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新氣息 / 當冠病來到我們班 我們一起共度難關

當冠病來到我們班 我們一起共度難關

講師簡介
蔡秀琴老師

學歷:
中國武漢華中師範大學教育學碩士
台灣國立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士
台灣性學會認證合格性教育講師

經歷與專長:
現任馬六甲培風中學教務處副主任、班主任
董總學務與師資局輔導工作小組組員
教總《孩子》雙月刊專欄作者
愛FM“愛要性福”節目嘉賓

當同學確診,全班都會害怕,恐懼的心情是會傳染的,不過反過來,坦然面對的情緒,也同樣是會感染大家的。當得知同學確診,密切接觸者會非常擔憂和焦慮,這時候同學們可以如何自處?在他們還沒有進行檢驗時,師長應該如何安撫他們?什麼話應該說什麼話不應該說?

●擁抱惶恐不安的自己

蔡秀琴根據經驗分享,當學校有人確診,校方會透明化處理,馬上召集班級或家長進行告知,告知本身是處理問題最大的關鍵,唯有透明化處理才能化解很多的不確定性。她表示,作為密切接觸者,學生、老師 和家長雖然還沒有確診,但是也因為還沒有確診,不知道會不會被傳染,很多的不確定性使人焦慮恐慌,這些B群C群人,心裡會產生很多不安的情緒,包括:焦慮、恐懼、沮喪、憤怒,但也有人是很坦然的,出現這些情緒 是正常的,這群人首先要做的是接納個人真實的情緒。

當得知同學或老師確診,密切接觸者因為自己會不會被傳染,而感到焦慮恐慌。

“不要批判自己的情緒或是壓抑這些情緒。不要認為自己是大人,不應該恐懼,身為父母師長該給孩子就該做典範,恐懼是必然的。只是在恐懼中,我們可以怎樣把恐懼化解掉。”除了恐懼之外,很多人不能接受 的情緒反應是憤怒,知道確診者也不想事情發生,但是就是會憤怒,一邊憤怒,另一邊又苛責自己的憤怒。其實我們可以允許自己憤怒,如實地接受我們任何的情緒。我們可以把我們的憤怒寫下來,表達出來,但是我們不能夠把它公開在社交媒體或是其他公開媒體上,去指責對方,因為這樣會把我們的憤怒訴諸在對方身上。蔡秀琴提醒,憤怒的拳頭可以揮向對方,但是不可以打到他它,這是底線。除了書寫之外, 同學們也可以找信任的人把情緒說出來,很多時候,說出來就已經是療愈了,有人能夠靜靜地聆聽,他就會感覺被關懷。

除了接受情緒之外,也要接受情緒會帶來的一些身體反應,包括:身體酸疼、胸悶、失眠等,這些是人在應激狀態下的正常身體反應,切莫認為有些狀況的人是“心裡作用”,這會使對方會覺得你不相信他。只要告訴對方:“我了解,我知道,換成是我也一樣會擔心,會有一樣的情緒”這樣的回應能讓對方感覺被包容。

得知同學或老師確診後,密切接觸者首先要做的是接納個人真實的情緒。

●掌握正確資訊 超前心理建設

掌握正確資訊就是是克服恐懼最大的關鍵。蔡秀琴分享,某學生在獲知同學確診,情緒崩潰大哭,後來在向醫生請教後,得知自己與確診同學有保持足夠距離,她是安全的,心就安定了下來。

掌握正確資訊就是是克服恐懼最大的關鍵。

及時、超前的班級心理與情感扶持是很重要的。她所認識的一位老師,在知道有學生確診後,很快就召開了全班會議,告訴大家正確的資訊,也讓同學們了解他們可能會有的情緒與不安,並邀請大家在群組裡把情緒反應寫出來或表達出來,這樣的分享讓學生知道自己有緒是正常的,並不是異類,也不是不對或不應該,其實大家都一樣,他們並不孤單,班級一起的凝聚力那就是一種扶持。老師接着帶領同學們一起祝福自己和大家,避免集體一直處在負面情緒中,這時候,有些家長也來給學生們鼓勵,這些都給學生們打了一記強心針。那位老師這樣的作法,是在情緒還沒有發生前,超前緩和情緒。

居家抗疫要做到三件事:制定良好的作息、每天曬太陽30分鐘、每天與人進行交流,這些能幫助大家遠離焦慮。

●助人者的自助與求助

在學校這個小社會裡,老師、家長、同學,無論是站在那個角色上,誰都可以是助人者,去關懷別人、學生、家長、同事、同學。但是回過頭,助人者也要懂得自我照顧,在協助處理別人的情況之後,自己是否還好?如果發現自己能量低落,助人者也要學會求助,不要告訴自己你要幫助別人,你並不能夠有情緒,情緒是不會透過壓抑而化解的,而是要抒發出來,找可信任的人說出來,或是具體地寫下來,這些都會有幫助。

●接下來還要開學嗎?

老師除了管課,還要擔心會不會有同學或同學家長確診,很多的焦慮不安圍充滿在環境里。我們不知道疫情會到什麼時候結束,大家會一直面對反反覆復的回校、停課、上網課的情況。無論是返校或是上網課,在種種不安定中,我們都要先安住自己的心,所有情緒其實都回到自己的心,慌會帶來更多的不安、緊張、恐懼、急躁、亂,所以越是慌,就越要讓自己的心安定下來。

學生老師如何能安心回到學校?校內防疫措施需要做得嚴謹到位,大家把口罩帶好,遵守學校的標準程序。

當然,大家非常關切的是,學校有人確診,學生如何能安心回到學校,家長如何放心讓孩子返校?蔡秀琴表示,學校有人確診,但是它並沒有成為大的感染群,這說明了校內的防疫措施做得嚴謹到位,學生們都能把口罩帶好,也都遵守學校的標準程序。大家做好所有可行的防範措施後,就好好的專心於生活與課業。時不時審視自己的情緒,可以用量表了自我評估,如果發現自己一直處於低落狀態,就要求助。

為了預防疫情擴散,學生和老師被限制在家上網課,她提醒大家居家抗疫要做到三件事:一、制定良好的作息;二、每天曬太陽30分鐘;三、每天與人進行交流,這些能幫助大家遠離焦慮。

良好的作息包括:固定的睡覺與起床時間、固定運動的時間與時數、固定學習、工作、上網、娛樂時間。鼓勵大家每天曬太陽30分鐘,因為光線會影響心情,陽光從視神經進入大腦,使血清素增加,可改善心情,缺少陽光會導致人體褪黑素分泌不足,影響睡眠。疫情剝奪了人與人之間的交際,缺少了人際互動人容易產生抑鬱的情況,所以大家要盡量每天與人進行交流,給家人30分鐘的時間,一起好好相處,也與朋友同學進行30分鐘交流,打個電話彼此問候聊天,讓自己和人保持一份連結。

●面對染疫痊癒的同學

“咦,你有病毒離我遠一點,你走開!”如果你是染疫痊癒的同學,你希望其他人這樣對待你嗎?如果能掌握正確資訊,就會知道染疫痊癒後的人,對同樣的病毒不會受感染,他更加安全。所以,我們不必刻意遠離他,排擠他。如果心頭始終對痊癒的同學感覺不安,你就老實接受自己的不安,可以向老師提出要求,不要坐在痊癒同學的旁座,但是你不能用口語傷害他。

用柔軟心、同理心來對待染疫痊癒者。

她分享過去一個老師如何引導孩子面對校園霸凌這件事的例子。當被霸凌的學生A不在班上時,老師問其他學生,不喜歡A的人請舉手,班上有大約20多人舉手。老師又問,你希望A離開班級的舉手,一些同學放下手,舉手的大約有十幾個,老師再問,你希望A離開這間學校的舉手,這時只有幾個學生舉手了,老師接着問,你希望他永遠消失,從此不再這世上出現的,請舉手。最後,大家都放下手。雖然沒有明說,但是老師這樣一步步引導,讓孩子們看見,從不喜歡一個人,到不想見到他,到希望他消失,是沒有人想要的結果。

照顧自己,關懷大家,是擺脫病毒的最大力量。

把這個例子用在染疫痊癒的同學上,你希望這個同學做什麼呢,希望他消失離開嗎?不是的。孩子的心是柔軟的,只要善加引導,他們就會柔軟去接受,孩子不喜歡大人直接告訴他們,應該怎麼做,師長們只要用一個角度引導孩子去思考,其實孩子比大人更懂得接受同學。

結語:

冠病不是一個人的事情,而是全世界人都必須面對的問題,沒有人希望自己得病,所以這絕對不是誰的錯。在這樣的非常時期,盡量做好必要的措施,照顧自己,關懷大家,才是擺脫病毒的最大力量。我們將所有的擔憂、焦慮、抱怨、憤怒與痛苦,轉化成祝福,祝福是一種力量的存在,祝福大家平安健康。

疫起不孤單(下篇)
報道:戴舒婷

Check Also

踏上特殊教育之路:

成立特殊兒童班12年 西連中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