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姜是多年生草本植物,開有黃綠色花並有刺激性香味的根莖,根莖可供藥用,鮮品或干品可作烹調配料或製成醬菜、糖姜。莖、葉、根莖均可提取芳香油,用於食品、飲料及化妝品香料中。
姜一直以來是家裡廚房,與柴米油鹽醬醋茶一樣重要的形式存在,常以不同形狀入菜,如姜塊作為各種菜的調味品,可炒、燉、燜、煨、燒、煮;薑絲入菜,可炒,拌;姜米入菜,可炸、熘、爆、炒等。
姜除了調味功效以外,有的還將嫩姜做成醬菜;有的姜用糖腌製成糖姜;有的加鹽、花椒、醋腌製成酸姜;有的將生薑加鹽、糖、檸檬酸、食用紅色素等腌制後晾乾,製成口感甜、香、辣、咸、酸的五味姜;有的用糖揉蜜浸漬成甜辣可口的蜜餞姜;還有製成桂花姜、冰姜、油姜、甜醬姜等。

藥典記載
生薑入葯,首載於《神農本草經》,列為中品。在《傷寒論》一書中,含生薑的方劑就有39首,可見醫聖張仲景對生薑的應用是很重視的。
根據李時珍:“姜辛而不葷,去邪辟惡,生啖熟食,醋、醬、糟、鹽、蜜煎調和,無不宜之;可疏可和,可果可葯,其利博矣,凡早行山,宜含一塊,不犯霧露清濕之氣及山崗不正之邪。”
金元四大家之一李杲:生薑用途有四,一制半夏、厚朴之毒;二發散風寒;三與棗同用,益脾胃之氣、溫中祛濕;四與芍藥同用,溫經散寒。

中醫碩士楊素雄表示,姜是很好的一味開胃進食葯,也是很好的止嘔葯。在張仲景《金匱要略》中有一個方子,稱為“小半夏湯”,裡頭只有半夏、生薑兩味葯,再加一味茯苓稱之為小半夏加茯苓湯,對不管任何原因所產生的嘔吐都有治療效果。
他說,臨床分析,這是因為半夏裡面的生物礆,以及生薑裡面的姜素,對大腦延髓的嘔吐中樞產生麻醉抑制的作用,而達到止嘔的效果。
視體質服用 勿過量
楊醫師說,早前民間有種提倡吃“姜”的療法,相信大家印象深刻。除了離不開吃薑,也推廣用之,且還要大量吃、長期吃、不停的吃!其實,寒者吃之有益,熱盛者吃之燥熱也!不清楚體質寒熱,常會發生負面影響。

“姜確實是一味好葯,但不能過量服用,不可濫用,更不能當之神話。吃薑療法的出現,讓姜的魅力無法擋,以致街知巷聞,全天下人知曉,姜的價格也因此隨之漲價。”
更不可思議的是,姜的功效被誇大其辭,他本身甚至曾目睹小販在攤位前掛上字條,誇大姜的功效,寫着管理糖尿病、通血管、預防大腸癌、防止輻射、燃燒脂肪,更可笑的一句“辣死癌細胞”,令楊醫師看了這樣的宣傳手段啼笑皆非。

他說,姜的使用的確千變萬化,如今也研發出許多產品,如姜粉、薑糖、薑汁、姜塊、姜膏、薑母茶、玫瑰薑茶、香茅薑茶、姜酵素、姜油、薑汁啤酒、醬生薑等。


可避邪 無科學根據
關於姜的傳說故事,“冬有生薑,不怕風霜。” “冬吃蘿蔔夏吃薑,無病消災壽命長。”
楊醫師也分享一個真實故事。一座遠離醫院的村莊,村民王某在忙完農活出過一身大汗之後,突然患了病,渾身發燒,頭痛,無力,處於昏迷狀態。

此時天已黑了,到醫院得需兩個多小時,看着病人在痛苦地呻吟,家人非常着急。這時一位上了年紀的老農說:“人家都說姜能避邪,還能治病,不如煮半碗薑湯讓他喝了避邪。”家人趕忙找來生薑,煮了半碗湯讓病人喝下。誰知後半夜病人出了一身大汗,病竟好了。於是,村民們便認為姜可以避邪。
針對此事,楊醫師說,所謂“姜能避邪”是無科學根據的,半碗湯治好王某的病,其原因是人的身體在虛弱情況下往往易受風寒的襲擊,病菌也隨之侵入人體,在體內興風作浪,使人出現頭痛、發燒、咳嗽等。傷風感冒就是受了風寒,只要去掉風寒,病就會好。
生薑之所以有發汗作用,是因為姜中含有“姜辣素”,能刺激心臟和血管,促使心臟加快跳動,血管擴張,血液流動加快,進而使全身產生溫熱感覺。同時,流到皮膚去的血液增多,使身上的毛孔張開,從毛孔滲出的汗也增多,汗液不但把體內多餘的熱帶了出來,且能振奮機能的抗病能力。

“王某干農活出了汗,毛孔張開,風寒侵入體內,以致出現頭痛、發燒等癥狀;喝了薑湯出了汗,把風寒之邪驅逐出體外,王某的病自然也就好了。”
他說,姜含揮髮油,並含姜油酮、生薑二醇等多種成分,對消化道有輕微刺激,可使蠕動增強,減輕腹脹,並具有促進消化液分泌、保護胃黏膜細胞、抗消化道潰瘍、保肝、利膽以及消炎、解熱、抑菌、鎮靜、鎮痛、鎮吐、防暈、增強免疫、興奮呼吸中樞、祛痰、止咳等作用。而口嚼生薑可使血壓上升,還能興奮心臟、擴張血管、促進血液循環。
臨床心得
楊醫師也分享其臨床應用生薑治風寒型感冒。
風寒型感冒
當風寒型感冒初起時,用老生薑7片、蔥白頭3枚、糯米30克共同煮粥。
煮法:先將糯米淘洗,加水300毫升,煮沸後加姜、蔥,而糯米呈糜狀即可。食時再加好醋少許,紅糖適量,食完後,以被覆蓋,候微微汗出,可以連服3次。
生薑大棗粥
鮮生薑15至20克(或乾薑6至9克),大棗2至4枚。煮法:將生薑洗凈切碎,與米、棗同煮成粥即可。功效:溫胃散寒,溫肺化痰。
材料:老薑母2公斤,紅糖600克,白砂糖400克,麥芽糖約一湯匙,清水兩杯。
做法:
1)姜洗凈切片。
2)全部材料倒入鍋中煮至熱度,即可開始拌炒。
3)炒約25至30分鐘至糖漿濃密時加快翻炒動作。
4)若糖漿滴入水中變成立體糖球狀,改成小火續煮約10分鐘撈起過濾晾乾。
5)存下糖漿熄火攪拌至起砂,撈起晾乾。
楊麗華/報導
圖片:受訪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