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訊視界 / 我們是怎麼折騰紅樹林

我們是怎麼折騰紅樹林

說起紅樹林的生存危機,大多數人都不太有感覺,甚至認為這是與自己的生活無關的事。但是只要用心留意我們周圍的地方,或是認真思考這塊土地的未發展建設前的過去,你就會發現原來我們很多時候都活在紅樹林上。比如:每天使用的道路,所居住的房子,甚至我們愛吃的亞答糖和海產——魚蝦蟹、貝類、等都是來自紅樹林。

紅樹林在過去是一灘沒有人在乎的爛泥,其林地的減少,多因樹木的砍伐所致。近年來,因魚塘的開發、垃圾的堆積、住宅用地的利用等,而加速紅樹林的破壞。工業的高度發展,各種相關的工程,如海港建設和工業區的設立等,都因看上了這片爛泥芭地,而嚴重破壞了紅樹林。

●侵佔地盤 蓋樓建廠

以前的農業時代,本地人會砍伐紅樹林當薪柴,但不至於造成太大破壞。但現在我國的紅樹林地區很多遭砍伐開墾,以用於房屋和道路建設等地方發展等,這些人類活動對紅樹林最直接的影響是使紅樹林面積減少、破壞生態結構。由於紅樹林土壤高鹽分,不適合耕種農作物,加上人們對紅樹林的生態角色與重要性欠缺認識與了解,因此我們不斷把紅樹林清光,好騰出地方建築房屋、商業建築或用作工業發展,而原本生長在土地上的的紅樹林植物就被埋壓入地下做地基。

本地大面積的紅樹林遭砍伐開墾,以用於房屋和道路建設等地方發展等,(攝於古晉達閩河)
人類過度開發,侵佔紅樹林地盤。

●泥沙淤積 紅樹窒息

千禧年之前我初次探訪峇哥國家公園,那時候我記憶中最深刻的印象是國家公園碼頭左右側被青翠茂密的野藪木包圍,在陸地的邊緣就能看見長鼻猴在樹上摘葉子吃。後來時隔十四年後我重訪舊地,驚訝地發現,以往那片茂密的紅樹林竟已光禿,僅剩下野藪木的‘屍體’站立在邊緣地帶,後來每一次再訪這國家公園看到這些死樹就覺得它是在告誡人們,過度開發的後果。

中上游的挖沙工程,導致泥沙大量沖刷到下遊河口,野藪木的根系被泥沙覆蓋,導致植株慢慢窒息而死。(峇哥國家公園)

砂荒野保護協會創會會長鄭揚耀表示:“中上游的挖沙工程,導致泥沙大量沖刷到下遊河口,將原本肥沃天然的灘涂潮間帶覆蓋了,而產生沙化現象,有利於人們親近戲水玩沙,卻不利洪水你生態系統的生長,野藪木的根系被泥沙覆蓋,導致植株慢慢窒息而死。此外,陸地的工業活動所產生的工業廢水經河道排到沿海岸邊,通過水流運輸到這片紅樹林,造成紅樹林生長環境受污染,威脅紅樹林的健康。除了國家公園碼頭一帶之外,趁船入國家公園的路上,沿岸所見的白花野藪木也呈現出不健康的現象,那也是因為泥沙淤積造成的後果。最後紅樹林沼澤變成砂岸林。

不健康的紅樹林。

●錯誤植樹 越幫越忙

紅樹林植樹活動乃抱着復育紅樹林的本意來做,但是因為不了解紅樹林,不了解海洋的複雜性,有些規劃部門只考慮造林本身,忽略生態系統的恢復,種樹反而成了幫倒忙。鄭揚耀曾注意到,有些復育活動在紅樹林植樹時,在靠海的地段種下錯誤的物種:“紅樹林植物按其生長位置(海岸線距離)粗分為四組,最外圍第一線是野藪木、第二線是五梨跤、第三線是海茄苳、第四線是水椰子,第四線最靠近地。但是有些植樹團體把五梨跤種到第一線,這樣的錯誤種植結果是浪費精力與資源,嚴重的話,甚至會破壞原來的生態”。

紅樹林的培育並不是挖坑種樹那麼簡單,還要考慮生態系統等綜合因素,盲目擴大種植面積,只會勞而無功,甚至會破壞原來的生態。(網絡圖片)

他舉出國外的錯植例子,台灣荒野就在新竹做紅樹林植物拔除工作,因為以前政府不懂,把不該種的紅樹林物種種到那裡,反而害到原來的生物生活不下去。紅樹林的培育並不是挖坑種樹那麼簡單,還要考慮生態系統等綜合因素,盲目擴大種植面積,只會勞而無功。

●海洋垃圾 惡化環境

紅樹林通常成為人們傾倒廢棄物之處,去年年中我走訪砂拉越沿海地區數個鄉鎮和城鎮,包括:新巫瑤、馬魯丹、沐膠、達叻,我在村裡或臨河小鎮逗留過夜,在每一處都看見村民往河裡丟垃圾。而我附近周圍地區——達閔區、八點地、新漁村等靠近紅樹林的住宅區,即便這些地區有完善的垃圾收集服務,不少居民依然把溝渠和小河視為天然大垃圾場。傾倒入河的生活垃圾包括:不能生物降解的塑料和化學物品,比如:塑料包裝、寶特瓶、一次性餐具、尿片、噴劑瓶罐、塑料袋等等。垃圾會因卡在紅樹林氣根里藏在樹林里沒被人們看見,而誤認為紅樹林會消化掉垃圾。

紅樹林通常成為人們傾倒廢棄物之處,包括不能生物降解的塑料,損害生態系統和生活其中的物種。(古晉新漁村河岸)

砂荒野保護協會秘書長說:“減少和控制陸地污染源對紅樹林的影響至關重要,海洋垃圾從多方面損害生態系統和生活其中的物種。”她進一步解釋,紅樹林是水生動物,如:魚、蟹蝦、貝類的棲息地,紅樹林根部隱蔽的環境,是它們產卵、孵化和育幼的場所。大量的海洋廢物會壓制棲息地,導致在紅樹林生物死亡,海洋廢棄物的積累可以通過磨損,剪切或窒息造成的物理破壞,改變和惡化紅樹林棲息地環境,並可以改變沉積物的物理化學成分,續而損害生物的棲息地、苗圃和避難所,破壞其日常活動(如飼養,繁殖)所需的特定環境。此外,垃圾也會抑制潮汐的漲退,提高鹽度,對棲息地施加壓力。

峇哥漁村周圍的紅樹林野藪木出現不健康的狀態,樹下可見塑料垃圾鉤於樹枝。(攝影:黃齡慧)

塑料垃圾被魚兒吃下後,塑料可能累積在魚兒腹部胃腸中,使它們胃腸阻塞,消化不良而死亡。如此,魚量就會減少,並且透過食物鏈影響海鳥的生存,同時人類的食物來源也會減少。

●水產養殖 水質轉化

本地水產養殖對紅樹林帶來了水質污染的問題。根據2009年一項針對水產養殖對山都望河河水的影響的研究報告顯示,學者在研究點採集的河水,經化驗後發現植物營養物質含量過多,疑是蝦池的廢水流出到河裡導致河流優養化。這樣藻類及其他浮游生物會迅速繁殖,使水體溶解氧含量下降,直接影響魚類和其他水裡生物的生存。另外魚籠的飼料和魚的糞便含高量的氮和磷,這同樣也會使水裡的氧氣減少,影響生態。

我在前兩篇的報道中曾提及,許多養殖業者將養殖地設在紅樹林濕地,因為紅樹林的枯枝落葉和有機物對飼養的魚蝦來說,是豐富營養,對業者來說,是免費的飼料,可以節省養殖成本。然而,過度的養殖和不正確的養殖方式,卻對給紅樹林生態造成壓力和水質的污染。依靠紅樹林的各種生產經營活動,尤其是水產養殖業,使已經飽受污染、砍伐的紅樹林更加處於威脅環境之中。

●過度捕撈 大小通吃

本地人在生活中給紅樹林造成的問題除了垃圾之外,還有過度捕撈蝦苗、螃蟹等等。“漁民捕撈不同成長期的蝦苗做蝦醬和蝦膏等等海產衍生品,由於市場需求變大,捕撈也隨之數量變多,去年還看到報章新聞說漁民用社交媒體互相知會蝦苗群的地點方便大家去捕撈。試想想,把蝦苗都捕撈了,以後還會有蝦嗎?”同理,紅樹林蟹現在越賣越小隻,而且大家還愛吃大隻的母蟹,如此大小通吃,小的來不及長大,大的來不及繁殖,難怪近年來來肥美的紅樹林蟹越來越少見。

漁民過度捕撈,大小通吃,導致生物生產量大減。(攝影:黃齡慧)

“過度捕撈加上紅樹林面積減少,這些生態會面臨絕種的挑戰,只是我們可能還沒足夠資料知道現況如何。蟹是紅樹林的清道夫,蝦應該也有重要生態角色,這些物種減少也會影響環境健康,環境不健康,人類也很難很健康”黃齡慧指出人類的行為如何通物種與物種間以及物種與環境間的相互關聯對整個生態系統帶來影響,而最終影響會隨惡性循環回到人類本身。

結語:

人類的發展與自然保護聽起來是一種對立和矛盾的存在。然而,受訪者並不如此看待,他們認為這兩個元素是可以共同進行,並達到一種和諧與平衡的關係,人們要探討的是,如何在發展的同時,儘可能減少對環境和自然生態造成的衝擊和影響,並且以永續循環,長久使用的方式來進行,簡言之,以永續發展的方式與大自然共生共存。而最重要的是,我們要意識到紅樹林與保護紅樹林的重要性,紅樹林不只是一片風景。

紅樹林面面觀(三)

報道:戴舒婷

Check Also

我們與循環經濟的距離(一):循環經濟行不行?

今天, 當我們在這個地球上呼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