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膚多年來都面對瘙癢、出膿及出血等問題但卻難以痊癒,有時吃到某些食物情況還會瞬間惡化,到底問題出在哪兒呢?在類似馬來西亞這般炎熱又潮濕的環境中,有一種常見又困擾着許多人的皮膚病——濕疹。如果想要擺脫濕疹的“糾纏”,我們需要更深入地了解濕疹以讓自己懂得如何應對這種病症,否則濕疹不但容易複發還會影響患者的生活。

什麼是濕疹?
濕疹指的就是一系列持久和續發的皮疹,常見的癥狀就有發紅、瘙癢、水腫和發乾,嚴重者還會出現結痂、剝落、起泡、開裂和出血等問題,這些癥狀也是許多「具有明顯瘙癢感的皮膚炎」的共同表現。值得一提的是,濕疹其實並不是由細菌或黴菌所造成的發炎,相反的它主要是受到人體本身的內在生態環境、飲食習慣、排毒習慣、皮膚狀態、外在環境的氣溫和濕度等等綜合因素所影響。對於這類型的「非具有明顯外界感染原因」所造成的皮膚炎,在醫學上通常會把相關癥狀表現稱為濕疹。
什麼情況下容易得濕疹?
引起濕疹的原因有很多,素體內因主要有:家族過敏體質遺傳、腸胃功能性障礙、情緒波動不穩定、過渡疲勞缺乏休息、睡眠品質差以及內分泌失調等。環境外因主要有:長時間暴露在紫外線下、長期處於潮濕悶熱的環境、過多食用濕熱性質食物、接觸到刺激性物品如花粉、動物皮毛以及化妝品等。
在中醫的角度來看,一個人會得到濕疹主要是因為風、濕及熱侵襲肌膚所致。比方說,當一個人長期在一個很潮濕、悶熱又不通風的空間下,像是沒有良好的空調系統或缺乏充分運用窗口的房間就無法讓空氣流通,停滯不動的空氣就會化為風邪、濕邪與熱邪,反覆干擾皮膚最終導致濕疹。另一個主因則是因為飲食不節所導致,比方說當一個人愛吃辛辣食物、奶製品、甜食、海鮮或嗜酒,這些濕熱性食物或飲料會傷及我們的消化系統,導致濕熱內生慢慢累積,時間久了就會形成濕疹。
如何預防?
由於濕疹可以從外因和內因兩方面侵襲肌膚,因此我們能以此分類來學會如何預防。值得一提的是,濕疹並不是由外界細菌或黴菌感染而引發,相反的濕疹是由多種內因和外因等因素所導致,因此如果患者在痊癒後並沒有照顧好生活習慣,濕疹依舊有複發的可能。
患者應注意飲食
馬來西亞的食物其實大多屬於濕熱性質,如叻沙、椰漿飯、咖喱或油炸食物等。一般上含有椰漿和辣椒的食品,建議容易得到濕疹的患者應該盡量少吃。此外,牛奶和奶製品如乳酪或煉奶也是屬於濕熱型食品因此容易誘發濕疹,至於海鮮類和內臟食品一般上都具有蠻高的濕毒所以也會引起濕疹。我們也常聽別人說多吃水果對健康好,這裡就要特別提醒容易得到濕疹的患者,糖分偏高的水果其實也很容易誘發濕疹,如榴蓮、紅毛丹、黃梨、菠蘿蜜、葡萄和芒果。很多人其實都忽略了,剛剛所提到的這些高糖分水果其實都屬於濕熱型,因此我們建議曾經得到濕疹的患者應該盡量少吃為上。
照顧個人與環境衛生
此外,我們也應該把自身衛生照顧好,特別是皮膚表層的衛生。如果因為長時間接觸炎熱的氣候或像在生活中進行任何活動如烹飪而排出更多的汗,我們建議定時把汗擦乾,這是為了避免肌膚表層因為長時間潮濕而導致濕疹,定時勤洗澡的習慣也有助於保持肌膚乾爽及清潔。除了自身衛生,住家環境的衛生也一樣重要,因此建議保持住家環境通風涼爽,以免空氣停滯最終形成潮濕且悶熱的環境。再來,建議平時要保持床單、衣物、毛巾或各種貼身物品的清潔,這能避免傷口在還未全面修復前又再次因為接觸細菌而導致病情惡化。為了提高肌膚的修復素質與速度,我們也建議患者多休息及避免過度操勞,在飲食方面應該攝取均衡的營養並減少過度的情緒波動。
醫師的提醒
濕疹在馬來西亞是常見的皮膚病之一,建議大家多了解自身的飲食習慣與居住或生活環境是否對濕疹過於“友好”。簡單來說,避開濕熱的食物和環境並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這對於避免得到濕疹都能起到一定有效的作用。倘若不幸得到了濕疹,那就需要使用正確的方式進行治療,不要輕易聽信道聽途說而來的所謂“傳統偏方”以免導致病情惡化!濕疹雖然常見但也絕非小事,希望大家科學看待及預防,如果有需要請向正規的醫護人員諮詢及尋求治療。

《醫言良語》
文字:Kenji黃宇恆
分享者:林健裕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