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是面對疫情,亦或保護原始生態環境,身為砂拉越子民們都責無旁貸,我們無法一人扮演多個角色,一面叫囂政府抗疫政策無能,卻又一邊將用完的口罩順手就丟在路邊;我們更是萬萬不可扛着生態環保的旗號,繞了一圈秘境,包包里卻藏着野生山芋葉出來!
這年頭,“承諾”就像個屁,好比政客的競選誓言,市井小民對每件事的己見和爭論,都是當初的話語從新包裝再丟出來!拋開這些碎碎念,恰逢遇上收緊的限制管令,國家公園都處於關閉期間,筆者還是想把這一塊原始生態環境好好的說一說。
雖然峇哥國家公園不是我魂牽夢繞的地方,但自在那待了三天兩夜後,從此對他改觀。離開峇哥之後,我常常回味,究竟他有什麼與眾不同?讓我難以忘懷?峇哥的美在於他的原始寧靜、地形的獨特、密林里的奇妙變幻,還有那夜闌人靜的孤獨,都讓人念念不忘。
●峇哥國家公園
從市區出發,峇哥也就是二十多公里,短短的車程,抵達碼頭後,就得搭上快艇,前往目的地。快艇疾風式的沿着海岸往峇哥高速駛去,正逢潮水高之時,海水迎面撲來,風也大,眼睛都快睜不開了。上岸後,即往訪客中心登記,拿了門匙後,緩步走向簡陋的長屋型客房。

在這個公園裡,訪客可以按着自己的時間和能力自由沿着登山徑到處探索,但為了人身安全,出發前必須在訪客中心先登記,留下名字、日期和時間,好讓有人知道你的去向。一般來說,日落前回不來的人,他們會加倍注意。
記得同伴報道過,千萬別以為看到了長鼻猴、礁石、須豬和長尾獼猴,便自以為對峇哥國家公園已看透,如此表面的認識,是無法將他的美一覽無餘的。有時間,一定要在這裡待個三天兩夜,要不,起碼也要過一夜,然後想盡辦法去好好認識他,即便無法完整探索,即使會留下遺憾,但日後可再度前來。在這裡絕你對不會感到沉悶無聊,只需無止盡的吸收這裡的一切美好。
●這裡的徒步線路
觀看告示牌,這裡設有多條步道,從淺到深,從簡易到艱辛的都有,雖然三天兩夜看似甚長時間,但把時間分配給這些步道,也走不完。我們也僅完成了三條,即最經典的小灣步道(Teluk Pandan Kecil),這條步道有2.6公里長,單程健行需要至少一小時半,來回起碼三個小時。

一開始就步入混合龍腦香林,高大的樹木,潮濕的氣溫,還有眼前的翅果、蔓藤植物、附生植物,感覺這不是一趟太艱難的步道。以緩慢的速度前進,慢慢欣賞雨林中的植物,比人還高大的棕櫚,還有橡樹、桉樹、蕨類和蕈類等。無論是抬頭挺胸還是低着頭默默走,都能感受到生命的璀璨。

不一會兒就來到熱帶疏矮林,這裡的植物長得稀疏、瘦小,沒有高大樹木可以遮陽,但是我們卻在這裡待得最久。原來仔細尋找,這裡除了可看到三種不同的蟻生植物外,還有混長在雜草中、樹根部位和矮樹上的各種猴子杯。之後再往前直走,就會走到終點的山崖上,遍地呈現着月球表面般的龜裂狀。雖然土質偏硬,但這些“土壤”並無石頭成分,而是天然的鐵,在陽光下泛着一片微紅。山崖下是個美麗的沙灘,收盡一切如畫的景觀後,便又打起精神打道回府。


第二天,時間充裕,我們選了環形步道(Lintang Trail)來挑戰,這條步道全長5.8公里,即便馬不停蹄地走,也要四小時才能走完。不過因為疫情的關係,這一年來鮮少人步入,中途的路段出現許多阻礙,不是大樹倒下就是步道年久失修斷了,幸好同路中多是男孩,幫忙扛樹清路,我們才得以繼續下去,如此走走停停,我們總共耗了五個小時半才走出來。


最後一天則是選了條簡易的路線巴庫步道(Teluk Paku Trail),一路上會看見許多蕨類、棕櫚與爬藤植物,步道盡頭是海灘。恰好天氣極好,碧海藍天,美麗繽紛了視線。只可惜海灘處儘是人類留下的垃圾,破壞了景色,看來人類始終未吸取教訓,從來都是人類需要大自然,而大自然卻抵不過人類的摧殘。
●這裡的動植物


一上岸,就看到這棵龐大的樹種,領隊的老師說,這是海杏仁,也叫欖仁樹,別看它如今一幅光禿禿的模樣,據知它可是抗風、抗污染及耐鹽性強的優良海岸樹種。多次經過都看到長鼻猴在樹上覓食!



塊莖蟻巢木(Myrmecodia tuberosa)、泡泡龍(Dischidia rafflesiana)、細莖蟻巢玉(Hydnophytum formicarium),這三種都是屬於蟻植物,按字面解釋,就是螞蟻和植物採取共生關係,植物通過變異產生膨大的莖、刺、葉柄、塊根和囊狀葉給螞蟻營巢,並分泌一些螞蟻喜歡的汁液供其食用,作為回報,螞蟻營巢和捕食時帶來了大量的有機物供植物吸收,同時螞蟻出於保護巢穴的天性會主動的保護植物,趕走或殺死前來危害植物的昆蟲。除此之外,還有壁虎蟻蕨(Lecanopteris sinuosa),同樣屬於植物與螞蟻共生關係。這些奇特的植物都可在小灣步道途中看到。



峇哥森林中,到處都能看見豬籠草的蹤影,而且品種繁多。據知,有些品種的豬籠草在頭頂上附有一個“小蓋子”,若發現還沒開封的可是有藥用價值,草囊中的汁液可以殺菌,土著同胞相信,若讓小朋友飲用這些汁液,可讓他們變強壯,不過若是開封過的,表示草囊中的汁液已經消化過蟲蟻,已受污染,反而失去這個價值。當然,這只是傳說,不經醫藥證實。


毛氈台是砂拉越特有的食蟲植物。它的葉片上有腺毛,可分泌露珠一樣的粘液。深受人們喜愛。然而,對它的獵物而言,這些耀眼的光芒卻是“致命”的,因為毛氈台正是通過這些“露珠”來進行捕獵的。此外還有同樣是屬於肉食性植物的狸藻(bladderwort)。

雖說很多野生動物在森林裡擁有獨特的保護色,可眼尖的人很快就看到隱藏在植物中的婆羅洲鎧甲蝮(Bornean Keeled Pit Viper)。它一動不動,一直維持着同樣的姿勢,哪怕我們大夥拍了又拍,走來走去,它仍然絲毫沒有動靜,姿勢未變,像是靜待獵物的出現。

婆羅洲須豬(Bornean Bearded Pig),最主要的特徵是是臉上有獨特的白色的“大鬍子”毛髮,由此得名。在國家公園裡,無論白天黑夜,都可看到它們一家大小出外覓食,任憑我們拍照,它們吃它們,一點都不受影響,果然是明星豬啊!

來到這裡,自然能看到它們長鼻猴(Proboscis monkey),此猴還有一個特別的名稱就叫“Orang Belanda”,意思是荷蘭人,看來它的長鼻子和大肚子長得跟荷蘭人一樣吧!所以才會有這麼一滑稽之談。不過,別看它肚子那麼大,裡頭可是裝了一個很大的、袋狀的胃,在解剖和生理上都與反芻動物的胃十分近似。據知,雄性的長鼻猴鼻子特大,雌性的會比較尖小。照這麼一看,這些天看到的長鼻猴,都是一群雄糾糾的公猴。

很幸運,這次也看到一群蹦蹦跳跳的銀葉猴,初步估計應該有十多隻,有大攜幼,算是一個大家庭吧!不過它們動作極快,我還來不及按下快門,它們已消失無蹤,照片里不是只見尾巴,就是一個模糊影子。唯獨一隻長得較與眾不同的銀葉猴,待在原處靜觀我們,領隊說,許是一隻得了白化病的銀葉猴。



撰文/攝影︰薇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