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綠色地球 / 我們與循環經濟的距離(六)消費者是循環經濟 最根本的驅動力

我們與循環經濟的距離(六)消費者是循環經濟 最根本的驅動力

每個人只要生活在一個社區里,都是社區的消費者,是經濟系統里的一份子,而消費者是一個經濟體系中最大的群體,具有巨大的影響力與責任。循環經濟如果沒有消費者、企業和政府的共同參與,將無法進行,也難以產生持久的變革。消費者是實現循環經濟和可持續發展目標最強、最根本的驅動力,也是讓企業和政府發揮作用的基礎

在前幾篇報道中,我們看到本地小型企業如何讓一門生意以可持續發展的方式來運作,同時推動消費者加入“可重複使用”的消費模式。接着,我們了解了再生塑料業的發展、現況、技術與設備。之後,也看到本地包裝製造業者主動研發可生物降解塑料,以助減緩塑料垃圾的問題。傢具製造者也將舊木重新帶回到消費圈子中,以保留材料的價值。這些生產者以各自的方法和能力,在負責任地生產,而身為經濟體系中最大群體的消費者呢?我們有沒有責任?我們該負起什麼責任?


問題根源 過度消費
古晉Eco Lodge安親班,將永續發展目標(SDGs)設為該機構的教育方針,並將《SDG12:負責任消費與生產》加入教育項目中,教導年紀12歲以下的孩童永續的消費模式。這真叫人感到訝異,永續發展與孩童有什麼關係,消費又關孩童什麼事?這個許多家長都不知曉的課題,為何孩子需要去學習?Eco Lodge創辦人蔡文珮回答:“永續目標是我們的日常生活,是每一個人的責任。政府、生產者、商家、消費者,大家各有各的角色與責任,孩童也有他們可以負起的責任。”

在1 7項S D G s目標中,她選擇以SDG12為核心,與其他教員一起設計教育方案,透過活動培養孩子對永續發展的認知與社交情感。之所以選擇SDG12是因為她意識到,“消費”是種種問題產生的源頭,多年來她和大家一樣一直將資源回收,處理廢棄物,但那都是在做“善後”之事,廢棄物產生於過渡消費和不負責任的消費行為,與其善後,不如從源頭來解決問題。只要負責任地消費,許多問題和環境污染都可以減少。


“他們雖不是購買者,但他們是消費者和使用者,他們也可以負責任地消費和使用。教會孩子什麼是“需要”,什麼是“想要”,從光盤的習慣上,就可以做到不浪費資源。(減少廢棄是循環經濟的目的之一)”蔡文珮的話不僅提醒我們,所有的大事都是從小事做起,也告訴我們,孩子有他們的一份責任,他們負起責任,大人也應如此。

蔡文珮認為“ 過度消費”是環境問題的源頭。
讓孩童從食物開始學習減少浪費資源。
古晉Eco Lodge安親班,將永續發展目標12:負責任消費與生產加入教育項目中,教導年紀12歲以下的孩童永續的消費模式。

購買決定 影響生產
消費者並不是只能被動地接受政府的規定以及商家所提供的產品和服務,消費者可以主動喚醒生產者, 透過拒絕購買有害環境的產品,來要求生產者提供友善環境的產品。從Polytech公司(再生塑料製造商)的再生塑料、郭麗安(包裝製造公司)的可生物降解塑料和Brown Furniture(傢具製造商)的再生傢具的例子中,我們可看到,生產者只會生產有市場需求的產品。比如再生塑料的市場需求高,製造商就會生產更多樹脂,供應給顧客。相反的,可生物降解吸管因為缺乏市場需求而最終停產,這顯示了市場需求對產品的生產與供應的影響,以及消費者的消費態度對生產者的影響。

產品需要消費者的積極回應與購買才能持續生存,如果消費者趨向購買和支持本地綠色產品,這會鼓勵更多生產者加入永續生產的行列,為市場提供更多綠色產品。而如果消費者不支持綠色產品,趨向購買比較傷害環境的產品,這會鼓勵生產者繼續以傷害環境的方式來生產,製造更多的碳足跡和污染。是消費者的購買餵養了產品,而且不單只是產品,消費者對循環經濟的支持與參與,也能影響經濟模式轉型的成敗。

消費者乃生產者夥伴
本地手工酸奶生產者YourgutBB以押瓶制度回購自家塑料瓶罐,鼓勵消費者重複使用塑料瓶,在一年多年裡成功減少一萬多個塑料瓶的消耗與廢棄,讓塑料在買賣的圈子裡持續循環,將產品和材料的價值長期保留在循環系統內。押瓶機制之所以行得通,除了是生產者的產品設計之外,消費者的配合也是主要原因之一。這讓我們看到了,如果商家願意延伸產品責任,對消費後的產品進行處理與處置,而消費者也願意負起自己的消費責任的話,資源可持續循環是能做得到的
事。


在永續發展這條路上,消費者與生產者是彼此的夥伴,生產者綠色生產,消費者綠色消費,一方一步,雙方合力、接力、鼓勵,再加上適確的政策與引導,才能到達目的地。如果只有一方在跨步,這條路走不遠。如果雙方都只看重短期經濟利益,只顧自己的錢包,不願意多做一點的話,那麼我們就只能待在起點上。


在砂拉越,沒有經濟回酬,消費者的回收意願就不大。再生玻璃製造商CK再再提醒和強調,資源循環不能以金錢利益為出發點,因為再生材料價格必須低於原始材料,才能提高市場需求量,同時鼓勵生產者發展再生業。大家持着手上的玻璃瓶,知道它有用途,但都不願主動將玻璃瓶無償交給再生者,所以玻璃再生業一直建立不起。消費者需要了解,大家都在向地球藉資源,我們必須把資源歸還。用完之後,還回去弄好了再用過,有借有還。

資源在消費者手上
只要一走到室外,我們經常都會在溝渠、水道、草場,甚至交通島上看見散落的塑料垃圾。而在室內,午餐過後,辦公室里的垃圾桶總是被一堆打包盒和飲料杯給塞滿。是誰將它們丟到垃圾桶的?是誰沒有讓這些可再生材料回到循環系統里的?是生產者嗎?是政府嗎?不是,是消費者。


沒錯,砂拉越的廢棄物處理承包商只負責收集垃圾,不負責資源回收與分類處理,這不完善的系統確實造成消費者和商家的不便。分類回收桶並非到處都有,這再度造成了資源回收的障礙。政府和承包商需在這方面做出改進。但是,即使沒有這些便利,負責任的消費者還是可以自行做資源分類,然後交給回收站或回收商。消費者必須意識到,消費後的資源在自己手上,必須將它們傳給回收商,再由回收商傳給再生製造廠,資源才能循環再生。


一個消費者不只是一個消費者
這句話有兩個意思,第一,一個消費者有可能不只為自己消費,他也負責為其他消費者採購產品,可能是一個家庭、一個單位或一個團體,那麼這一個消費者的購買決定和消費模式就代表了其他人。第二,每個人在一個社會裡,通常都扮演超過一個社會角色,例如: 蔡文珮除了是消費者之外,她也是教育者和一位母親,她在不同的角色和領域上會接觸到不同的人(消費者),並對他們的消費模式產生的影響。結合這兩個意思,就是說,一個消費者的力量並不小,他能透過他的人際互動和社會角色發揮他的影響力,牽起蝴蝶效應。就像蔡文珮,透過教育工作積極對教員和學員們灌輸永續消費模式,帶動其他消費者來支持循環經濟模式,達到永續發展的目標。

知識補充
負責任消費:消費者在購買、使用、保存和棄用消費品的過程中,秉持“負責任”的態度,儘可能全方位的考慮消費行為對社會的影響,如產品是否友善環境,勞動者是否得到合理公平的待遇等,並且通過這種選擇信息的傳遞,促進企業生產和提供更符合社會健康、長久發展的產品。

結語:

《我們與循環經濟的距離》系列報道究竟有什麼意義,想要帶出什麼樣的訊息?去年,筆者在研討會中初次聽聞這種經濟概念,當下便認為,這是人與大自然和諧共生、共存、共榮的良方,是一件很重要的事。“循環經濟”它聽起來像高不可達的大事業,不是我們這些平民百姓所能幹的事,但它事實上是需要百姓來做的事。筆者認為,對此不知不曉,將它看得很遠就是循環經濟與我們最大的距離。


循環經濟是否真的那麼難?是不是只是做場秀?為了知道答案,筆者走訪中小企業,翻閱國內外書籍與報告,然後選擇貼近我們生活的食物、塑料、傢具為楔子,和民眾一起探討這個課題。筆者接着從中發現,其實循環經濟沒有想象中的那麼遙遠。但再生業者表示,燃油津貼是把雙刃刀,它能補貼人民的生活費,但也會阻礙一些工業的發展。砂人口不夠集中,也增加了資源收集障礙,使循環之路的距離拉長拉遠。這不是幾年就能達成的目標。


筆者問生產者,消費者在循環經濟中扮演什麼角色?有者半疑半諷反問,消費者能做什麼?彷彿是說這不是過家家酒,不是百姓的玩意兒。筆者思索再思索,循環經濟是誰的事?然後發現,它是大家的事,是一件沒有百姓,沒有消費者就做不成的事。


筆者再問生產者,怎樣才能做到循環經濟模式,他們的答案不約而同——教育。教育者蔡文珮道,教育是朝永續發展邁進最慢而最必要的過程,然而國家管理者想要的是立竿見影的效果,於是選擇禁用的強制手段來進行,只治標不治本。


最後再告訴大家,2023年1月,砂公共衛生、房屋及地方政府部副部長程明智透露,根據砂議會的統計,砂拉越於2019年花費5千8百萬零吉或34%的收入來管理和治理固體廢物,2020年,該項費用減少至5千5百萬零吉,占砂收入32%。他也說,大馬垃圾回收率低,廢物管理將耗盡議會財政資源。對平民百姓而言,5千8百萬是多少,我們沒有概念也無感,但若是將我們每月1/3工資用來作處理垃圾,恐怕大家會暴跳如雷。從前和現在,砂拉越依賴天然資源來賺取收入,掏空這片土地,難道就為了用1/3的錢來處理垃圾?我們還要繼續這樣下去嗎?

消費者是循環經濟
最根本的驅動力
報道:戴舒婷

Check Also

我們與循環經濟的距離(四):通往零塑廢之路

零廢棄是循環經濟模式重點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