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綠色地球 / 我們與經濟的距離(五)老木生機延續物命

我們與經濟的距離(五)老木生機延續物命

在永續建築中,木材是極受推薦使用的一種材料。木材熱傳導率及熱擴散率均小,具有保溫隔熱的性能,用作建材或傢具都能打造良好的室內環境質量,並提高能源效率。綜合考慮能耗、碳足跡、空氣污染、生態資源耗用等因素,木材比起其他材料更符合綠色建築的標準。因此,木傢具在市場上的需求量越來越高。然而,由於人們毫無節制的砍伐,砂拉越和全世界各國一樣,森林與樹木幾乎被砍光,如今木材越來越少,也越來越昂貴。

Brown Furniture是砂拉越著名的實木傢具製造商,2005年,該公司在東馬設立工坊,以傳統木工製作無釘子的全榫卯木器,熱帶硬木傢具一直是這公司的招牌產品。硬木材質天然,性能優良,堅實硬沉,表面質感良好,耐磨損,抗衝擊振動性高,還具有獨特的紋理,因此製成的傢具一直備受人們喜愛。如今熱帶硬木一木難求,然而,一步入Brown Furniture展示場,目光所及全是一件件顏色或深或淺的木器,長桌、長凳、咖啡桌、椅子、櫥櫃、擺設品,大件小件,成套或單件,這些雨林的化身,這麼多的硬木從哪裡得來的?

幾塊老木接成長桌

老木再生 資源恢復
Brown Furniture公司代表李先生透露,該公司在印尼設有工坊,購買當地木材製作成傢具,再運到砂拉越。不過,他們大部分的傢具都是採用本地再生木材(Reclaimed Wood)來製作。他解釋:“再生木材是將使用過的舊木材或廢棄木材回收,經過翻新與修復處理,重新製作成材料。”這些年,砂拉越政府致力於地方或鄉區發展和道路建設項目,一些原有的舊橋樑、電燈柱、公共建築物(如學校)等被拆掉,以進行設施提升工程。另外,也有許多長屋和老屋要裝修、拆除、搬遷和重建等,這些工程的進行都會產生大量的建築廢棄物,包括:木材和鐵。早期的老房子老建築多用鐵木或其他硬木來蓋建,老木拆除後丟了太可惜,於是公司便向村民(屋主)收購那些老舊木材,一來能挽救老木的生命,保留其價值,二來也為公司獲得生產所需的材料。

“有些賣家會主動聯絡我們,有些是通過介紹人聯絡,有時候熟人知道哪裡有工程在進行或長屋要拆除,也會通知我們去收購材料。”大批舊木(大部分是鐵木和坡壘木)從砂拉越各個地方收集後運載到古晉和美里的工坊或倉庫存放,在工坊外堆成一座座木材小山。那些老化木材在別人眼中是無用的木頭,但是在木匠和傢具製造商眼裡,卻是再生潛力高的好材料。在熟練的木匠團隊的精心製作下,這些老木被賦予新的生命,再度成為實用、具觀賞價值與收藏價值的好物,成為人們生活的陪伴與加分點,點亮人們的生活與生活空間。

這不是回收,而是回收後經過處理,讓資源回到原物料循環供應的系統里。傢具廠的責任並沒有在產品送到顧客家後就結束了,他們還提供保養和維修服務,延長傢具的壽命,讓一件傢具可以用上幾十年,不必年年汰換。

將老木再生, 不但廢棄物可減量, 材料價值也能被保留。

木藏歲月 物有故事
重生的舊木,在空間里散發木材特有的芳香,無論是整塊木板製成,或是多塊原木拼接而成,它們看起來都和全新傢具一樣,甚至更加好看。別以為再生傢具沒人愛,它們的市場價值和需求量可是很高的。原因就在於木材的品質與價值。

在木材資源豐富的時代,木材被用作主要建築材料,當時人們都選用品質最好的硬木材作為建材和製作傢具的材料,這些硬木通常取自樹齡達七八十歲,甚至更老的高大樹木。悠長歲月不僅讓樹木有充分的時間長出大而結實的內涵,同時也賦予它們緊密的紋理,這種天然生成的美,是現代人造材料所無法仿造和比擬的。儘管我們可以重植樹木取得硬木,但是新一代的硬木始終無法比得過上一個年代的硬木,原因是,由於木材匱乏,現在很多樹在還沒有長到七八十歲,就被人砍伐了,這些年輕硬木自然不具備老木才有的特質與紋理。每一塊實木無論木紋、色澤、裂痕、細孔,它們都有各自的模樣,如今我們只有從早期的老木上才能看到這些天然養成的美,這便是再生木材的價值所在。

老木的價值不止於它的特質,還在於它走過的歲月和身上帶着的故事。李先生指向展示廳中的兩張長凳,長凳坐面是用老木門改造而成,這坐具是一位老顧客所定製,顧客將老家的門扉拆下改製成新傢具,讓老家的回憶留在這件傢具中,並融入到新家裡,為家保留了多一分的意義與懷舊情懷。硬木傢具經久耐用,擺放在家裡可用再用個幾十年,日後若有損壞,只要修復或翻新就能繼續使用,比起市面上那些價格低廉、外表看起來新穎,用起來十分短命的傢具好得多了。

漂流木也是Brown Furniture的材料來源之一
用舊門板改造的長凳

余木善用 不丟一屑
由於現在人消費與使用行為的改變,加上全球化貿易的發展、網購與物流的便利、經濟能力等因素等,許多消費者在購買傢具時,趨向網購一些廉價而不耐用的產品,當這些低質傢具損壞,他們不會考慮維修,而是選擇再購買新的廉價貨,其中原因包括:維修師難找,新傢具易得、比起維修費,消費者更願意為新傢具買單、想換新款式的傢具等等。每逢佳節來臨時,時常可看到路邊和回收站堆着被淘汰的傢具,這樣人人重複購買,重複丟棄,不斷地消耗所剩不多的地球資源。


相比起消費者,生產商或製造商更加清楚資源的可貴,他們以金錢購買原料,任何一丁點的‘廢棄’都是在自己口袋底下開洞,所以任何可以用來‘生財’的材料,廠家都會留起來待用。走進Brown Furniture展示場後方的工坊,就能看見許多生塵的舊傢具、木削片及粉屑,李先生表示,對他們來說沒有任何木材是無用的廢棄物(Waste wood),即便再小的木塊對他們來說都是“有用之材”、“可造之材”,他們不會輕易丟棄。只要花一點心思,在設計上下點功夫,腐朽樹根與敗木,可以變成精美的旁桌;小幅木塊拼湊後可以成為大桌的一部分;細棍粗枝可以變成掛畫;木屑片是製作發酵床養雞的好材料;鋸末粉屑可以贈予加油站、修車廠用來吸附油污。材料有用無用,全看人會不會用和怎麼用。

製作過程產生的木屑和粉粒都收集起來,提供給其他業者作材料。

木材業轉型 朝永續發展
回到循環經濟的主題,這種經濟模式是將產品經過設計,確保資源可持續回復,循環再生,重新組織社會和經濟的新發展。傢具製造商將老木再利用的這個做法,在生產過程對產品加以設計與創新,將廢物再用(Reuse),減少了廢棄物問題,也減少消耗天然資源(Reduce),廠家為顧客提供售後服務,以修護來延長成品壽命(Repair),而成品最終也可循環再投入於系統里(Recycle),如此木材在一個圈子裡不斷循環。

一個傢具製造廠就等於是一個小型的循環經濟圈。這樣來看,循環經濟就不是那麼遙不可及。不過,每家傢具製造廠的條件不同,客戶群不同,資源不同,制度不同,像Brown Furniture這樣的作法,不一定能夠複製到別的製造廠中。那麼,接着我們將視野拉遠一點,從一個廠子的傢具生產轉到一個地方的傢具製造業。


木材業自19世紀末起一直都是砂拉越的一大經濟支柱,直到20世紀末隨着森林資源的耗盡,木材業逐漸減產,從2018年至2022年,木材業出口收入從54億零吉減少到39億零吉,其中超過90%是上游木材產品,包括:膠合板、鋸材、纖維板和門板等。政府意識到砂拉越過度依賴初級木材及次級木材產品,因此要為砂木材業轉型,發展木材下游工業,生產和出口高價值木材產品,確保木材工業的可持續性發展,為砂拉越創造更高收入。在轉型計划下,政府制定在丹絨馬尼和古晉打造砂傢具公園的項目,欲發展傢具業,冀望在2030年木材與木材產品出口能達到80億令吉的目標。這下我們哪來這麼多原材料呢?有那麼多再生木材嗎?

2022年砂拉越木材與木材產品出口收入接近40億零吉,砂冀望傢具公園的發展能使木材與木材產品收入在2030年達到80億的目標零吉。


砂拉越木材工業發展機構(STIDC)期望能從馬來西亞木材認證項目中獲取450萬公頃的長期許可證以及17萬8千公頃的種植林,以確保原材料可持續供應,應付工業的需求。STIDC總經理Datu Haji Hashim Bin Haji Bojet表示,認證木材能加強本地傢具在全球市場的競爭優勢,他希望本地傢具製造商能關注於認證木材產品的生產上,一同朝可持續發展的目標邁進。此外STIDC也計劃以竹代木,用作生產傢具的材料。竹子生長周期短,三至四年就可成材,且採伐後還可再生,因此被視為一種可持續材料。此外,由於竹比木材輕,在運輸與製作過程方面所製造的碳足跡更少,因而契合當代低碳環保的理念。


傢具公園的設立是一個機會,一個嘗試。認證木材和竹子是永續經營的一種方式或管道,沒錯,但傢具公園計劃依舊採用線性經濟模式,如果能將循環經濟的概念也加入計劃中的話,比如:將產品與材料的可循環性加入考量、將再生工業加入公園、甚至將以租代買的思維帶入本地市場,或許計劃會更加完整,讓傢具工業的轉型不是換湯不換藥的努力,而是改變線性經濟模式的契機。

小結:

永續發展並不是限制我們使用自然資源,而是教用我們以妥善的方式來使用,而這個使用它會對人,對環境,對經濟有益無害。相較於塑料,木材和竹材的成分更加天然,這些都是可回收、可再生利用的材料,如果能將生產者責任延伸(EPR),讓生產者對消費後的產品處理和處置負有重大責任,比如維修保養、回收、再生等,那麼資源的價值就能被保留,並持續被使用。而其他利益相關方的加入,比如:逆向物流供應商、維修站、廢棄物管理者、廢棄物收集者、重複使用提供商,可以成為發展新商機與新就業機會的契機。

我們與循環經濟的距離⑤
報道、攝影:戴舒婷
部分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Check Also

我們與循環經濟的距離(四):通往零塑廢之路

零廢棄是循環經濟模式重點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