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览实验题材包罗万象,桌上目不暇接的展品映入我们的眼帘。一走进展览室,轻易就被那一件件小巧玲珑,形彩各异的展品吸引住了。这里的展览品有会飞的,会跑的,能下水的,各种小制作都非常有趣。
科学实验 找到答案
一些以环保材料制作的小玩物,底部被装了磁铁来回移动,那可爱的姿态,吸引了许多同学。还有,摆在桌上的一件件小作品都非常有趣,特别是那个小机器人,眼睛一闪一闪的,非常逗人喜爱。
其中火山爆发,龙卷风的形成,各种酷炫模型,都是展区的焦点,同学们目不暇给。
古晋中华小学第三校在2018年10月举办了第一届科学展,并对外开放,供家长和学生参观。科学展中,学生们展示了所学到的科学知识和实验结果。
前来参观的同学们飞快地布满了整个展览室。有的同学盯着它们陷入了沉思,有的兴奋地向身边同学讲述所发现的奥妙。同学们不时发出惊讶的声音,感觉到了科学的奥秘,增长了知识,也更加热爱科学了。
小学科学课涉及了很多小实验活动,这些活动跟游戏很相似。科学实验是为了解决问题或找到答案,发现与学习是目的。
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常常依靠动手操作来认识和理解世界。每个孩子都带着疑问动手操作,然后找到答案,学生们个个都像科学家,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
首办科学展 每班至少一作品
古晋中华小学第三校科学主任李碧华老师受访时透露,这是三小第一年举办科学展览,公开给小学生及学生家长在下课休息时段前来参观。
她认为,透过这项科学展览可以激发学生们对科学的兴趣,对周遭事物产生好奇心,提升创造能力,而小朋友勤于从各管道包括书本或上网搜查资料,从中达到温故知新。
她希望通过科学展览项目的途径,使学生们能够透过互动,自发的学习科学。
“这项科学展览,我们规定学校每班级至少展出一个作品,全校有36班,有500至600位同学参与。”
在校长、老师监督与带领下,学生们全年为展览进行筹备工作,并取得良好反应。
“学生们是从十月开始于放学后留下来努力完成展览品。我们每天允许四个班级学生前来参观。”
她说,学生们都很期待,在展览未开放前已开始在窗口外窥看。
她认为,亲身参与展览的毕业生会印象深刻,若干年后可以细细体味这些美好的小学回忆。
非牛顿流体
由谢增辉、罗文成、姚奕良、郭奕志所联合制作的非牛顿流体,是科学展览的焦点之一。
非牛顿流体的主要特征是流体的粘度会因为受到的压力或速度而变化,压力越大,粘度会增加,甚至成为暂时性的固体。因此当用力捶打非牛顿流体时,接触面因为压力大而粘度增加。
谢增辉、罗文成、姚奕良、郭奕志受访时透露,制作非牛顿流体的材料是玉米淀粉、水,用具是盆和量杯。制作过程是将玉米淀粉和水以5:3的比例倒入盆里,用手轻轻抓均,如果手指用力在表面画时,会形成一个小裂缝,这说明成功了。
他们认为,在科学展展览非牛顿流体主要因为经过讨论后,认为这非常特别,肯定少有同学制作,果然作品完成后,同学们都对它深感好奇,纷纷出手捶打或挤压,体验非牛顿流体的粘度。
火山爆发前的容貌
另一组学生何纬琪、陈琳、吴婉薰、黄馨慧受访时表示,她们所制作的作品是火山爆发前的容貌。
基于上网看到制作短片特别,且好玩又容易制作,于是她们合力在同学们面前完成这项实验。
“这可以让前来参观的同学们了解到火山爆发的原理。”
根据她们透露,所需材料是自来水,油,玻璃瓶和阿斯匹灵。制作步骤是以二比三的比例倒入水和油,再滴入食品调色剂,再放入阿斯匹灵,最后就会见到熔岩爆发的情形。
她们也透过网络学习制作史莱姆。史莱姆因手感好,可透过搓揉而达解压功效。
组员选让纬琪成为解说员,主要因为她嗓音洪亮,也有胆量,所以自然由她担任。
火山爆发模型
科学展览另一角落挤满了人群,原来在进行着“火山喷发”的模拟实验。
邓凯心、黄靖依、赖婉茹正向同学们进行Soda火山的实验原理。
根据她们解释,有关原理是利用酸和硷中和的概念。当酸性液体和硷性液体混合在一起时,就会产生中和反应。小苏打与白醋混合后的现象,温度会下降,两者会发生剧烈反应,生成大量的二氧化碳,但二氧化碳增加水的表面积,使水的蒸发速度变快,而产生了很多气泡。
Soda火山熔浆的做法是首先加入小苏打粉,再加入少许水,形成小苏打水,既是二氧化碳,接着倒入白醋,泡沫就此产生了。
“我们所使用的物品包括纸盒、卫生纸、报纸,尽量使用再回收物品制作。基于喷漆部分我们无法完成,所以由父母从旁协助。”
“我们在搜索资料时,有更多机会学习及吸收科学新知识。”
她们也说,起初选择制作这项展品,是基于它容易制作,且能轻易吸引同学们的眼球。
她们也异口同声说,毕业后会怀念与同窗一起努力完成展品的这段时间。
报导 : 杨丽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