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ngrove’是紅樹林的英文名稱,這個字是由西班牙文中的樹(Mangle)和英文中的樹叢(Grove)所組成,中文中‘紅樹林’的名稱,讓許多人誤解那是一種由紅色樹木組成的森林。其實紅樹林並不是單一樹種組成,也不是紅色的,‘紅樹林’是指一群生長在熱帶、亞熱帶海岸邊潮間帶泥質地上,耐鹽性常綠灌木或喬木樹種,以紅樹科植物為代表的紅樹林。紅樹科植物體內含大量單寧,當單寧在空氣中氧化,其附着的枝幹呈紅褐色,樹皮可以提煉成紅色染料,因此馬來人稱它為‘紅樹皮’,中文譯為紅樹。
國際組織> 依植物生育型分類
紅樹植物具有驚人的能力,可以在沿海岸邊以及在河口和三角洲中積聚新沉積的泥土上大面積生長,成為泥潭地的先鋒樹種。國際紅樹林組織依植物的生育型將紅樹林植物分為三種,即:真正紅樹林植物、半紅樹林植物及紅樹林伴生植物。

˙真紅樹林植物 True mangrove
只出現在河口潮間帶之木本植物,具有為適應環境而演化出之氣生根及胎生現象等,以紅樹科(Rhizophoraceae)的18種植物為代表,全世界約有60種。
˙半紅樹林植物 Minor mangroves
能在潮間帶生長亦能延伸到陸生生態系之植物,因此許多海岸植物均可列入。例如行道樹常選用的黃槿、海檬果等都是可以在潮間帶及陸地生長的半紅樹林植物。

˙紅樹林伴生植物 Mangrove associates
伴隨紅樹林生長的草本、蔓藤及灌木,通常生長在紅樹林的邊緣地帶。馬鞍藤、冬青菊、苦林盤等都是紅樹林常見伴生植物。
海岸衛兵。四陣線
本地生物界> 依生長位置分類
砂拉越著名植物學家蔡柄光博士在其文獻中記錄砂拉越47種紅樹林灌木和喬木,29種附生植物及51種真菌,並將紅樹林植物分為主要16個亞型。而本地生物界一般將砂紅樹林中的喬木和灌木,按其生長位置(海岸線距離)粗分為四組,以古晉峇哥國家公園的紅樹林為例子,紅樹林海岸衛兵第一線是野藪木、第二線是五梨跤、第三線是海茄苳、第四線是水椰子。
白花野藪木(又稱:杯萼海桑)
馬來名:Perepat
學名:Sonneratia Alba
分類:Sonneratia海桑屬
砂拉越有兩種野藪木,杯萼海桑多作建築和造船用,也可供一般木器、傢具、板料等用。樹皮含單寧可染魚網;果實可食。杯萼海桑可以在非常高鹽分的環境存活。紅樹林復育工作中,在靠海地段應種植杯萼海桑,造林成活率高,可作為紅樹林人工造林的先鋒樹種。


五梨跤(又稱:紅海欖,紅茄苳、紅樹皮)
馬來名:Bakau
學名:Rhizophora mucronata
分類:Rhizophora 紅樹科
五梨跤盤互交錯的支柱根對抵禦海浪衝擊比其他同屬種要強。樹皮含單寧17-22%,可作染料。其樹榦可以燒製成木炭,以往是本地木炭的主要原料來源。馬來人統稱紅樹林為Bakau,就是這屬植物。

海茄冬(又稱:海欖)
馬來名:Api-Api
學名:Avicennia sp. (有不同種類的海茄冬,包含A. officinalis, A. marina 等等)
分類:馬鞭草科
海茄冬的馬來名稱與螢火蟲相同:Api-Api,因為某些種類螢火蟲經常在晚間在海茄冬樹上集體發光求偶,一閃一閃的微光是紅樹林看起來像掛滿燈泡的聖誕樹。

水椰子(又稱:亞答樹)
馬來名:Pokok Nipah
學名:Nypa Fruticans
分類:棕櫚科
水椰形似羽毛的葉子就被當地人拿來當做草頂房、高架草屋或亞答厝屋頂的材料,水椰的別名“亞答樹”便是馬來語atap(屋頂)的譯音。

泥潭地里施展絕技
孕育紅樹林的泥潭地,其實對植物來說,是極為嚴苛的環境。由於土壤長時間浸泡在水中,其中細菌、真菌旺盛的分解作用,消耗了大量的氧氣,因此在泥下數公分處,形成極度缺氧的狀態。而泥潭地的水分含量雖然充足,但因海水鹽分濃度過高,妨礙了根部對水分及養分的吸收,使植物吸水困難甚至脫水死亡。此外強烈的陽光、海潮的衝擊,再加上每日兩次漲退潮所造成的乾濕變化,都使生活在其間的植物承受相當大的環境生存壓力,因此具備了許多其他植物所沒有的‘特異功能’。


根有玄機
由於泥潭地十分濕軟,加上缺氧及浪潮的衝擊,因此紅樹林植物根部變化成特殊的呼吸根和支柱根,以利支持與呼吸。不同的紅樹林植物,會發展出不同的根系特徵;有的在樹榦基部附近泥地上,冒出一根根直立細長或‘屈膝狀’的呼吸根;有的從主幹或較低的分枝垂下氣根,末端深入地面,並長出地下根,成為支撐樹身的支柱,看起來就像大樹的拐杖;還有的從莖幹下方伸出氣根,入土後向側方延伸形成板狀的支撐根。



葉會排鹽
河海交匯的河口區,土壤鹽分較高,因此不同的紅樹林植物也發展出不同‘排鹽’對策,及有趣又複雜。紅樹林植物的排鹽方式,可以分為、‘鹽分排斥者’和‘鹽分排泄者’兩種。

‘鹽分排斥者’能防止鹽分進入根部的木質部,並以耗能的超濾作用,防止鹽分被運至其他組織,體內過多的鹽分也可借主動運輸從根部排出,比如野藪木主要是通過木質部的高負壓,從含鹽基質中分離出淡水。‘鹽分排泄者’會發展出肉質的莖和葉,裡面含有大量鹽份,但鹽份能和細胞物質結合起來,不發生危害作用,從而能夠從海水中吸取水分。海茄冬的葉片具有許多鹽腺,能不斷收集體內的鹽分,並經由鹽腺排泄出來。而五梨跤則是把鹽形成結晶,儲存與葉片細胞中,當葉子脫落時,鹽分便隨葉片排除。
葉片肥厚
紅樹林生長在熱帶或亞熱帶地區,每天平均溫度不低於20℃,白天氣溫經常超過30℃,猛烈太陽直照在樹木上,因此為了保存水份,紅樹林植物的葉部均含儲水組織,葉面像上了一層蠟或布滿細密的絨毛,葉背的氣孔則向內凹陷,以降低水份的散失。

樹也胎生
‘胎生’一向被認為是哺乳動物的生物特徵,但是紅樹林植物也會胎生,這是怎麼回事?原來胎生現象也是紅樹林的特徵之一。一般植物的種子在發芽時都要吸收大量水份和氧氣,以進行各種化學反應,但軟泥地缺氧且含鹽度高,並不適合發芽。因此一些紅樹科植物就演化出胎生現象,如同哺乳動物一樣,幼體必須成長到適當大小後,才能脫離母體獨立生活。

紅樹科植物的胎生現象,是果實成熟後並不脫落,種子直接在裡面發芽並露出胚軸,形成具胚莖和根的胎生幼苗。幼苗的葉子具呼吸功能,可使幼苗懸垂於枝條上,吸取母株養分慢慢長大。在突出的胚莖上海生有許多皮孔,可以進行氣體交換。長成後的幼苗自葉處脫落,由於胎生苗有上輕下重的特性,能借重力作用插入軟泥中,並很快地發出側根。若無法固着,也可藉由其中富含的漂浮組織,隨海流漂流數個月不致死亡,直到抵達海岸落地生根,這也是紅樹林擴展領域的方式。胎生苗甚至會在退潮時落地,在漲潮前就趕快長出根固定好,就不怕被上漲的潮水沖走了。
紅樹林面面觀(二)
報道:戴舒婷
攝影:沈競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