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教是華社大眾的產業,華教的成功不能單靠個人,是眾志成城策劃和扶持而辦到的,無論在什麼崗位上,大家都是文化堡壘的守護者。在一代又一代人的努力後,大馬華文教育向來被認為是中國以外最成功、最能保存中華文化傳統的一環,所培養的學生在各領域都有卓越表現,尤其在中華文化的傳承和文學創作成就非凡,近年來連友族也把子女送進華教,接受華文教育熏陶。
華小董聯會作為站在華社前端扮演火車頭的角色,在集思廣益後,攜手共同為華小開創新局面,也盡心儘力改善華小的問題。
回首走過的路,瞻望前景,滿懷感慨卻也充滿樂觀和希望。晉漢連省華小董聯會會長拿督蔡文鐸受訪時表示,他是在2018年當上晉漢連省華小董聯會的會長,在這之前已擔任署理會長職長達14年。
他說,在接任會長後,董聯會就接受重大委託,受到峇哥中華公學原校董會的委託,全權負責進行峇哥中公的搬遷與重建工作。憶起遷校的點點滴滴,過程可說一點都不容易,過關斬將的情況下,所幸終遷入目前的校地現址。

峇哥中公創辦於1946年,至今已有76年歷史。在2010年因缺乏學生來源而被迫停辦,然而愛護華教人士堅決相挺和無私奉獻下,峇哥中公經歷了10年終於完成遷校大業,為砂華教史掀開新篇章。

隨着峇哥中公遷校成功,從今以後三馬拉漢地區多了一所華小。新校舍五臟俱全,其中還有6間精明教室。
“峇哥中公早在2010年就因學生來源不足而被教育部勒令關閉,過後其校董會曾委託其他組織協助搬遷,但輾轉多年卻毫無進展。在董聯會團隊積極跑動下,並在拿督斯里沈桂賢協助下,終在2018年國會選舉前獲得了聯邦教育部所發出的搬遷批文。”

遷校點滴
他說,在2019年3月份,董聯會舉辦一個盛大的籌款晚宴,在華社鼎力支持下順利籌獲300萬令吉,而首席部長也在當晚慷慨應允以一對一的方式,撥出300萬令吉充作建校用途。過後,在希盟政府的協助下,在2019年8月份獲得教育部發出的建築批文。
隨後,利安建築公司通過公開招標方式,受委承建一棟擁有18間課室,一座食堂及一間辦公室的建築物,還有一座多用途禮堂。有關承建商只花了短短5個月時間,以低於測量師專業估價的方式,幫助董聯會完成這項宏偉的工程。


此外,拿督陳悅枝更通過其慈善基金會再捐助50萬令吉,同時也報效禮堂內的全部冷氣設備及教學樓的所有瓷磚輔設。值得一提的是,捐贈校地的發展商,Berlian Stabil有限公司除了自費完成了校園籬笆外的路溝工程,也捐助了禮堂的電子熒幕、放映及音響設備,以及課室內的桌椅和精明教學設備。
挑戰重重
“整個搬遷及重建工程看似很簡單順利,其實卻是崎嶇不平的!除了批文的合法性曾一度被質疑外,這所學校的教師配額早在2013年就在校董會不知情的情況下,被挪到吉蘭丹的埔萊新村華小。幸虧獲得上天的眷顧,時機也配合得天衣無縫,剛好古晉聖約瑟小學計劃在2020年關閉,在其校董會及天主教大教主傅雲生的首肯下,把它的教師配額轉到峇哥中公名下,真可謂是浴火重生。”




蔡文鐸說,在社會各界大力支持下,終於保住這所華小的營運執照,完成了被託付的歷史任務!這也是繼2010年完成搬遷達邦中公後,董聯會完成的另一項創舉!
跨省遷開南
接下來,董聯會正着手負責將詩巫的開南小學跨省搬遷至三馬拉漢的一個住宅區,剛剛在一月初與獲標的承建商完成簽約,並在1月20日舉行動土儀式,估計在明年底完成第一期的工程,如果一切順利,預計可在2024年開課。

慈善家無私奉獻
每次為擴建及搬遷學校的籌款過程中,董聯會總會遇上許多感人的故事與經歷,特別是那些草根的熱心人士,雖然經濟條件並非很理想,但是,只要華教有需要,他們都會挺身而出,做出無私奉獻。
“在我從事華教工作的這些年,我必須要特別感謝拿督陳悅枝、劉漢水以及已故蔡子今,這三個晉漢連省華教的三大支柱,在每次的董聯會及校董會的籌款活動中都給予鼎力的支持。在近代的華教發展史上,可謂立下了豐功偉績,是發揚與維護華教的典範。”


團隊異中求同
受詢及帶領團隊實踐任務的過程里,所面對的難題和挑戰,蔡文鐸說,帶領一個團隊從來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每位校董都有自己的想法和處事方式,且也來自不同的政黨,有不同的政治理念。
“自我接任領導董聯會開始,我一再強調,董聯會的立場很鮮明,它就是本着超越政黨,不超越政治的一貫原則,去維護及發展華教。做為一個華教組織,在這個大家庭中,我們必須團結一致,異中求同,不能因一些個人理念或霸權的領導方式,導致分裂而內憂外患。做為領導,必須懂得珍惜每位理事的優點和長處,取人之長,補己之短,一個人的時間精力有限,我們不可能霸着每件事而不放手,一個人可以走得很快,但是,我們需要一群人才能走得更遠。”

董聯會非受薪團體
對於至今仍有人誤以為董聯會會長是受薪職,他感到驚訝。在幾年前,他到車店更換輪胎,因為當時剛好報章上有報道董聯會走訪屬會華小的新聞,店裡的女業者好奇地拋一個既可笑又無奈的問題,說擔任董聯會會長的薪水有多少?
“當我告訴她非但沒有薪水,甚至每年還要做出為數不菲的捐獻時,她仍半信半疑地問我為何要自找麻煩去做這種吃力不討好的苦差!”

正面肯定是動力
不是每位老百姓都會了解董聯會的工作是義務及自願性的。蔡文鐸說,做為校董,首先自己要知道這份差事是任勞任怨的,不管你做得再好,還是會有人對你有所不滿,甚至閑言閑語,特別是當他只站在自己的角度來看待事情的時候,或者他的個人利益受損的時候,他不會理性及客觀地看待事情。最重要的是,我們應該實事求是,做事要對得起天地良心,問心無愧就好。
當然,偶爾也會常遇到素未謀面的市民,特別是當他在公園進行晨走時,一些知道他從事華教及商會等社會工作的人,會主動趨前打招呼,說些鼓勵的話,給予正面的肯定,感覺非常溫馨。
“雖然只是三言兩語,但是,每當我們在處理事情面對阻礙及困難時,知道許多民眾在背後默默支持我們,這也是推動我們勇往直前的一股動力!”
在維護華教不斷奮進的征程中,董聯會團隊將繼續發揮自身的橋樑紐帶作用,身體力行,為學校添磚加瓦,為華小排憂解難。華社所給予的正面肯定,也勢必令團隊感鼓舞和振奮。
新春致敬華小守護者(上)
楊麗華/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