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杏林家 / 大駁骨VS駁骨丹

大駁骨VS駁骨丹

治跌打損傷

民間用於治療跌打損傷的生草藥種類不少,其中大駁骨較廣為人知,光看命名其實已可摸索出大駁骨的用途及藥用價值。大駁骨為爵床科植物黑葉爵床的莖葉,屬於常綠灌木,可高達2.5米。


大駁骨為爵床科植物黑葉爵床的莖葉。

仔細觀察,它的特徵是穗狀花序頂生,花序稍被微毛外,其餘部位禿凈,枝則粗壯,圓柱形。葉片呈橢圓形,花朵白色夾帶粉紫色,果實卵形或橢圓形,多栽於庭園,或生於村旁、曠野灌叢中。

藥典記載

根據藥典概述記載,如《本草求原》記載大駁骨的性味是“苦甘平”;《嶺南採藥錄》:“味苦,性寒。”《陸川本草》:“辛甘,微溫。”

根據《本草求原》:“治乳癰,功勝於蒲公英,同黃糖、酒糟搗敷。”《嶺南採藥錄》:“理跌打傷,接合筋骨。”《南寧市藥物志》:“治風濕痹痛,肺癰。”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祛風濕,理跌打。治骨折,跌打扭傷,風濕性關節炎,創傷紅腫,肋間神經痛。”

藥材性狀鑒別

大駁骨一般在5至10月採收,晒乾。經晒乾後的藥材為乾燥枝葉,莖枝棒狀,呈灰褐色或黃褐色,常有粉塵狀和細密斑點,平滑但稍有縱縐及點狀突起皮孔,節部膨大;皮薄,木部乳白色,髓部甚大,海綿狀,白色;幼枝稍壓扁。

晒乾後的大駁骨氣微,味淡而稍帶豆腥味。在選擇方面,以枝不過粗,葉多為好。

中醫碩士楊素雄說,大駁骨為爵床料植物,學名為Adhatoda ventricosa(Wall)Nees,其他別名有大接骨、大還魂、黑葉接骨草。

大駁骨可以全草使用,每用15至30克,外用適量。一般外用的方法是加白米酒搗爛敷患處。

大駁骨味辛,微酸,性平,功能是活血瘀,祛風除濕,常用於治療跌打損傷,骨折,風濕性節炎,乳癱,肋間神經痛。

“民間也用大駁骨治膽固醇、尿酸。”

楊醫師也根據本身的臨床經驗,分享大駁骨的草藥使用方法,必須注意的是,孕婦忌服。

大駁骨草藥小秘方:

(一)跌打損傷:大駁骨、駁骨丹、兩面針根,腫節風各15克,水煎服。

(二)風濕痹痛:大駁骨、穿山龍、透骨草各20克,常春藤15克,水煎服。

(三)乳癱:大駁骨、蒲公英、山石榴,王不留行子各24克,水煎服。

大駁骨小檔案(爵床料):

學名:Adhatoda ventricosa(Wall)Nees

別名:大接骨,大還魂,黑葉接骨草

草藥:用草

用量:每用15至30克,外用適量,或加白米酒搗爛敷患處

性味:味辛,微酸,性平。

功能:活血瘀,祛風除濕。

主治:跌打損傷,骨折,風濕性節炎,乳癱,肋間神經痛

大駁骨形態特徵:

穗狀花序頂生,有多數闊卵形的苞片,綠色,被微毛,內有花3~4朵;小苞片極小或狹;萼片5,長約4毫米;花冠2唇形,白色帶有粉紫色,上唇2裂,下唇較大,短3裂,中裂較寬;雄蕊2,着生於花冠喉部,突出;花柱線形,短2 裂。蒴果卵形或橢圓形,長約8毫米,有毛。

駁骨丹

另一種生草藥駁骨丹,和大駁骨雖在外觀上差異甚大,但因兩種草藥的名稱和別名相近,都與“骨”扯上關係,加上藥用用途也雷同,因此容易讓人混餚。

大駁骨和駁骨丹同樣為爵床料植物,皆屬於常綠小灌木,前者可高至2.5米,後者高約1米,稍微小株。

駁骨丹是爵床科植物的莖葉或全株。仔細觀察,駁骨丹的莖直立,莖節膨大,青褐色或紫綠色。枝條對生,無毛。單葉,葉片披針形,花白色帶淡紫色或紅色斑點,苞片鑽狀,披針形,果實屬於棒狀。

駁骨丹的學名為Gendarussa vulgaris Ness,別名有小駁骨、小還魂、接骨草,其中小駁骨的別名,與大駁骨,頗有“大小兄弟”草藥之感,因此容易讓人將兩者聯想一起。

大駁骨和駁骨丹的性味同樣味辛,微酸,性平,皆可活血散瘀,祛風除濕,用於治療跌打損傷、骨折、風濕性關節炎,不同處是大駁骨另可用於治療乳癱和肋間神經痛;而駁骨丹另有別的藥用用途,如可用於治經痛、咳嗽、瘡瘍腫毒。

和大駁骨一樣,駁骨丹是一種可治療多種疾病的草藥,尤其是跌打損傷諸症,療效尤佳,因它續筋接骨之力特強,故有“駁骨丹”之稱。

它生於屋前屋後,村旁山下池邊等陰濕處,常栽培為綠蘺,藥用全草,全年可采,洗凈晒乾備用或鮮用。

藥典記載

根據《本草綱目拾遺》記載:駁骨丹治折傷,續斷骨;《生草藥性備要》:治風邪,理跌打,調酒服;《嶺南採藥錄》:理跌打傷,內服能去瘀生新;《陸川本草》:治風濕骨痛。

對於駁骨丹,楊醫師說,駁骨丹是爵床科植物,有小駁骨、小還魂、接骨草的別名。全草用藥,每用15至30克,外用鮮品搗爛敷患處。

他說,駁骨丹味辛,微酸,性平,可活血散瘀,祛風除濕,主治跌打損傷、骨折、風濕性關節炎、經痛,咳嗽、瘡瘍腫毒。

喜濕潤氣候環境

駁骨丹一般產於台灣、福建、廣東、香港、海南、廣西、雲南,其他地方則分布於印度、斯里蘭卡、馬來西亞等。

駁骨丹喜歡濕潤的氣候環境,要求生長環境的空氣相對溫度在70至80%,但空氣相對濕度過低,下部就會葉片黃化、脫落,上部葉片無光澤。

傳說淵源

傳說很久以前,在雲南熱帶雨林中,一個老中醫正在採集草藥。當他在一棵大樹下休息的時候,有一條大蜈蚣爬了過來。老中醫舉刀把它剁成兩截,兩截的蜈蚣在地上掙扎。可一會兒,又來了一條蜈蚣,銜了一片綠葉,並把綠葉安在受傷蜈蚣的斷處。不久,奇蹟出現了,那兩截的蜈蚣竟連接起來,慢慢爬進了草叢。

老中醫從中受到啟發,他在一株細藤上找到了蜈蚣銜的那種綠葉,並摘了一些帶回家。他先把雞腳弄斷,然後把搗碎的葉子敷上。結果,三天後斷了的雞腳果真長好了。

後來,老中醫又試着用這種葉子醫治骨折病人,結果也獲得了成功。自此以後,人們就稱這種植物為“接骨草”,即駁骨丹的另一別名。

楊醫師分享駁骨丹草藥小秘方:

  • 跌打損傷瘀腫,骨折:駁骨丹15克,九節茶20克,田七9克,水煎服;另駁骨丹鮮品搗爛或干品研末,用酒或醋調數患處。
  • 風濕性關節炎:駁骨丹、小羅傘、兩面針各15克,水煎服。
  • 咳嗽:駁骨丹、雞屎藤,白鶴靈芝各15克,水煎服。

使用注意

孕婦忌服。

駁骨丹(爵床科)的小檔案:

學名:Gendarussa vulgaris Ness

別名:小駁骨、小還魂、接骨草。

藥用:全草

用量:每用15至30克,外用鮮品搗爛敷患處。性味:味辛,微酸,性平。

功能:活血散瘀,祛風除濕。

主治:跌打損傷、骨折、風濕性關節炎、經痛,咳嗽、瘡瘍腫毒。

駁骨丹的形態特徵:

多年生草本或亞灌木、直立、無毛,高約1米;莖圓柱形,節膨大,枝多數,對生。葉紙質,狹披針形至披針狀線形,頂端漸尖,基部漸狹,全緣;葉柄長在10毫米以內,或上部的葉有時近無柄。穗狀花序頂生,下部間斷,上部密花;苞片對生,在花序下部的1或2對呈葉狀,比萼長,上部的小,披針狀線形,比尊短,內含花2至數朵;萼裂片披針狀線形,長約4毫米,無毛或被疏柔毛;花冠白色帶有紅紫斑點。

大駁骨有活血瘀,祛風除濕的功能,常用於治療跌打損傷、骨折。

民間也用大駁骨治膽固醇、尿酸。


大駁骨的特徵是穗狀花序頂生,容易辨認。
LY

駁骨丹的別名有小駁骨、小還魂、接骨草。


駁骨丹花朵白色帶有紅紫斑點。


駁骨丹的干品。

楊麗華/報導

圖片:受訪者提供

Check Also

小心別被骨痛熱症“叮”上!

隨着大馬骨痛熱症再次來襲,加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