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今年5月31日,馬來西亞0至17歲孩子的新冠肺炎確診人數多達82,341人,其中0-4歲幼齡兒童有19,851人,5-6歲有8,237人,7-12歲26,851人,13-17歲人數最多一共27,403人。根據我國最近確診人數以及人口計算,在我國每1000人當中就有17人被確診感染病毒。去年五月每一千個確診者當中,有1.3人死亡,而今年同時期,每一千人就5人會死亡。這些數字讓人震驚,病株的變種確實很可怕,讓人感到焦慮,但是不要慌,我們很嚴正地看待,一起經歷這個非常時期。
在嚴峻的疫情之下,波德申中華中學推動一起關注社區與校園的活動,主辦一系列公益講座,並邀請輔導老師與大家一起探討在疫情之下,如何建設學生的正向心理,繼而建立共患難的友善校園,讓學校這個小社會發揮它的力量,和學生一起上一堂抗疫之課。

講師簡介
林明申心理師
馬來西亞註冊與執業心理輔導師、董總輔導小組委員、LPPKN婚前輔導課程講師、菩提輔導中心特約督導,升學情報特約輔導師。
●當同班同學確證了……
他該怎麼辦?我該怎麼對待他
人因為大腦的演化,在面對衝突,面對焦慮或恐嚇、面對生命威脅時,會有三種自然的反應,那就是抗爭(Fight)、逃逸(flight)和僵住(Freeze),這三種反應跟我們對刺激物的認識、對環境人事物的敏感度、對身體感受的回饋都有關係。

絕大多數的人在面對冠病確診這麼大的震撼時,可能出現的第一個反應就是僵住,頭腦一片空白。這個機制避免人們過度驚嚇,腦充血而暈倒,愣住讓個體有空檔,停下來讓後重新開機。如果同學確診了,問你他該怎麼辦,這時候你只要告訴他:“沒關係的,一步一步來,我都陪着你”。如果可以,鼓勵他找個地方坐下來,不要給他建議。讓他知道,醫生、衛生部和疾病防護中心(CDC 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很快會主動聯絡他,到他家查訪以了解情況,確定是要居家隔離,還是被帶到隔離中心。如果居住環境擁有單房和衛浴設備,以及疾病情況允許,當局會允許居家隔離,反之則需要到隔離中心,以保護家人安全,他們會提醒他需帶的東西,不必擔心帶少什麼。

心理輔導師林明申提醒我們,將心比心,沒有人想要確診,大部分隔離中的確診者都很後悔,有的是因為危機意識不足,或是在身邊人的慫恿下參加聚會而染疫,但是我們不要因為對方確診而帶着異樣的眼光看對方,批判對方,認為對方一定是到處去,沒待在家裡,沒遵守SOP,所以被感染。事實上,在林明申所認識的確診者當中,的確有人是沒有外食,只是外出打包的過程中,意外地因空氣中帶着傳染者的飛沫而感染了。

●要不要坦白通知接觸過的人?
理智上,我們知道這是一定要的,但實際上,當事情真的發生了,人就不是那麼想的。過去這15個月來,林明申一共訪談過20多位的確診者,透過他們的經歷發現,有些確診者擔心會被責怪,也有些因為感到抱歉,常常猶豫說或不說,有些人甚至認為說出來會干擾了別人本來的平靜安寧,會令人擔心,因此認為還是不通知比較好。由此看來,他們的動機不是惡意的,只是不想別人擔心和責備,“逃逸”機制啟動了。

不過,這樣的一念之差,決定不通知與他有過密切接觸的人,這些B群者在不知情的情況下,會像往常一樣跟他們的家人、父母、孩子有互動,也在不知情下,沒有自我隔離和檢驗,最後導致更多人受傳染和確診。因此,站在仁義道德和情理上,確診後一定要馬上通知那些有過密切接觸的人。只要曾經與確診者在密封空間里相處15分鐘,這些人就是B群了,有些學校設有冷氣系統,由於空氣的流動,大家只要待在一起兩小時,就會有被感染的可能。B群需要馬上隔離,在48至72小時內做RT-PCR的檢測。如果你是B群,那麼在檢驗結果出來前,要自我隔離避免與其他人做接觸,而你的家人是C群,他們等你的報告,再做下一步措施。

●當同班同學被隔離了
記得,不要帶着異樣眼光,也不要責怪他們,如果不幸自己被確診,也不要自責。染疫是事實,我們專註於那些我們可以控制的事,別追着不可控制的事情去發愁。回到自己,問自己,現在可以做什麼。每一個確診者都面對着不同機率的死亡率,林明申分享確診者的經驗,在隔離期間他們感到最難受的是,一直感覺很疲倦和麻痹,他們失去了味覺和嗅覺,再美味的食物也挑不起食慾,這是很可怕的經驗,他們甚至常常覺得頭腦蒙上一層霧,無法集中精神進行思考,做什麼都不能專心。如果碰巧學校有考試,這對隔離的同學來說是有困難的,明申認為學校要有一個友善的處理方,為他們做特別的安排,學生如果有這方面的問題,也可以取得醫生證明書向老師報告。
●我可以怎麼陪伴他
當同學因染疫或以疑是B、C群被隔離,其他同學想表達關心,鼓勵和他常保持聯絡。事實上,隔離中心的環境自然不像自家裡那麼舒服,有些隔離中心是用體育館或禮堂搭建,冷氣24小時放送,強光從早7點至晚上11開着。當隔離者身在這樣的環境中,他們需要跟外界交流,來舒緩心理上的不舒服感。
不過,關心隔離者時,不是一股腦問對方一堆問題,或是鎖定我們想問的問題。你可以問問對方,他今天感覺怎麼樣,和他分享一些你看到的影片、書本,同學們聊起的話題等等,也可以邀他加入群組,減少他打電玩看小說的時間,增加他與人的互動、交流和聯繫,以避免他為了避開抑鬱和焦慮而陷入網癮。玩電玩可以刺激大腦產生多巴胺,使人感覺快樂,容易令人上癮。當同學沉迷電玩的時候,其實他想表達的是他需要人的關愛。

這時候我們可以和被隔離者一起,把消極的負面情緒,轉為積極的負面情緒。與其追責病毒來源,追問為什麼是我,怪天怪地怪中心怪醫護人員,讓負向情緒繼續發酵,不如大家一起,把不幸的經歷變成寶貴的經驗。環境可能較差,過程很辛苦,遭遇很不幸,帶着感恩心去看,這個經驗教會我們什麼?能不能把經驗升華成利他行為,協助更多人認識防疫知識?甚至看到醫護人員的汗水、付出,感謝他們的付出與陪伴,就用這樣小小的感恩,給自己一點光和能量。
●我可以怎麼陪伴他
當同學因染疫或以疑是B、C群被隔離,其他同學想表達關心,鼓勵可以和他常保持聯絡。事實上,隔離中心的環境自然不像自家裡那麼舒服,有些隔離中心是用體育館或禮堂搭建,冷氣24小時放送,強光從早7點至晚上11開着。當隔離者身在這樣的環境中,他們需要跟外界交流,來舒緩心理上的不舒服感。

不過,關心隔離者時,不是一股腦問對方一堆問題,或是鎖定我們想問的問題。你可以問問對方,他今天感覺怎麼樣,和他分享一些你看到的影片、書本,同學們聊起的話題等等,也可以邀他加入群組,減少他打電玩看小說的時間,增加他與人的互動、交流和聯繫,以避免他為了避開抑鬱和焦慮而陷入網癮。玩電玩可以刺激大腦產生多巴胺,使人感覺快樂,容易令人上癮。當同學沉迷電玩的時候,其實他想表達的是他需要人的關愛。
這時候我們可以和被隔離者一起,把消極的負面情緒,轉為積極的負面情緒。與其追責病毒來源,追問為什麼是我,怪天怪地怪中心怪醫護人員,讓負向情緒繼續發酵,不如大家一起,把不幸的經歷變成寶貴的經驗。環境可能較差,過程很辛苦,遭遇很不幸,能不能把這樣的經歷變成寶貴經驗,帶着感恩心去看,這個經驗教會我們什麼?我們能不能把經驗升華成利他行為,協助更多人認識防疫知識?甚至看到醫護人員的汗水、付出,感謝他們的付出與陪伴,就用這樣小小的感恩,給自己一點光和能量。

●如果同學家人離世了……
對於面對喪親失落的同學,林明申表示,陪伴就是愛,傾聽就是最大的祝福。不用說很多安慰的話,只要告訴對方,如果他想說話,你樂意聆聽。如果他有什麼需要幫忙的,說出來,只要幫得上忙的你也樂意出一份薄力。不要刻意轉移對方的情緒,他就是在經歷那份哀傷的同時也是在經歷療愈的過程。如果發現他長時間悶悶不樂,一直處於悲傷中,可以向老師報告,尋求社區支援與協助,讓學校發揮力量,成為友善環境,主動去關心和關愛同學。
疫起不孤單(上篇)
報道:戴舒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