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信手札 / 當別人不問自取

當別人不問自取

生活中要遇到不問自取這種小事,可真不要太多了。工作上、家庭中,需要取點小
物辦事,咦旁人有借來用用。

地方媽媽也是時至今天今時,才知道原來自己不用為自己的生氣感到自責。不需要
因為別人不問自取動了自己的物件感到不開心,而鞭笞自己怎麼那麼不大氣,一點
兒小事就介懷。

其實注重的,不過是那聲詢問,“可以借我嗎?”,只要對方按下這份詢問開關,
基本上百分百都是點頭。但是對於不問自取非常感冒,藏的是“不被尊重”的感覺。

誰曾經不問自取自己的物件來使用,到了今天,一回想馬上有畫面湧現,少時宿舍
生活、工作環境誰誰動了什麼,會怪他們嗎?如果前面有那一句“可以借我嗎?或
是剛才你不在我借你的東西來用”,基本上這種小事完全會消失在風裡。

佔著記憶的位置不放,一開始不肯原諒的是他人,到後來選擇責怪的還是自己,為
什麼當時不直接表達不滿?因為你沒有承擔拉下臉被討厭的勇氣,所以你活該。

正向心理學告訴我們,情緒上來時不要管理,接納便是。也是此時才察覺,嘿,不
要責怪自己沒有被討厭的勇氣,讓這些情緒自由來去,讓他們來讓他們走,不要對
這些情緒做反應,你只需要完全接納當下的自己就好。

那麼湊巧,小女班上正正發生不問自取事件,同學沒有問過她自個兒往抽屜取糖吃
個一乾二淨。媽媽對不問自取特別糾結,女兒恰好發生同樣事件。如何教導她維護
自身權益的當兒,也必須照護好情緒,那麼此後再發生同樣事件,她便懂得如何爭
取應對。

撰文的此時,地方媽媽微妙察覺,這上天果然有其部署安排。拿捏得當,縷縷小事
必然成煙,不留痕迹。抑或留跡又如何?媽媽只需要全心全意接住孩子,足矣。

文/圖:偽藍

Check Also

我們與瘋狂的距離(二)

“精神疾病並非看得見的身體殘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