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杏林家 / 巴豆有毒慎用 治胸腹脹痛去水腫

巴豆有毒慎用 治胸腹脹痛去水腫

中藥巴豆具有去水腫、祛痰、鎮痛、抗菌效果。

說起巴豆,相信很多人的第一反應是“瀉藥”,但實際上它能讓你“一瀉千里”,也能幫你止瀉,是毒藥也是良藥。巴豆是什麼呢?巴豆是金虎尾目大戟科巴豆屬灌木或小喬木,巴豆樹的乾燥成熟果實即為巴豆,其形如豆故名。巴豆株高3至6米左右,長有很多嫩枝,葉子呈卵形,結的果子呈橢圓形,種子呈橢圓狀。

巴豆是種藥用價值極高的植物,其根、葉全年可采來做藥材,具有去水腫、祛痰、鎮痛、抗菌的效果,目前被廣泛用來治療水腫、瀉痢、便秘、癰疽、胸腹脹痛等疾病。

巴豆藥用部位是大戟科植物巴豆的果實。

不過,巴豆全株有毒,尤其是種子毒性很大,誤食會出現腹瀉的癥狀,甚至丟命,切勿隨便采來吃。因為巴豆有毒,且藥性猛烈,因此《本草綱目》記載:“(張元素)曰,巴豆乃斬關奪門之將,不可輕用。”因此任何用藥都必須遵循醫師的專業指導。

各家論述

《本經》:主傷寒溫瘧寒熱,破症瘕結聚堅積,留飲痰癖,大腹水腫。盪練五臟六腑,開通閉塞,利水穀道。去惡肉。《別錄》:療女子月閉,爛胎,金瘡膿血不利,丈夫陰頹,殺斑螫毒。《藥性論》:主破心腹積聚結氣,治十種水腫,痿痹,大腹。《本草拾遺》:主症癖,痃氣,痞滿,腹內積聚,冷氣血塊,宿食不消,痰飲吐水。《綱目》:治瀉痢,驚癇,心腹痛,疝氣,風歪,耳聾,喉痹,牙痛,通利關竅。

中醫學教授張法來說,現代醫學表明,巴豆屬於熱性瀉藥,對於正常人群來說肯定受不了它,並嚴禁服用,但對於便秘人群來說,適當按醫囑服用可以緩解相關癥狀。巴豆一般用於主治冷積凝滯、胸腹脹滿、急痛、血瘕、瀉痢、水腫,外用治喉風、喉痹、寒積停滯、胸腹脹痛、腹水腫脹、惡瘡疥癖、疣痣等症,膽囊炎、膽石症、血吸蟲病腹水、神經性皮炎、喉梗阻、急性闌尾炎、哮喘性支氣管炎、急性乳腺炎、瘧疾等。

“若患者面對鼓脹腹水的痛楚,我會建議用巴豆治鼓脹腹水難消,其作用強烈,有泄水治標之力。”

至於寒積便秘,巴豆用治寒邪食積,阻滯腸胃,猝然腹滿脹痛,大便不通,甚至氣急口噤,這是因為巴豆具有蕩滌腸胃,溫通寒積作用,為溫通峻下之品。

“還有,用治瘡癰膿成未潰或瘡癰潰後腐肉不去,將其外用,達到腐蝕腐肉,促使瘡瘍破潰或有利排膿。”

巴豆葉子呈卵形。

張教授也用巴豆治喉痹痰涎壅塞氣道,呼吸困難,方法是用巴豆去皮,將巴豆霜吹入喉部,以排除痰涎,使阻塞的病證得以緩解。外用的話是以研末塗患處,或搗爛以紗布包擦患處。

現代藥理研究

“本品祛除痰涎,通利咽喉以使呼吸通暢,惟患疾者務必尋求專業醫療,切勿在家私自用藥,且用藥成效胥視個人不同體質而定。”

研究顯示,巴豆油中含巴豆油、甘油酯、巴豆醇二脂、巴豆醇三脂,還含有巴豆毒素、巴豆苷、生物喊、谷甾醇等。

巴豆油外用對皮膚有強烈刺激作用,巴豆煎劑對金黃色葡萄球菌、白喉桿菌、流感桿菌、綠膿桿菌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巴豆油有鎮痛及促血小板凝集作用。

巴豆植株長有多嫩枝。

此外,巴豆對免疫功能有抑制作用,有抗病原微生物的作用,有抗腫瘤及鎮痛作用。巴豆毒素能溶解紅細胞,對紅細胞有凝集作用,也對蛋白質合成有抑制作用。巴豆煎劑對細胞增殖有抑制作用,也有細胞誘導分化作用。

臨床經驗

張教授說,巴豆藥用部位是大戟科植物巴豆的果實。食用方法包括泡水喝,水煎服,或入丸、散。它常被用於輔助治療各項疾病,根據他的臨床經驗,巴豆可用於治寒積便秘,材料是巴豆、大黃、乾薑各30克,將以上三味中藥研成細末,煉蜜為丸,如大豆大。每服1丸,溫水送服。

“若被毒蛇咬傷,可將巴豆根18克,牛皮消根75克,米酒1瓶,將兩味葯置於酒瓮中,倒入米酒浸泡45天後啟用。使用前先將毒液擠出,再將藥液塗傷處,並飲服5毫升藥酒。”

面對寒濕腳氣,張教授建議將鮮巴豆葉30克,水600毫升煎熏洗患部。風濕性腰腿疼痛的患者,不妨以巴豆根5克、威靈仙9克、一條根30克、土牛膝20克、龍鬚藤20克、杜仲20克,水煎兩次服用。

食用禁忌

無寒實積滯,孕婦及體弱者忌服。此外,生巴豆毒性劇烈,不能內服,只供外用。內服用巴豆霜,且不可超量。服藥後不宜食熱粥,飲開水等溫熱之物,以免加劇瀉下,且不宜與牽牛子同用。

巴豆的炮製方法

巴豆仁

揀凈雜質,用粘稠的米湯或麵湯浸拌,置日光下曝晒或烘裂,搓去皮,簸取凈仁。

巴豆霜

取凈巴豆仁碾碎,用多層吸油紙包裹,加熱微炕,壓榨去油,每隔2天取出復研和換紙1次,如上法壓榨六、七次至油盡為度,取出,碾細,過篩。將巴豆敲碎,每兩巴豆以麻油並酒等合煮,研膏後用。

現代醫學表明,巴豆屬於熱性瀉藥,對於正常人群來說嚴禁服用。

巴豆葉

對於巴豆植株其他部位的功效,張教授指,這些部位皆有不同功效。如巴豆葉片可輔助治療瘧疾、瘡癬、跌打損傷、蛇傷。一般用於研末酒沖或裝於膠囊裝。在外用方面,用煎水洗或搗敷。

張教授也分享他使用巴豆葉的經驗,包括在治瘧疾方面,他會使用巴豆葉(研細末)一厘,膠囊裝,開水送服。若治跌打,巴豆葉三錢,兩面針五錢,黑老虎五錢,金耳環三錢,千里馬五鎮,千斤拔五錢,共為末、姜、蔥搗爛,和葯末敷傷處。

“在治寒濕下墜、下肢浮腫時,我一般使用巴豆葉八錢,煎水熏洗。若毒蛇咬傷,就要將乾巴豆葉研末,讓患者每次二分,冷開水沖服。”

巴豆殼溫中消積

另一方面,巴豆的皮被稱為巴豆殼,在採收種子時剝取種皮,鮮用或晒乾用,常可見於山野、丘陵地,住宅區附近常見栽培。

“巴豆殼的性味辛溫,歸腸經,具有溫中消積、解毒殺蟲、殺蟲、破瘰癘痰核的功效,可用於治療泄瀉、痢疾、腹部脹痛、瘰癘痰核。內服要適量,一般以入丸,散處理。外用則適量搗敷。”

巴豆樹根

除了以上的不同部位,巴豆的樹根為大戟科植物巴豆的根莖,味辛性溫,有毒,歸心,肝,腎經。

張教授說,巴豆的根莖可溫中散寒、祛風鎮痛、殺蟲解毒,一般用於治療胃痛、寒濕痹痛、牙痛、外傷腫痛、癰疽疔瘡、毒蛇咬傷。

“我的日常用法是內服、煎湯,外用的話搗敷,煎水熏洗,酒浸或研末調敷。必須注意的是,巴豆的樹根體弱者及孕婦禁服。”

巴豆植株屬灌木或小喬木。

巴豆的小檔案

學名:Croton.tiglium.L。
別名:雙眼龍、大葉雙眼龍、江子、猛子樹、八百力、芒子。
科屬:大戟科巴豆屬。
性味:味辛性熱,有大毒。
歸經:歸大腸,胃,腎經。
功效:化痰、行水、殺蟲、祛風濕、瀉寒積、祛風消腫。
主治:惡瘡疥癬,疣痣,外用蝕瘡。

巴豆的形態特徵

巴豆植株屬灌木或小喬木,高2至10尺。幼枝綠色,被稀疏星狀毛,老枝無毛。單葉互生。葉柄長2至6公分。托葉線形,早落。葉膜質卵形至長圓狀卵形,先端漸尖或長漸尖,基部圓形或闊楔形,近葉柄處有2枚無柄的杯狀腺體,葉緣有疏淺鋸齒,齒尖常具小腺體,幼時兩面均有稀疏星狀毛,後變無毛或在下面被極少數星狀毛,干時呈淡黃色。總狀花序頂生,上部着生雄花,下部着生雌花,也有全為雄花而無雌花的。苞片鑽狀。雄花花梗細而短,有星狀毛,雄花綠色,較小。花萼5深裂,先端疏生星狀毛,裂片卵形。花瓣5,長圓形,與花萼幾等大,反卷,內面和邊緣生細綿毛。雄蕊15至20,着生花盤邊緣,花絲上部被柔毛,花藥干時呈黑色。花盤盤狀,邊緣有淺缺刻。無退化子房,雌花花梗較粗。花萼5深裂,裂片長圓形,外被星狀毛。無花瓣;子房倒卵形,密被粗短的星狀毛,3室,每室1胚珠,花柱3,每個2深裂。蒴果倒卵形至長圓形,有3鈍角,長約2公分,近無毛或被稀疏星狀毛,種子3顆,長卵形,背面稍凸,淡黃褐色。花期3至10月,果期7至11月。

楊麗華/報導
圖片:受訪者提供

Check Also

小心別被骨痛熱症“叮”上!

隨着大馬骨痛熱症再次來襲,加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