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用治“生蛇”
大飛揚,光聽名字就給人氣場十足的感覺,不自覺就與“飛揚跋扈”聯想一塊。大飛揚還有節節花、白乳草等別名,為大戟科植物,總體來說它不難辨認。
大飛揚葉片是對生的,花絮是聚傘房花序,呈頭狀密集生長。它的莖表面有很多細的粗毛,莖是圓形的,表面黃褐色或淺棕紅色,質地脆較易折斷,折斷時會有白色汁液流出,所以有別名為白乳草或大乳汁草。
除了大飛揚,原來還有另一種植物被稱為小飛揚,兩者在中藥上都是頗有名氣的藥用植物,在藥用療效方面具有一些互通性。
中醫碩士楊素雄說,大飛揚與小飛揚在本地隨處可見,且極易辨認,雖然它們的生長形態略有不同,但這兩種草藥容易尋獲它們的蹤跡。
根據他分享,大飛揚屬於野生,在溝渠、平地、路旁空地、菜園、花園常見,而高原少有其蹤跡。至於小飛揚,它一般生長在牆壁裂縫、磚塊的縫隙間,甚至連柏油路上的裂縫,或水泥裂隙都有。
大飛揚如同大形百足蟲
大飛揚屬於一年生草本植物,接近10月、11月就會幹枯,常年可見,也有很多種子傳播,因此有需要這種草藥者就可源源不絕的取得並使用。
他說,大飛揚兩邊葉對生,距離幾分就長一對葉子,狀似往天空飛翔。莖向上斜升,直立成長,如飛揚狀,故名。整棵植株看起來有如站立的大形百足蟲,極易辨認。除了長得似蜻蜓,也狀似飛機,故有飛機草的別名,其他名稱也包括大乳汁草、癬藥草。
草藥的命名除與形態特徵有關,它的功效、作用往往也是取名關鍵因素,因此聽了大飛揚別名後,相信大家已對其藥用功效略知其二了。
治皮膚病 腹瀉
雖說毫不起眼,但認識它之後,你就會讚歎於它治療皮膚病的能耐。大飛揚一般用於治療皮膚痕癢、濕疹、皮炎,最主要是治療腸道傳染病,包括腹瀉、下腹疼痛、便稀且臭味難聞。
“我們不時在報章上讀到學校學生發生集體腹瀉的新聞,這種情況一般是吃錯東西腹瀉,導致病菌傳染。”
對於這種里急後重,即患者覺得肛門灼熱,肚瀉不停的情況,可用大飛揚治療,達到殺菌作用,進而治癒腹瀉問題。
治麥粒腫
對於眼睛長有麥粒腫,即一般人常說的長針眼,一些人會玩笑說是因偷窺別人洗澡所致。其實這是因為人體脾胃濕熱,進食太多辛辣食物導致。
楊醫師分享大飛揚另一民間療方,若患有麥粒腫(長針眼),可使用大飛揚治療,短時間內即可消除。
楊醫師授招,使用大飛揚治療麥粒腫方法簡單,只要採摘新鮮大飛揚,將其乳汁滴在麥粒腫上,一天滴上數次,一般在24小時內即可見效。
對於大飛揚的神奇功效,他與一些草藥考察團學員親身見證過。有一次泰國草藥考察之旅,第二天就有一名團員眼睛長了麥粒腫,這位團員聽了楊醫師和另一位團員分享大飛揚可治麥粒腫後,便摘了大飛揚將其乳汁滴在患處,直至當天中午時段,其眼睛的麥粒腫就消腫了80%。
楊醫師也說,除了直接將乳汁滴在麥粒腫上,其實也可用較粗的牙籤搽塗。若不慎觸及眼睛,眼部會感到不舒服,因大飛揚乳汁含小毒,但只要用大量水沖洗即可。
治產後乳汁不通
大飛揚有別名為大乳汁草,這是因為大飛揚可用於治療乳癰、乳腺炎、產後乳汁不通,有助於通乳汁。
楊醫師說,產婦坐月子時進食太多燥熱食物,一些人會因此產後乳汁分泌不出,且腫痛,這時可到草藥店購買白通10克,新鮮大飛揚使用3克,放入水內煲煮,從兩碗半的水煮成半碗水喝下即可。嚴重者需要連續喝三劑。其他功效尚包括治療百日咳、失眠症、過敏型皮膚、手腳趾糜爛,顯示大飛揚小草卻能治大病。
小飛揚晒乾 葉縮卷
至於小飛揚,其葉子小如玉米,生長方式是以“這裡一堆,那裡一堆”的形式。基於其根長在縫隙間,拔除時要有力度,所以經常會弄痛手。
反觀大飛揚的不同點是採摘時容易得多,因為它很柔軟,葉對生,風吹會搖晃,可以連根採摘,不過大飛揚在晒乾後容易折斷。
而小飛揚晒乾後,葉子會縮卷,變成一團。小飛揚直根呈圓錐形狀,長得似人蔘,因此有千根草,蒼蠅翅、小乳汁草的別名。
楊醫師說,小飛揚全草皆有乳汁,含有豐富白色液體,其功效是止癢、健脾胃、消疳、小兒疳積,尤其是泌尿系統感染的疾病,包括結石、前列腺疾病,有着清熱利濕功效的小飛揚,可與其他草藥配伍治療這些疾病。
至於小飛揚的民間療方,當臉部長面皰或長瘡時,可用新鮮及適量的小飛揚攪爛,加入蜂蜜,然後加水攪均飲服。
大小飛揚治生蛇
他表示,大小飛揚草在許多形態特徵上,具有共通性區分的特徵,在療效上可同用治療帶狀皰疹(生蛇)。
“帶狀皰疹是肝膽濕熱症所致。只要將大小飛揚兩種加起來捶爛,加少許米酒及少許硫磺,然後使用毛筆或耳棉棒沾其乳汁,多次重複塗在生蛇的皮膚周圍,塗後不必沖洗。”
使用禁忌
楊醫師也說,大小飛揚是全草皆具藥用價值的植物,用量每用15至30克。大飛揚的使用方法是外用鮮品搗爛敷患處或煎水洗;小飛揚是外用鮮品煎水薰洗患處。兩者都是脾虛者忌服。






大飛揚(大戟科)小檔案:
學名:Euphorbia hirta L.
別名:大飛揚草、大乳汁草、飛揚草、癬藥草
性能:味微苦、酸,性涼,有小毒。清熱解毒,利濕止癢。
主治:細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急性腸炎,消化不良,慢性氣管炎,腎炎,外用濕疹,皮炎,足癬, 帶狀皰疹(生蛇),皮膚搔癢,乳汁不通導致發炎,乳癰,疔瘡,麥粒腫。
草藥小秘方:
1. 細菌性痢疾、腸炎:大飛揚60~90克,鬼針草30克,水煎服。
2. 足癬:鮮大飛揚90克,加75% 酒精500毫升,浸5天,取浸液外擦。
3.帶狀皰疹:鮮大飛揚適量搗爛取汁,加雄黃末調均,塗抹患處。
使用注意:脾虛者忌服。
小飛揚(大戟科)小檔案:
學名:Euphorbia thymifolia L.
別名:小飛揚草、小乳汁草、千根草、蒼蠅翅
性能:味微酸、澀,性微涼。清熱解毒,利濕止癢,健脾消疳。
主治:細菌性痢疾,腸炎腹瀉,痔瘡出血,泌尿系統感染,小兒疳積,外用濕疹,香港腳,過敏性皮炎,帶狀皰疹(生蛇),皮膚搔癢,乳癰。






草藥小秘方:
1.痢疾:小飛揚30克,鳳尾草15克,水煎加蜜糖或黃糖沖服。
2.小兒疳積:小飛揚、馬鞭草、爵床各15克,加黃糖,水煎服。
3.濕疹、皮炎、皮膚搔癢:小飛揚鮮品適量,煎水洗患處。
楊麗華/報導
圖片:受訪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