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要跨越眼前的這一座雄偉山壁,無關成敗,只是純粹地想要越過這座山壁而已。因為我知道這座山壁就是自己的內心,聖母峰代表着我內心的不安、恐懼與不可能等種種禁錮。”——栗城史多《跨越一步的勇氣》

栗城史多是真實人版的羽生丈二(登山小說《眾神的山巔》的主人公》,自第一次登山後,就一直很想 獨自無氧登山,從聖母峰西南山面的路線到達世界最高點,對登山稍微有了解的人都知道,那是聖母峰最困難的路 登頂成功,就是故事中的羽生丈二也一樣罹難,所以,其實栗城史多想做的,是一件很危險的事。
栗城史多的文字很單純很清明,就像登山當下的心境一樣,簡單、深刻、由衷,透過文字可以感受到他出書的目的不是要炫耀自己幹了什麼(也沒什麼值得炫耀的),他只是想告訴大家他的登山領悟,告訴大家為什麼他要一個人登山,又是什麼一直支持着他。
在除了天地白雪之外,什麼都沒有的境界里,人的心和生命會回到出生的單純,體會呼吸的珍貴,體會身體對溫暖的需要,體會生物對飲水和食物的原始需求。其他都不重要,別人怎麼說不重要,口袋有沒有錢不重要,屋子大不大不重要,只有呼吸和身體平安最重要。而一個人登山不僅是危險加倍、所有功夫一個人攬,精神壓力也很大,一個人會感受到極度的孤獨感及恐懼感,可是,他真的想要去,真的想這麼做。

我想,大概只有試過單人登山的人,能夠明白他,理解他的為什麼。而那書房作為一個業餘的、還在門口的登山者,在史多的書里,讀到很多自己登山時也有過的想法和念頭,我們(單人登山者),真的不為完成什麼,我們,真的只是想要去,我們不是要去征服山,而是想要走近山,在沒有別人,只有自己的世界裡,與山對話。
在沒有能夠互相給力的夥伴的陪伴下,‘謝謝’就是幫助史多度過艱難最有力量的詞彙(那書房也是),當他處於艱難困苦的時候,就會脫口而出這句話:“感謝痛苦給我的淬鍊”,他欣賞並接受那痛苦,感恩的心使他可以跨出一步再一步。一步,在我們的日常里,多麼微不足道,但是在高海拔,空氣稀薄地帶,一步很大,一步所蘊含的包括意志、體力、心力。2009年,史多在挑戰無氧登聖母峰的時候,在很靠近頂峰的時候,突然走不下去了,腳怎樣也跨不出一步,那時他心掙扎着,目的地就在前面了,可是他走不下去了,要放棄嗎?他甘心嗎?那時退回第二營,不是回去休息這麼簡單,而是意味着攻頂失敗。
史多最叫我欣賞的是,那一次他選擇了退回第二營,他保持很好的心態,他知道成功的相反不是失敗,而是什麼都不做,他知道自己不是失敗,只是沒有成功,他知道真正的完成不是攻頂,而是活着回來。雖然,史多字句淺白,但我在最後一章也看得感同身受,彷佛是我自己在聖母峰山,呼吸也變得困難。
讀完這本書後,我上網找了栗城史多的資料,想看看這幾年他成功登頂了嗎。但是,叫我震驚的是,他罹難了。去年5月21日,在我讀他的書的整整一年前,他第八度挑戰單人無氧登聖母峰時,因為登頂失敗想退回營地,卻在帳篷里失溫而死。而在那之前,他因為登山手指凍傷壞死,失去了九隻手指,即使這樣,他還是沒有放棄要上山的想法。
他和羽生丈二一樣,長眠在他們熱愛的聖母峰。我不禁在想,這是不是他最好的結局?他離開以後,有一天,我偶然見到了他的書,透過他文字的記載,感受登山,也許,這就是史多想做的,用文字來鼓勵世人。我想說,謝謝。
栗城史多對瑪尼堆向山祈福,祈求的並不是滿足這樣那樣的願望與慾望,而是在登山的過程中領悟到活在這個世界,以及人類仰賴大自然生存的意義。我也是。
《書里那句話》圖/文:那書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