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新氣息 / 巧手扯鈴 唰唰唰

巧手扯鈴 唰唰唰

扯出無限可能 

雙手緊握兩根棍子,左右擺動並拉扯着線,在線的鈴開始轉了起來,表演者一個高空拋鈴又唰唰唰揮動兩支扯鈴棍跳繩幾圈,再穩穩接住鈴,牽起了台下觀眾翻轉起伏的心情,隨即掌聲與歡呼聲不絕於耳。在一些慶典演出上,扯鈴表演總以絢麗服裝,搭配利落動作和輕快音樂登場,輕易吸引眾人的眼球。

在本地,現階段扯鈴也是許多中小學的課外活動項目。看着學員們揮動手臂,舞動彩鈴,有時還要騰躍、翻滾,用上全身肢體。對中小學而言 ,學習扯鈴可訓練敏捷度、肢體柔軟度、個人創意和左右腦開發。練習扯鈴時,左右手作不同動作,刺激左右腦,而呈獻不同招式,都在協助肢體伸展。

深耕十年

砂扯鈴協會主席洪國皓受訪時表示,扯鈴是民俗技藝、運動表演,也可以是貼近孩子們的遊戲,他希望可以把扯鈴推廣至更多年輕人或學子身上,藉由自身的專長幫助更多孩子接觸扯鈴活動,也從這樣的運動中,讓孩子看見自己無限的可能,發現不一樣的選擇。

“我們是一群在砂拉越深耕超過十年的扯鈴運動推廣者,從2008年開始我便帶領眾教練們在本地積極推廣扯鈴這項已有千年歷史記載的民俗技藝。推廣的腳步遍布東馬各地,在這十數年間已經在古晉、詩巫、美里、沙巴等地陸續舉辦扯鈴培訓營,建立學校社團等來增加扯鈴在東馬的輻射範圍,至今已累計逾三千學員曾參與過我們的扯鈴培訓。目前團隊主要駐紮在古晉,期望在這裡發芽生根,以此為根基將扯鈴的覆蓋範圍遍布東馬每一個角落。”

成立扯鈴協會

他說,累積了多年的教學經驗與學生基數後,終在2019年正式成立“砂拉越扯鈴協會”,與雪蘭莪、柔佛、香港等地的扯鈴協會與機構進行深度合作,致力將扯鈴的評級和教學系統化,立志推廣與傳承這項歷史悠久卻又在現代煥發新生的民俗技藝,用專屬的方式演繹這項風靡中西方的雜技傳奇。

與扯鈴結緣

一顆扯鈴、一對鈴棍,是如何牽起洪國皓與扯鈴的緣分?原來這美好的相遇竟然發生在倉庫里……小六時參加童軍團,當時因收拾倉庫時發現了一批扯鈴器材,於是好奇的他從倉庫搬出器材,開始摸索。在那個網絡資訊匱乏,加上扯鈴在本地屬偏冷門種類,難以搜查資料,所以他只能按照傳統扯鈴的包裝紙圖案摸索學習。直至升上中一開始參加學校的扯鈴社團,才開始認真摸索。

對他而言,扯鈴輕易能吸引小孩和青少年的喜愛,因為他們就是喜歡不一樣或酷炫的事物。當時,他本身也一樣,認為扯鈴可讓他有充足的“談資”,容易和朋友開啟對話,也有不少登台表演機會,希望被更多人看見,而扯鈴證明了的確為他的中學生涯加分不少。

肩負推廣教學

進入大學時,他投入更多時間學習,最終成為扯鈴選手,且為了賺取兼職費,補貼大學費用,他跟隨教練提供扯鈴教學,自此開啟和肩負起他之後在本地的扯鈴教學和推廣之路。

回到家鄉古晉後,找了幾位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玩扯鈴,並把扯鈴引進各大學府,提供學子們多一個課外活動的選項。過去只有他一人在砂沙兩地跑動,疫情這兩年期間一些因無法到外國求學而選擇在本地深造的徒弟們有機會加入推廣行列,於是被分派到各中小學成為扯鈴教練。

面對挑戰難題

扯鈴先天屬性容易吸引小孩,對他們來說就像童玩玩具,照理來說,學習扯鈴反應將是大熱,然而團隊進入校園推廣扯鈴卻也面對一蘿蘿挑戰和難題。

根據洪國皓透露,學生若要參與學習扯鈴,首先必須購買扯鈴器材,加上扯鈴屬於付費團體,雖費用不大,但他發現相較下父母更傾向於讓孩子參與不需付費的校內課外活動項目,所以面對各種客觀因素,目前扯鈴在校園的反應未如預期般好。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扯鈴器材雖可在書局購得,但家長必須了解,有關道具並非理想的學習器材,反之須購買品質較好的的器材,讓孩子掌握進度更快,且輕鬆安全,而扯鈴器材價位在100令吉內,可長期使用,不算高價。”

他進一步解釋,若器材不達標,孩子們不得心應手,反而加快放棄的速度,加上必須將器材帶回家練習,不能期待每周一堂課孩子就能掌握神速。

“我們也能理解校方希望外來的課外活動社團收費廉宜,但長遠來看,我們必須外聘教練,也需要人手維持行政工作才能擴大推廣工作,同時我也須對教練們負責,確保他們長期有工作機會,這肯定非收益好的工作,但至少須確保他們有收入。”

他也了解扯鈴必須走出去,多參與各項才藝比賽或活動表演,讓學員有更多平台展現自己,才容易吸引家長讓孩子參與,而今年開始扯鈴協會也將陸續參與或舉辦更多類似活動。

有興趣了解扯鈴的朋友,可透過上網搜索EpicDiaboloStudio。
周末的戶外團練。
小朋友學習扯鈴可訓練敏捷度、肢體柔軟度和左右腦開發。
一個扯鈴,兩根棍子,可以千變萬化,神乎奇技的默契。
小小童玩,讓孩子在讀書累時,藉機舒筋活骨,達致手眼協調。
砂扯鈴協會團隊在學校進行扯鈴推廣。
砂扯鈴協會主席洪國皓從2008年開始帶領教練們在本地學府積極推廣扯鈴這項民俗技藝。
扯鈴定點動作,金雞上架示意圖。
扯鈴離線動作,套鈴示意圖。
扯鈴離線動作,拋鈴示意圖。
扯鈴繩結動作,蜘蛛結網示意圖
棍子離手動作,放棍示意圖
棍子離手動作,空繞示意圖
環繞身體動作,手繞示意圖
環繞身體動作,腳繞示意圖
疫情期間製作線上頻道的扯鈴教學影片.
疫情期間的線上扯鈴課。
直立鈴示意圖。
線上三鈴示意圖。
高拋雙鈴示意圖。

初期易感挫敗

2008年,古晉中華第四中學是第一間設有扯鈴課外活動項目的本地學府,目前一些小學也開始設有扯鈴項目。他說,在小學生教學過程里,為了不讓小朋友感到枯燥乏味,教練一般會加入遊戲環節,因為扯鈴在學習的開端比較困難,相較下後面部分較簡單,所以教練盡量讓學員輕鬆愉快度過前面開端部分。

“扯鈴是不科學的活動,需要做到平衡和標準一點都不容易,加上小學生不懂得分析失敗的原因,容易有挫敗感,往往在起頭部分就放棄了,所以教學時需把趣味拿捏好,帶給孩子更多元的探索,希望孩子找到樂趣。”

洪國皓認為,扯鈴涉及的問題廣,沒有直白答案,即便是同個動作花式,但換不同人上陣也不盡相同,不過隨着教學經驗的積累,各方面的科學化進展,只要器材合理,符合使用要求,那麼但凡有雙手的人都可以學習扯鈴,沒有年齡層的考量。

注重安全

無可避免的,各項運動都會有明顯傷害,扯鈴的動作多,還有拋扯動作,所以教練強調注重學員的安全,包括不準赤腳扯鈴,務必穿上運動鞋,還有扯鈴的繩子細幼,小學生有時無意識動作,足以讓同伴割傷流血。

2020年由於疫情的影響必須進行線上教學,為此團隊製作了扯鈴的教學影片作為教材,無意間開啟了將扯鈴系統化拍成教學影片的支線任務,至今團隊已上傳了逾五十部影片到youtube頻道,希望通過清楚且明確的影片指導,讓接觸扯鈴的門檻越來越低。有興趣觀賞影片的,可以上網搜索。(https://www.youtube.com/c/SarawakDiaboloAssociationSDA)

願景展望

他說,團隊目前在古晉成立了東馬第一家扯鈴工作室,讓本地扯鈴同好有一個聚集場所,提供表演練習、線下社交、校外小班教學等功能與服務,希望能讓扯鈴社團的同學在畢業離校後也有一個聚集地可以共敘前緣,為扯鈴的推廣和在地普及化盡一份力。工作室也期許能建立長期的扯鈴表演團隊,培訓合格的正職教練,期許讓扯鈴除了作為興趣以外也能成為工作的選擇之一。

雖然受到疫情的影響,扯鈴活動在這兩年來近乎停滯,但是卻讓洪國皓與團隊有時間積蓄更多儲備和能量來應付之後的挑戰。時至今日學校課外活動已經逐漸恢復,各項計劃也提上日程,接下來將陸續舉辦在地的扯鈴歡樂營、扯鈴分級考試、扯鈴比賽等活動,讓這項活動有更多展示的平台,且希望通過與各地的扯鈴單位合作將扯鈴的分級標準化,建立統一的標準和考試,為推廣扯鈴的目標打下更堅實的基礎。

在洪國皓分享過程中,可以感受到他對扯鈴推廣工作的重視與投入,聊起未來推廣扯鈴活動的規劃,也抱持着開放的心,如同扯鈴般,擁有零極限,未來擁有無限的可能。

楊麗華/報導

圖片:受訪者提供

Check Also

踏上特殊教育之路:

成立特殊兒童班12年 西連中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