
2019年11月,當疫情還沒有在全世界爆發的時候,“背包旅神”去了法國走800公里的朝聖之路。在出發後不就,她心裡就開始懷疑,終點還那麼遠,自己真的能走到嗎?聽着她說起這件事,那書房心裡馬上想起了台灣《優人神鼓》藝術總監黃志群老師所說的話,他第一次和團員們去東海岸雲腳時,團員問,那麼遠真的走得到嗎?老師回答:“我們沒有要走很遠,只走一步,一步走完才走下一步”。那書房銘記在心,經常使用。
文字:那書房@東寫西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