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走訪州內各所華小,不難發現大部分學府軟硬體設備齊全,除擁有寬敞課室,學生有舒適求學環境,還有冷氣設備的行政室、教師辦公室,讓教師在教學空檔養精蓄銳,迎向教學更大挑戰。
其他設備還有科技室、圖書館、多媒體課室、多用途禮堂、文化走廊等,在有系統的行政管理下,州內大部分華小配合時代的腳步正昂首闊步,邁向素質教育的里程碑。

華校事務單位 重要突破
晉漢連省華小董聯會會長拿督蔡文鐸受訪時透露,在2019年,當董聯會代表團與砂首長拿督巴丁宜阿邦佐哈里對話交流時,他第一次向首長提出,要求州政府成立一個類似其他宗教事務單位(UNlFOR)專司處理津貼華小事務的特別單位,當時獲得了首長的正面回應,他也同意予以考慮。
“隔年,在古晉中華小學第四校的慶祝元宵節活動上,我再次向首長提出上述建議,他爽快地宣布成立一個以拿督斯里沈桂賢為首,隸屬於地方政府部屬下的華小事務單位,過後也把獨中拼入而擴大成為華校事務單位。”

他說,對華小的發展而言,這是一個極其重要的突破。通過州政府的財政援助,許多需要擴建及搬遷重建的學校所面對資金不足的困難可以獲得緩解。在2020年,州政府首度撥出800萬令吉充作有關用途,去年增加至1千萬,更期盼在今年可以獲得更多撥款。
這也意味着未來州內華小所面對的撥款不足問題將會獲得進一步的改善,再加上聯邦教育部所提供的常年維修撥款,華小的硬體建設將會持續地被提升。

郊區華小學生來源不足
蔡文鐸說,隨着華小的硬體設施逐步改善後,其實州內華小在未來所面對的並非硬體建設問題,而是微型華小的學生來源不足的問題。根據他透露,州內有幾十所華小是屬於微型華小,全校僅有30多位學生。
根據教育部的規定,若一間學校總人數少於150人就是微型學校。
微型華小的問題一直是華社的一大隱憂,也成為華小教育體系的其中一個“致命傷”。微型學校的形成,受一個地區的人口遷徙和地理環境因素所影響。人口遷徙普遍上出現的情況是,鄉村地區的年輕一代因工作等因素往城市或新興城市遷移,造成當地人口老化,華裔生育率大幅降低,造成許多坐落在郊外的華小面對學生來源問題,以致面臨關閉的危機。

華社普遍對於合併微型華小存有疑慮,擔心合併後會減少華小數量,所以秉持“一所都不能少”的謹慎態度。蔡文鐸認為,唯有通過搬遷才能延續這些微型華小的運營。但是,要說服校董會及地方上的坡民去讓學校搬離現址,這是一個艱鉅的挑戰。
對於華社來說,每一所學校都是先賢辛苦努力建設的成果,當地人都抱有一定情意結,只要還有一位學生,沒有學校的校董會願意看見學校被關閉。

“許多人仍有一種外人不能理解的情意結,認為將學校搬遷是違背了先賢前輩創校的意願和苦心,他們承擔不起這樣的歷史包袱。”
不過若學生來源出現問題,這些學校可能最終就會面對“自然了結”的結局。

與砂大合作 提升友族生學習
至於越來越多土著生報讀華小的趨勢,他說,若是以宏觀的格局去看待這種變化,對華小的未來發展,甚至存亡將起正面作用。不過,對老師而言,要教導這些在入學前從未曾接觸過中文的土著生而言,確實是一項很大的挑戰!
有鑒於此,晉漢連省華小董聯會通過砂拉越文化研究學會的協調,與砂拉越大學(UNIMAS)合作,展開一項為期兩年的學術研究工作,旨在研究如何協助土著生應對在華小的學習挑戰,希望能通過上述研究工作,進一步提升老師的教學應對策略,並有助於提高土著生克服學習問題的能力。

中文崛起 利於華教發展
他認為,從表面上看,當前華教危機可能不比60、70年代來得棘手或嚴峻,特別是在中國的經濟強勢崛起後,中文的國際通用及商業價值水漲船高,對國內的華教發展起了正面影響。
不過,目前的國內局勢和種族關係日趨緊張及惡化,華教課題被複雜化,主要是政治人物基於自身的政治利益,將華教以不同形式去妖魔化,最常見的歪理邪說就是把國民團結的障礙歸咎於各源流學校的存在。

缺口不允被打開
“因此,校董會必須要居安思危,時刻保持警惕,若有任何風吹草動,出現任何不利於華教的政策,我們必須挺身而出,及時做出回應並阻止。有時候,並不是董總或者董聯會小題大作,我們最擔憂的就是缺口被打開後後患無窮,包括不久前的爪夷文課題,這不是三頁簡單介紹這麼單純,經歷告訴我們,具備警戒心乃為上策,凡事都必須步步為營。”

他說,為教育所做出的任何合情合理的修改,華社都會坦然接受,董聯會或校董會也不會無理取鬧,更不是一個極端的組織。這麼多年一路走來,政府及部長的承諾,往往因為人事變更,當初的承諾未必會被後來的繼承者接受,或加以落實。政治人物往往因時制宜而可以把誠信拋在一邊,改制中學就是一個活生生的例子,當初向接受改制的獨中承諾會保留三份之一的華語教學時間,在若干年後已經蕩漾無存。

最近吉隆坡高庭駁回3名來自不同組織人士挑戰華小和淡小違憲的訴訟,並裁定華小和淡小使用華語和淡米爾語作為教學媒介語是符合聯邦憲法的,這是一個令人感到欣慰的判決。就如該高庭法官所判,國內華小和淡小使用華語和淡米爾語作為教學媒介語,是受到聯邦憲法第152(1)(a)條款和152(1)(b)條款保障,因此這是符合聯邦憲法的。
“我必須強調的是,華淡小一直以來都是國家教育主流的一環,而華淡小的存在也可追溯到英殖民地時期,它們是我國多元社會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這是不爭的事實。雖然訴方表明將會針對有關判決進行上訴,畢竟這是他們的權力,但是,我希望這個案件可以就此告一個段落。從另一個更積極的角度去探討,我也期盼有關課題可以經過最高的聯邦法院去審理,並做出最終的裁決,以一勞永逸地平息任何有心人士在這個課題上繼續糾纏不清。”

友族生 未來華教守護者
他認為,和友族及他們的組織多聯繫,讓他們更了解華校及校董會的運作,肯定會有助於捍衛我國華教的生存與發展。其實,這也是董總在近年來所注重的其中一項工作。另一方面,讓更多的土著生報讀華小,讓他們親身感受到就讀華小的益處,長遠而言,他們可能會在未來成為捍衛華教更有力以及更具權威性的守護者。
“此外,華社及華團組織必須提升與政府部門及友族組織之間的溝通。很多時候,華團及公會常常會在大會通過一些議決案,要求政府重視及解決一些問題,但是,往往只停留在中文報章作出呼籲,那些當官的也沒有機會了解你的訴求,我們只能自己講自己爽,無法有效地反映實況,真正解決問題。”

疫情下的學習
這次的新冠肺炎疫情確實打亂了所有人的生活作息,從經濟,政治到教育各個領域及各方各面,都受到天翻地覆的影響。自政府實行不同階段的行動管制令及宣布國家進入緊急狀態後,學生便一直只能通過網絡居家線上學習。
“這是一個全新的教學模式,開始時大家也仍在摸索,給老師及家長都帶來不少的壓力,礙於許多地區的網絡覆蓋率及網速不理想,一些來自低收入家庭的孩子甚至因買不起電腦及手機而無法上網課,造成學習成效受影響,輟學率也逐漸提高,如果這種情況持續下去,恐怕鄉區與城市的教育水平差距將進一步被拉大。”

他說,雖然教育部剛宣布近日讓全國中小學複課,但在小學生仍未接種疫苗的情況下需要返校上實體課,家長及校方仍不能完全放心,這是可以理解的。不過,我們不能夠讓小朋友們一直留在家中學習,不僅會造成學習成效不彰,長久缺乏師長的監督與溝通,且也無法與同學們有正常的交流與互動,這對一個小孩的成長過程不是一件好事。

雖然家長有權力選擇要不要把子女送回學校上實體課,但是大部分家長,特別是雙薪家庭,基於實際考量,仍然傾向於把孩子送回學校上課,過正常的校園生活。
在這非常時期,校方也只能遵照當局所制定的標準作業程序(SOP),做好防疫工作,而董聯會也在這段時間,多次為屬下成員學校提供所需的防疫用品,積極扮演輔助性的角色,儘力使學校達到零疫情的目標,讓學生可以在相對安全的情況下返校上課。
新春致敬華小守護者(中)
楊麗華/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