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訊視界 / 帶領RG團隊 Achier護海15年

帶領RG團隊 Achier護海15年

潛入海里就像進入另一個世界
在海洋的懷抱里,她總感覺非常的平靜、深沉和安寧,
這麼好的家,她要守護它。

她是海的守護者,海的管家,海的清道夫。

地球是個大水球,海洋約佔地球表面積的71%,海洋是地球的肺,是地球的蛋白質工廠,46億年來不斷生產和供應氧氣和蛋白質予地球。所以,她說,假如海洋生態系統崩塌,人類也會滅亡。珊瑚礁是海洋動物的溫床,珊瑚三角洲是一個巨大的珊瑚礁網絡,遍布菲律賓、印尼、馬來西亞、巴布亞新幾內亞、所羅門群島等周圍的水域,又被稱為“海洋亞馬遜”,擁有世界上最高的海洋生物多樣性,蘇祿和蘇拉威西海皆是珊瑚三角洲重點區,這裡排名前三的著名潛水點分別是:西巴丹島、拉央拉央島及蘭卡央島,意即沙巴州沿海地區擁有東南亞最標緻的珊瑚礁。所以,沙巴的海洋生態備受全世界關注。

●5500個看海的日子

珊瑚礁守護者Reef Guardian(簡稱RG)於2004年成立,同年,30歲的Achier鍾加入這個新機構挑起領導人的大梁。來自古晉實文然的Achier鍾博士,於2001年從砂拉越大學取得理學碩士學位,在布城聯邦政府擔任科學官員兩年後,到美國佛羅里達奧維奇市,在已故彼得˙普里查德(Peter Pritchard)博士的監督下,於美國凱洛尼亞研究所(Chelonia Research Institute)當訪問科學家為期六個月,協助管理收藏活死標本的海龜博物館。回國後,她在西馬從事淡水烏龜保育的自由業者,兜兜轉轉,去了很多地方,最後到了蘭卡央島,在那裡正式掛上海洋生物學家的名牌。

“海洋生物學家”這個身份和職業在本地社會甚少被提及,很多人對它感到陌生或不了解,海洋生物學家的實際工作是什麼?其實說她是海洋生物學家,並不貼切,‘野外海洋生物學家’更貼近她的工作性質。有些海洋生物學家專註於研究室的研究,而她常年在海洋現場工作,而如果將她的工作內容納入考量的,大概‘園長’的職稱會更符合,因為這十多年來它一直帶領着團隊的18名職員,一起守護蘇古群島海域保護區(SIMCA)。

蘇古群島海域保護區地圖。

作為機構的領導者,她帶領大家執行保護區的五個保育項目,確保所有項目正常運作與進行,在RG剛發芽的時期,她這個開山元老,一手定下了目標,並策划了團隊將涉及的主要項目與負責的範圍。初期,她將海龜保育項目與海域巡邏打擊非法捕撈設為首要項目,從這裡和夥伴們一起邊做邊學,着手進行海洋保護工作,之後的一兩年逐步展開與執行其他三個項目,即:教育、生態旅遊與環境保護。身為護海人兼海洋學家,她每天至少下海潛水一回,巡視與觀察珊瑚礁和珊瑚魚群的狀況,上岸後將觀察所見和海洋的變化一一記錄,並且做成進展報告,作為日後參考,粗略計算這15年來她大約潛水三千次。有時,海洋是她逃離桌面工作的避難所;有時,海洋是她紓解鬱悶的遊樂場;有時,海洋是她出外門診的病人;有時,海洋是她,她是海洋。

鍾博士與RG夥伴開辦短期課程,讓到訪的瑞典學生了解海洋保育事宜。

不在海里的時候,她就在島上的工作室指導晚輩和年輕海洋學家,有時監督大學實習生進行期末項目,教他們如何進行研究調查,另外她還負責主持SIMCA與本地大學夥伴的研究計劃。和夥伴一樣,她身兼多職。

●傾斜的人海關係

問起她對人類與海洋的關係,她認為人類與海洋的關係已經超過了平衡的界限,人類對海洋的涉及和索取過多,尤其在開發海洋資源方面。以沙巴為例子,大約三十年前(1990年),沙巴沿海島嶼和海域的觀光旅遊活動並不繁多,只有一些國內外潛水愛好者會到哪裡去,但在千禧年之後,島嶼觀光突然在沙巴夯起來,觀光活動的增加給當地帶來了利與弊。遊客的消費固然帶來了大量商機、就業機會與收入,然而毫無節制的旅遊活動導致生物棲息地遭破壞,海洋資源被濫開發。以仙本拿的現況而論,當地居民(大部分為遊民)捕捉海里的珍貴海鮮兜售給遊客的事件屢見不鮮,就連年幼的孩子也懂得以此賺取金錢,遊客對海鮮的高需求,使海洋生物遭殃。

除了實際在海域進行保護工作之外,Achier鍾博士也積極培訓年輕海洋學家,讓更多人一起參與護海行動。

投身與海域工作十六年,就鳳珍的研究與觀察發現,這十幾年來沙巴和東馬的海域及海洋生態越來越不健康。“事實上,海洋資源在不斷減少,或許在某些海洋保護區中海洋資源受到良好保護和維續,但在大部分開海域,海洋生態因過度撈捕而正面臨生物消失的危機。沙巴海洋資源的耗竭不僅存在過度撈捕的問題,非法而具破壞性的撈捕活動如炸魚和毒魚也給海洋生態造成損傷,外來獵捕者也在這片海域大唱豐收,撈走了海洋的奇珍異寶或各種資源。”由於很少有執法行動來監控這些海上非法活動,當地人便肆無忌憚毫無節制地索取海洋資源,這甚令人心痛。如果當地人不好好保護自己的家,誰還會替他們在乎這個地方?

●需索無度的人類

問起她對人類與海洋的關係,她認為人類與海洋的關係已經超過了平衡的界限,人類對海洋的涉及和索取過多,尤其在開發海洋資源方面。以沙巴為例子,大約三十年前(1990年),沙巴沿海島嶼和海域的觀光旅遊活動並不繁多,只有一些國內外潛水愛好者會到那裡去,但在千禧年之後,島嶼觀光突然在沙巴夯起來,觀光活動的增加給當地帶來了利與弊。遊客的消費固然帶來了大量商機、就業機會與收入,然而毫無節制的旅遊活動導致生物棲息地遭破壞,海洋資源被濫開發。以仙本那的現況而論,當地居民(大部分為遊民)捕捉海里的珍貴海鮮兜售給遊客的事件屢見不鮮,就連年幼的孩子也懂得以此賺取金錢,遊客對海鮮的高需求,使海洋生物遭殃。

下海水察看海域與海洋生物的情況是荒野海洋生物學家的每日工作之一,右者乃Achier鍾博士。

投身於海域工作15年,就Achier的研究與觀察發現,這十幾年來沙巴和東馬的海域及海洋生態越來越不健康。“事實上,海洋資源在不斷減少,或許在某些海洋保護區中海洋資源受到良好保護和維續,但在大部分開放海域,海洋生態因過度捕撈而正面臨生物消失的危機。沙巴海洋資源的耗竭不僅存在過度捕撈的問題,非法而具破壞性的捕撈活動如炸魚和毒魚也給海洋生態造成損傷,外來獵捕者也在這片海域大唱豐收,撈走了海洋的奇珍異寶或各種資源。”由於很少有執法行動來監控這些海上非法活動,當地人便肆無忌憚毫無節制地索取海洋資源,這甚令人心痛。如果當地人不好好保護自己的家,誰還會替他們在乎這個地方?

●吞噬海洋的垃圾

如今沙巴和砂拉越的海洋生態面對着非常嚴重的環境威脅,除了非法捕撈活動外,海洋的污染也日愈加劇,海洋垃圾的問題不可漠視。與夥伴們在海中做觀察時,他們也經常發現廢棄漁具壓在珊瑚礁上,只要到沿海地區走走就會看見各種塑料垃圾和廢棄物不是漂在海上就是躺在沙灘或防波堤上,她表示:“沙巴沿海居民眾多,許多地區沒有完善的廢物處理設施,海洋被當作大垃圾場。此外,由於地理位置的關係,鄰國的海洋垃圾會順着洋流,漂流到沙巴海域境內,我們從島嶼上撿到的塑料垃圾上所印上的資料得知,那些塑料乘風破浪從菲律賓來到蘭卡央島。”洋流會循環,因此這裡的垃圾也會漂到菲律賓去,而仙本那由於與印尼比鄰,那裡的海洋垃圾就會漂流到印尼,也會從印尼漂來垃圾。

圖中所示乃SIMCA區內的海洋垃圾。

塑料垃圾對沙巴海洋生物的生命威脅並非子無虛有的假說。Achier分享一隻雌性海龜的悲慘遭遇。一隻名為Rosemary的雌海龜因病而被送到蘭卡央島進行治療,當雌海龜第一次在RG的治療區排便時,RG團隊注意到糞便中含有塑料碎片,糞便經過濾後又發現了其他物品——漁網、魚線和繩索!這些材料可能在海龜腹內囤積了一段時間,引起了消化不良的痛苦和疾病,接着數日,他們又再從海龜糞便里發現更多東西,包括:材料碎片、漁網、食品包裝、細繩、塑料袋和橡皮筋,這些東西阻塞海龜的消化道,難怪它會生病。

●海洋悲歌唱不停?

沿海地區過度開發與大規模商業油棕種植,造成大量沉積物,導致珊瑚礁死亡;優氧化河流徑流導致藻類在海中泛濫,使珊瑚礁窒息;海水優養化促使食珊瑚海星密集,從而影響珊瑚的覆蓋率;大環境的氣候變遷導致海水暖化,也是扼殺珊瑚礁的元兇之一……東馬海洋生態如今四面楚歌,海洋生物被十面埋伏,我們是否只有無奈為它唱絕歌?

遊客一起幫忙照顧生病的Rosemary,RG團隊從該海龜的排泄物中發現了塑料碎片、漁網、魚線和繩索。

Achier對海洋保護抱着樂觀的看法,近年來越來越多人參與沙巴海洋保護活動,除了RG團隊日夜不停的努力之外,許多外國遊客和學生都給予他們各方面的支持,包括捐助海龜保育項目。可喜的是,與此同時,網絡科技的發達與各種社交媒體的廣泛使用,使大量關於海洋保護的資訊能在民間流傳,本地人逐漸了解本地海洋資源的重要性,也開始覺察到旅遊活動所帶來的衝撞影響,支持永續生態旅遊的方式。儘管執法行動不多,但沙巴是我國海洋保護與管理做得最好的州,相較於砂拉越,沙巴在這方面上的努力更多,沙巴海洋資源管理獲得許多非政府組織、私人機構、公眾、團體與個人的參與,包括馬來西亞世界自然基金會(WWF)、Reef Check、度假村業者等等。而在砂拉越,人們最常聽聞的就是砂森林企業機構(SFC)和砂野生生物保育協會(WCS)所採取的一些保護措施。去年她與馬來西亞世界自然基金會進行了海洋保護現狀諮詢,她發現與沙巴相比砂拉越的海洋保護顯得寡弱。

●大馬首人獲護海人榮譽

2012年,Achier在教授的指導下,以半工半讀的方式,在沙大攻讀海洋科學博士學位,研究海洋保護區對商用石斑魚物種(七星斑Plectropomus leopardus)的恢復的好處。即便工作和學業都很繁重,她依然在3年內畢業,於2015年按時完成博士學位,同時也獲得了沙大頒予的榮譽獎。畢業後,在2016年至2018年的2年中,她擔任UMS婆羅洲海洋研究所(BMRI)的志工研究助理,在蘭卡央主持鯊魚標記的項目,但後來由於公務繁重使她不得不放下該項目。

2019年,Achier鍾博士獲國際護海人協會頒予護海人榮譽,她是首位獲得此項榮譽的馬來西亞人。

在2017年之間,她被選為IUCN綠名單專家評估小組的五年成員。該成員資格僅授予在管理陸地或海洋保護區方面具有至少7至10年經驗的人員。綠名單就類似於世界遺產,而綠名單專家評估小組有資格評估公園或海岸公園是否符合綠名單狀態。這幾年Achier一步步提升自己的能力與資歷,好讓自己能夠更進一層地保護海洋。

我問她是否還記的那年初到入蘭卡央時心裡的感覺,她說,那年成功獲聘時,心裡有種回歸的感覺,大學時期她研究玳瑁稚龜游泳的行為,如今玳瑁將她召喚到婆羅洲的另一端,她與它在大海重遇,大海里還有很多東西有待她去學習和探索!護海的日子,一晃就15年。去年,Achier獲國際護海人協會(The International Seakeeper Society)頒予護海人榮譽,作為首位獲得此項榮譽的馬來西亞人,這個獎無疑是對她和RG團隊為保護海洋所做的努力的一個讚許。作為海洋的管家,護海的工作和家務一樣,瑣碎且繁重,但願Achier與她的團隊繼續在海的懷抱里壯大。

護海無懼(下)

報道:戴舒婷
照片:由受訪者提供

Check Also

我們與循環經濟的距離(一):循環經濟行不行?

今天, 當我們在這個地球上呼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