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家自学 保护孩子创想力

根据最新的人力资源统计记录,2018年,我国有16万持文凭毕业的学生找不到工作。随着网络、数码、资讯、人工智能等科技的崛起与普及化,人类的世界与人力资源的需求也跟着改变。专家们表示,大量运用科技的时代,人与人之间的接触会变得格外昂贵,人工智慧无法取代的是创意或是个人化服务,因此未来人力要不被机器人淘汰需要具备的六大能力:跨领域学习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接收与分析资讯的能力、说故事的能力、关怀他人的能力,以及创造力。然而,现在的求职者最欠缺的技能就是解决问题、批判思考、创新、创意、沟通与应变能力。这不禁叫人反思,现代教育方式是否真能协助新一代的孩子们培养这些能力?

关惠予总说‘我们’,代表的是她和孩子,在家自学的路上孩子需要大人的陪伴、信任、和耐心的等待,等待她一步步学会,等待不知道哪一天能看见的果实。

应试学习,学非所用

现年四十四岁的关惠予与丈夫育有一子一女,儿子今年十七岁,是本地独中学生,幼女八岁,在家自学,意即:女儿没上学,在家由妈妈教导学习,采用适合或符合孩子能力、专长、喜好的方式,教导孩子适用于生活与社会的知识与技能,孩子不在固定场所接受正统教育,不受体制所局限。这种教育模式在本地不是没有,但是极少见,关惠予从过去十六年的补习工作经验里,看过很多被考试与功课压迫的孩子,深知那样的学习模式,不见得能够帮助孩子建立未来生活所需的能力,她认为适性教育更有弹性,更能发掘孩子潜能与天赋,于是她大胆尝试,采用与教育儿子完全不同的方式来教育女儿颜恺萱。

“童林故事會”活動。

回到教育的根本,让孩子接受教育和学习的理由是为了解决生活上的难题,希望他们的所学能让他自力更生。但是,很多时候正统教育体制的学习是为了应付考试,孩子在学校所学到的知识与他生活没有太多的连接,学而不知所用。相反的,在家自学把学习融入生活当中,让孩子体验所学即是所用,所以在孩子的学习上,惠予看重恺萱天马行空的创意、好奇心、自学能力和品德教养。

跳脱主流,勇敢改变

给女儿进行在家自学教育,这不是贸贸然的决定,更不是因为这是“流行”的学习模式,打从当上妈妈开始,惠予对孩子的教育理念就保持着一种“孩子的学习是孩子该有的责任和权利,不过分把这些往自己身上担”的想法。她一直以为自己不会被孩子的考试成绩所影响,然而当大儿子身在应试的环境中,分数就等于学习成果,她不知不觉就会因孩子的分数紧张,会因为某科目不理想的分数而感到失落。

一张十年前的《诗华日报》的剪报,改变了惠予对教育的观念。

一直到有一天,一张旧剪报,敲了她脑袋一记,把“在家自学”与“开放式教育”的概念,从她海马回里拉出来,这不但叫她看见自己偏离了原本的教育理念,被主流带着走,也提醒了她那些以孩子为本位,培养孩子自主学习能力的教育方式,她因此萌起让就读小一的儿子在家自学的念头。纵然丈夫大力支持,但惠予还是缺乏勇气与信心,2010年,资讯管道尚未发达,她对自学的认识与了解尚有不足,再加上资源匮乏,她不敢拿孩子的学习冒险,事情便不了了之。幸好,儿子在体制内适应良好,上了中学之后,在学习上表现得很独立,也很有想法。

惠予用绘本搭配活泼生动的演说,为孩子演说精彩故事。

后来女儿恺萱出世了,一转眼小脚丫也到了入学年龄,而在家自学的想法也已酝酿成熟,惠予积极寻找各种相关资料,做足功课,把想法变成行动,“如果父母不做出改变,孩子的学习就得不到改善。我很清楚,保护孩子不断学习的心和好奇心才是最重要的,有体制的教育方式会扼杀孩子这份心,使他们针对考试来学习知识,然而,现在世界不同了,知识的有效期很短,很快就会被新知识给替代或淘汰,我们不知道将来的世界会变成什么样,需要的是什么,唯有保持不断学习、提升自己的心,才能给孩子带来能力和力量,让他们在将来走下去。”由此可见,让女儿在家自学是她深思熟虑后的决定。

充满创意与趣味的教材,吸引孩子的学习动力。

没有文凭,没关系吗?

在家自学的孩子没有教育文凭和证书,将来升学或找工作会否碰上困难?惠予对此抱着很乐观和有信心的态度:“文凭并不代表你所拥有的能力,现在很多大学生有文凭也找不到工作,在国外升学也不一定要考试文凭,在家自学的孩子若对某个专业有兴趣,他可以提交在家自学的履历与学习记录,表现他的专长与才能,就能申请升学,其实,这几年我们的国家也尝试在教育上做改变,我相信本地教育慢慢也会走向这一块。在国外求职,人家看的不是你的一张文凭,而是你的能力。”惠予也表示,他们夫妻俩并没有将大学作为孩子学习的目标,他们只希望让孩子按她的兴趣与专长去发展,将来能投入于她所兴趣的事,甚至以此为业,负担得起自己的生活就好,他们并不求孩子要达到什么成就。

生活训练就是自然地接触,自然地察觉,自然地学习,再自然地运用。

家里两个孩子,不同的教育方式,小恺萱每天看着哥哥上学去,会不会心里充满羡慕?“不会!”小恺萱为自己发声。惠予补充,女儿虽没上正统学校但有去幼教班,可能在那里看见其他孩子每天为功课和考试忙碌,并不觉得有趣。在进行在家自学之前,惠予曾替恺萱报读幼校,但是上了三天课,恺萱并不喜欢,这孩子还是比较适合无约束,无规范的学习环境。

在孩子的教育上,惠予从不给恺萱设框架,让恺萱保持她的创意想法与好奇心。

坚持信念,互相扶持

“为什么你的孩子没去学校?”类似的问题,惠予被问过无数次,八岁的恺萱没像其他小朋友那样,穿上制服上学校,难免引来许多旁人的好奇与猜想,他们不是以为孩子有问题,就是误解惠予要把孩子养育成很优秀的孩子或天才。“其实,我们想法很单纯,我们只是想给孩子最适合她的教育方式,不想孩子被体制限制”。有时候,旁人把自己变成‘评审官’,一有机会就“考一考”恺萱,一旦恺萱碰上不会读的字,‘评审官’就说:‘哈!这个你不会读!’”面对这样的‘评审官’惠予实在无言。

惠予给恺萱小任务,请她跟着说明书安装架子,除了部分她没有足够的力量去完成的,大物并没有把她难倒。

即使拿出了勇气,做了决定让恺萱在家自学,这还不够,她还要很坚持坚定,这条路才能走下去,她坦言,四年来她一直很挣扎,一直到现在,那种自我质疑的想法还是会出现,当孩子学习不顺利,惠予会懊恼为何她学不会,是不是自己错了?陷入这样的困顿时,她需要共学团朋友们的支持、提醒和意见,帮她看看她卡在哪里。同时,她也必须大量不停阅读相关资料,了解外面的变化,若没有这些资源,真的很容易崩溃瓦解。

她表示:“孩子在家自学,最重要的,最需要的就是父母两人必须对教育理念有共识,如果只有一个人愿意做,我劝你还是不要,否则这条路走起来就会很孤单,很容易动摇,很难进行,一个人力量单薄两个人能互相支持,有个伴可以讨论,给意见。”让惠予感到庆幸的是,丈夫与她的教育理念是一致的,而两家的长辈们也不干预孩子的教育:“先生完全支持我们进行在家自学,很多时候他比我更坚定信念,因此旁人的反对和眼光,我们是置之不理的,孩子是我们的,自小由我照顾,我比谁都更了解她”。

报道:戴舒婷
照片:受访者提供

Check Also

“洞”悉生命(三):旅人在雨林散步

一想散步的時候,那旅人總是會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