祛風消炎
有一種植物關“艾”產後媽媽們,一般女性生產後都懂得善用它達祛風消腫功效,對於女性的產後痛風有一定治療效果,它就是大風艾。
大風艾為菊科植物艾納香的葉及嫩枝,為一年生或多年生大草本或灌木,有時呈喬木狀,全株密被黃白色絨毛,可高達3米,具香氣。
一般屬於栽培或野生,多生於園邊、路旁或山坡的灌木叢中。觀察可發現它的莖直立,多分枝,葉片橢圓形或橢圓狀披針形,邊緣具不整齊鋸齒。頭狀花序排列成傘房狀,葉質脆,易碎。
藥典記載
根據《海葯本草》記載,大風艾性溫味平;《開寶本草》:味甘,溫,無毒;《生草藥性備要》:味苦,性溫;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辛,溫。
功能主治方面,《本草拾遺》記載大風艾“主癬。”;《海葯本草》:“主傷寒五泄,心腹注氣,下寸白,止腸鳴;燒之辟溫疫。”;《開寶本草》:“去惡氣,殺蟲。主腹冷泄痢。”;《生草藥性備要》:“祛風消腫,活血除濕。治跌打,敷酒風腳。”;《嶺南採藥錄》:“療四肢骨痛。”。
主治功效
根據中醫碩士楊素雄表示,大風艾有別名為艾納香、冰片艾、梅片艾、牛耳艾。其藥用部位為葉、嫩枝或全草。
他說,大風艾的性能是味辛,苦,性溫,有助於祛風除濕,活血通絡,調經,殺蟲,主要用於治療風濕性關節炎、風濕骨痛、風寒感冒、風熱頭痛、痛經、產後風、寒濕腹痛、濕疹、皮膚瘙癢、跌打損傷、瘡痛瘋腫。
“一般用量是每用12至30克,外用煎水洗或研末調敷。”
在楊醫師的臨床應用上,治療風濕性關節炎,可使用大風艾全草、蓖麻葉,石菖蒲各適量,水煎外洗。女性面對痛經,大風艾根、益母草、雞血藤各15克,香附10克,水煎服。不少人日常生活中飽受濕疹、皮膚瘙癢問題,可用大風艾、吊球草各適量水煎外洗,產後風也可以此藥方解決。
適用於產後
產後是婦女生理上的特殊時期,這是因為經過懷孕與分娩,體內營養和熱量被大量消耗,元氣大虧,氣血兩虛,抵抗力下降,若不慎寒氣入侵,引起頭痛、腰腿痛等神經性疼痛;如果過早碰觸冷水,或洗冷水浴,可使寒濕侵入經絡關節而引起風濕病。產婦受涼後,還可因體溫下降,血管收縮而導致惡露不下,所以產婦在坐月時期應得到特別照顧。
坐月子期間,產婦可使用晒乾後的大風艾草煲水沖身,通過毛孔進入體內促進血液循環,阻抗風寒及濕氣侵入經絡,幫助祛風消腫,活血散瘀,對於女性的產後痛風和痛經都有一定治療效果。
大風艾的小檔案:
別名:艾納香,冰片艾,梅片艾,牛耳艾
藥用:葉,嫩枝或全草
用量:每用12至30克;外用煎水洗或研末調敷。性能:味辛,苦,性溫。祛風除濕,活血通絡,調經,殺蟲。
主治:風濕性關節炎,風濕骨痛,風寒感冒,風熱頭痛,痛經,產後風,寒濕腹痛,濕疹,皮膚瘙癢,跌打損傷,瘡痛瘋腫。
草藥小秘方:
①風濕性關節炎:大風艾全草,萬麻葉,石莒蒲各適量,水煎外洗。
②痛經:大風艾根、益母草、雞血藤各15克,香附10克,水煎服。
③濕疹,皮膚瘙癢,產後風:大風艾、吊球草各適量水煎外洗
大風艾的形態特徵:





一年生或多年生大草本或灌木,有時呈喬木狀,全株密被黃白色絨毛,高達3米,具香氣。莖直立,木質化,多分枝,青白色。單葉互生,短柄或無柄。葉片橢圓形或橢圓狀披針形,先端短尖,基部渾圓或廣楔形,邊緣具不整齊鋸齒,常於基部橫展羽狀全裂,上面綠色有短柔毛,下方密被銀白色絨毛。4~5月開花,頭狀花序較小,徑約1厘米,排列成傘房狀;總苞片披針形,數輪,覆瓦狀排列,外輪短小,內輪較長;花黃色,邊花為雌性,多數,絲狀,頂端有細齒牙;中央為兩性花,花冠管狀,邊緣5裂;雄蕊5,伸出管口之外;柱頭2裂,子房下位。瘦果有10棱,被絨毛,頂端有淡白色冠毛1輪。
另一種乍看下與大風艾植株相似的植物是斑鳩菊,兩者同樣是菊科屬灌木或小喬木。斑鳩菊有較為人知的別名,即南非樹、南非葉,在民間有着高知名度,常被視為神奇的抗癌草藥。
觀察下可發現,大風艾的葉片橢圓形或橢圓狀披針形;斑鳩菊葉片卵狀橢圓形,卵狀披針形或披針形。大風艾的頭狀花序較小,淡黃色,排列成傘房狀;斑鳩菊頭狀花序多數,呈白色,在枝端或上部葉腋排列成密或較密的寬圓錐花序。藥用功效方面,兩者都具有祛風作用,但所用於治療的病症有所不同。
斑鳩菊另一別名“南非葉”的取名,民間相信它原產於南非,且因其葉的藥用價值而出名,所以常稱作南非葉,但其實它的原產地是雲南和四川。又由於它生長能力強,四季皆宜種,故稱之將軍葉;因葉子具有獨特的氣味和苦澀感,也常被稱為苦葉,也有人稱之為血壓樹,因民間將之用於治療高血壓。
斑鳩菊的藥用是在根或枝葉,使用方法是外用研末,調敷患處。
味苦性寒
他說,斑鳩菊的性能味苦,寒,微澀,具有清熱解毒、消炎、祛風的功效,多用於治療感冒發熱、咽喉疼痛、胃腸炎、膀胱炎、闌尾炎、風濕關節炎、瘡癤、癰疽、丹毒。
在楊醫師的臨床應用上,若患上感冒發熱,可將斑鳩菊10克,金銀花12克,蘆根15克,崗梅根12克,水煎服。
若咽喉疼痛,斑鳩菊10克,一點紅15克,玄參,紋股藍各12克,水煎服。
患有胃腸炎、膀胱炎的病患,楊醫師會使用斑鳩菊12克,鳳尾草12克,玉龍鞭15克,金花菊18克,吩咐以水煎服。
有降血壓功效?
楊醫師表示,對於斑鳩菊的確有降血壓功效,但不能一味依賴它而已,血壓偏高的必須尋求藥物治療,服用份量更需慎行拿捏,否則可能造成敗血問題出現。
由於斑鳩菊屬寒性,對於燥熱體質的高血壓患者才行得通,但不鼓勵寒性體質服用。
當斑鳩菊於寒性體質相碰,會產生敗血的可能性,嚴重會造成血小板急速下降,而脾肺虛寒者,
更有噁心和腹瀉的可能性。
“對於適量服用的高血壓患者也必須注意,一旦血壓指數恢復正常,就得停服,避免出現敗血問題。”
使用注意
他也特別囑咐斑鳩菊苦寒,脾胃虛寒者忌用,且長期使用可致噁心,腹瀉等,尤其民間常將斑鳩菊用於治療高血壓、糖尿病、肝炎肝病等,應注意避免長期使用,且勿過量服用。





斑鳩菊的小檔案:
別名:南川斑鳩菊、雞菊花、豆腐渣樹、聾耳朵樹、南非樹,南非葉,苦樹,血壓樹
藥用:根或枝葉用量:每用9至15克;外用研末,調敷患處。
性能:味苦,寒,微澀。清熱解毒,消炎,祛風。主治:感冒發熱、咽喉疼痛、胃腸炎、膀胱炎、闌尾炎、風濕關節炎、瘡癤、癰疽、丹毒。
草藥小秘方:
①感冒發熱:斑鳩菊10克,金銀花12克,蘆根15克,崗梅根12克,水煎服。
②咽喉疼痛:斑鳩菊10克,一點紅15克,玄參,紋股藍各12克,水煎服。
③胃腸炎、膀胱炎:斑鳩菊12克,鳳尾草12克,玉龍鞭15克,金花菊18克,水煎服。
斑鳩菊的形態特徵:
高3至4米,枝圓柱形,具棱,被灰色絨毛。葉紙質,長圓狀披針形或披針形,先端漸尖,莖部楔形,稀近圓形,具細齒或全緣,葉面暗綠色,被乳頭狀突起,粗糙,下方被灰色短絨毛,圓錐花序。花淡紅紫色,花冠管狀。瘦果淡黃褐色。小枝被灰白色密柔毛。葉互生,紙質,卵狀橢圓形,卵狀披針形或披針形,全緣,葉面有乳頭狀突起,葉背被灰白色短柔毛。頭狀花序多數,在枝頂排成寬復傘房狀花序,花筒狀,淡白色。
楊麗華/報導
圖片:受訪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