差不多就好

“佛陀说,每个人都应该避免走两条极端的路径。其一是把自己沉醉于感官物欲的享受之中;其二则是以异行和苦行来把身体的需要剥削……我所找到的是不偏不倚的中道。”——故道白云

每次说到“中道”,我都会想起琴弦的故事——琴弦太松弹不出声音,琴弦太紧则易断,在想偷懒却不敢的时候,用这句话来纵容自己;在无以为力的时候,用这句话来安慰自己;在看见别人忙到情绪紧绷的时候,也用这句话劝他休息。

中道的拿捏说难不难,但说易也不易。一日,突感自己不知道该如何努力下去,也找不到继续的力气,数夜难眠,于是问罗先生,努力不下去了,什么都不想做了,怎么办?先生没有责备,没有多问细节,只说一句:“那就耍废”。呃?可以吗?“可以啊”那可以废多久?“你的身体自然会告诉你,不必担心这个”。

别人的话那书房不一定听得进,但是这先生的话,那书房从没当作耳边风,即使是听起来是不合理的事,不符合社会标准的看法,我都相信先生自有他道理。于是,不运动、不静坐、不学习、不吐字、不做好人、不做乖孩子,如此,把原本的充实一件一件搁下,搁到一个自己觉得不能太空的程度,然后,就将那个程度一直维持着,不敢太过松懈,也不敢承担太多。

对于这样的“耍废”,有人给了“懒惰”的评语,但我不这么认为。因为懒惰是被动性的,“耍废”是自己有意识的选择,有意识地让身心休息,让身心补充它所缺的能量,然后才回到生活里,而且懒惰是让自己沉迷于享受,这种享受不会是身心获益,反之,会给身心造成负担与病痛,比如长时间滑手机。

佛陀修行之初以苦行为法,对自己的行为严厉,甚至不吃不喝不沐浴,修行六年依然没有找到生命的答案,就在听到琴弦后恍然大悟,于是放弃苦行,接受羊女的乳水,开始以中道方式修行,不久后他便得道了。我认为,凡事不宜过度,就像拍照也一样,太远看不清楚,太近会失焦,我们得要找到一个不过远也不过近的位置,才能拍到刚刚好的影像。如此,工作不能过多,休息也不能过多,日晒不能过多,降雨也不能过多。当我们开的车子跑不动了,就该送到车厂修(休)。罗先生的道理,原来就是这样。

《书里那句话》图/文:那书房

Check Also

我們與瘋狂的距離(二)

“精神疾病並非看得見的身體殘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