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着輔導個案增加,本地著名心理輔導師林明申發現,近年來不願意去學校的孩子越來越多。他們可能在一開始,會以肚子痛、頭痛等生理徵狀,作為一個不願來上學的理由,然而,事實是,這些理由和逃避,只會越來越嚴重,從原本每周一天到兩天的缺席,到每周只出現一到兩天的半天,甚至是長期不上學。其實`不上學'是行為的表徵,在冰山表面上,就是逃避或害怕上學,而表面之下,藏着真正的問題。林明申將自己接觸過的案例統整,發現本地常見的孩子拒學情況有六種。他在由古晉菩提輔導中心主辦的親子講座上,將這六種情況與參考應對方法與現場觀眾分享。
孩子○學
孩子不想上學一般可分為四種情況,即:厭學、懼學、拒學、輟學。在處理問題前,先分清孩子屬於哪種狀況。
厭學:孩子不想學習,對上學這件事完全不感興趣,功課不寫,上課參與度低,上課時間常在課堂上睡覺,對大部分科目沒興趣,但對於交友、打籃球感興趣
懼學:‘懼’代表恐懼、畏懼,有強烈的不安情緒,這可能表現在身心癥狀如頭痛、胃痛等,檢查並無生理病因。孩子可能在特定日,比如星期一、三,或是有他最討厭老師的課時,就不想去上學。
拒學:拒學指的是抗拒上學,懼學的孩子自然就會拒學,孩子不願意上學並且會找很多理由來逃避上學,例如:身體不適、睡不好等,或者準備上學時老是拖拖拉拉,甚至到學校不願意下車。孩子會發牢騷、哭訴或發脾氣等,有時甚至會出現極端或脫序行為。
輟學:孩子半途休學,沒有完成學業。

不肯上學三大因素
林明申表示:“孩子幾乎都是先從厭學,懼學,才會到拒學不去學校的。拒學久了就變成輟學。”讓孩子懼或拒學的原因主要有三個:學校因素、家庭因素及個人因素,大多時候拒學不是單一原因造成的,常常是個人因素和環境因素交互作用的結果。他發現家長和師長常常有一個迷思,他們認為“問題”是孩子不肯上學,那麼針對這“問題”矯正,不就得了嗎?這樣不過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而不是找出潛藏在背後的真正病因。孩子到底為什麼不去上學?其實要了解孩子拒學的原因並不難,難就難在通常不是只有一個原因造成孩子拒學。
學校因素:學校環境、教師、同學和體罰制度等。
家庭因素:父母關係、養育態度、社經條件和手足關係等。
個人因素:心理、情緒、生理和精神狀態。
案例一:
小明今年八歲,就讀小學二年級。最近小明莫名其妙的不肯去學校上學,爸爸將小明載到學校,小明雙手死命勾着車窗,說什麼都不肯下車。之後每天早上小明鎖上房門,不讓爸媽叫他起床上學,爸媽用鑰匙打開房門,看見小明用棉被將自己裹住,爸爸連人帶被將小明抱進浴室,以熱水沖洗,小明還是不願意上學。後來爸爸帶着小明一起去見心理師,心理師發現,小明一直不願意離開爸爸,眼睛始終看着爸爸。後來心理師發現,原來小明知道,爸爸生了很嚴重的病,可能會死,小明怕自己不在家的時候,爸爸就離開了,所以小明不願意去上學。從這個個案來看,小明是因為家庭和個人因素而拒學。

6種常見拒學情況
一、不熟悉的環境,語言或人際互動造成的恐懼與障礙
案例二:
五歲祖兒開始到幼兒園上學,上學幾天後祖兒就露出擔心的表情,告訴爸媽她不要去學校,她很怕。為了不去學校,祖兒把水瓶和書包藏進衣櫥,讓爸媽找不到,以為這樣就可以不去學校。
為什麼上學這件事對祖兒來說這麼可怕?她在學校被同學欺負了嗎?還是被老師處罰了?原來都不是,祖兒只是有分離焦慮與社交恐懼,這種情況通常發生在現代年幼的孩子身上。在1990年代和更早以前,每個家庭普遍都有超過三個小孩,手足之間經常打打鬧鬧,孩子通過遊戲與互動,學習建立人際關係和應對挫折。然而,現代華人家庭少子化,通常一個家庭中只有一兩個孩子,幼兒自小備受父母爺奶的關注,是家裡小公主小王子。但是一到學校情況就不同了,主角變成配角,老師才是焦點,二十幾個孩子全聽從老師的,角色與環境的轉變會造成孩子的不安全感。
‧參考對應方法:
幼兒剛開始上學時,先讓孩子半日上學,漸進遞增其安全感。給孩子一個概念,告訴他到學校先上課,接着吃點心,然後玩遊戲,當鐘錶指到12點時,爸媽就會來接他,這樣的信任與肯定對孩子來說很重要。可以讓孩子帶一些他熟悉的物件上學、比如:枕頭、父母相片等,增加孩子的安全感。父母可拜託孩子特別喜歡的老師,以小恩小惠小禮物來吸引孩子,讓孩子有被照顧的感覺,增加學校吸引力。

語言障礙的推力
語言轉變的不適應也會發生在剛入學年幼孩子身上,比如父母長輩在家中用華語跟孩子溝通,但是學校卻使用英語或國語作媒介語,新環境加上新語言,也難怪孩子排斥,不肯上學。這種情況也常發生在年齡較大,從小學轉入中學的孩子身上,孩子在小學所用語言與中學不同,這除了會影響與他人的溝通,交際之外,也會造成孩子的壓力,使他對自己失去信心。如果孩子的人格特質是比較不能接受壓力的,就不願意去學校了。因此明申建議,父母在為孩子報讀學校之前,先和孩子討論,了解孩子的語言強項,選擇適合孩子的學校。
‧參考對應方法:
先和孩子討論,看看是否有轉校的需要,還是有其他辦法。讓孩子知道上學是件多姿多彩,有趣的事,比如孩子在學校可以學到很多新字新知識,交朋友等。父母每天接孩子放學,見到孩子別一開口就問功課問成績,先和孩子聊聊當天課堂上讓他感到有趣或開心的事,滿足孩子與人分享和獲得父母認同的需要。如果孩子看起來心情不悅,不妨關心一下發生的事情,或是問孩子有沒有想吃或是需要去買的東西,幫助孩子補充能量,之後才能繼續表現。

二、被霸凌,或不當處罰後的恐懼
有些老師可能比較嚴格,教訓學生時語氣比較凶,或者會用一些方式來處罰孩子,造成孩子害怕上學。想知道孩子是否因為這原因而不肯上學,可以用評估方式,看看孩子對學科的喜歡度來了解孩子的心思。作法十分簡單,請孩子針對學科上課心情打分,1至10分,10分是非常快樂,1分是非常難過,5分是一半一半。接着用問題引導孩子透露更多,“看起來你最(不)喜歡華文,為什麼?”、“英文和華文是同一個老師嗎?”、“他們有什麼不同?讓你比較不喜歡上他的課”等等。
案例三:
一位小學生,因為看了老師很兇地體罰了某位考試不及格的同學,心裡感到害怕,隔天不敢去學校。在家長軟磨硬泡下孩子才說出“原因”。然而家長也到校處理了孩子還是不敢去學校。家長無奈地說他們去找老師談過了,老師也說這孩子的成績沒問題,從來沒鞭打過她呀。 那麼孩子到底是在怕什麼?
經輔導後得知,孩子害怕被體罰只是導火線,底層的恐懼是孩子認為自己平時能夠考及格只是幸運罷了,萬一哪天沒有學到老師出的題目,沒有考及格就一定會被打的很慘,而且很丟臉。這是孩子災難化的限制性想法影響了她,也是信奉體罰成效論的老師必須反思的議題,體罰或許能提高孩子的學業成績,但是達不到愛學樂學的正面成效。
‧參考對應方法:
明申請家長帶孩子私下找老師,並請老師以白字黑字跟小孩保證,如果她考不及格會私下通知家長督促,一定不會在班上罵她或打她。之後孩子就復學了。

是否被霸凌?
問完科目後,接着關心孩子在學校的交友情況或人際關係,問問孩子休息時在哪裡吃飯,和誰一起吃?還是自己一個人吃。放學時和哪些同學一起玩?看看孩子在學校時,是經常和其他人在一起,還是經常獨處。因遭遇校園霸凌而拒絕上學的孩子,與一般拒學孩子,最不同的表現就是,他們在家還是願意學習,只就是怎麼都不肯去學校。很多父母當聽到孩子說與同學之間相處有問題,或是被同學欺負時,常會對孩子說:“別理他們就好”、“他們講你又不會缺一塊肉”。如此問題沒有解決,孩子每天上學都不開心,於是就拒學了。拒學還不是最糟糕的,更糟糕的是大部分被霸凌者忍到最後生病了,他們得了憂鬱症、強迫症、創傷後壓力症等。
案例四:
凱文被同學霸凌了!霸凌者每天將凱文的書包藏起來,或是丟到廁所馬桶里。凱文將事情向老師報告,結果那一天,霸凌者們聯手將凱文扛起丟進垃圾堆中。凱文再沒有將事情告訴父母師長,他默默忍受被欺負,把書念完。為什麼他不向父母求助?因為凱文始終記得,上一次他向父母投訴老師,沒想到父親到學校當眾將老師訓罵一頓,爸爸的行動不但沒有任何幫助,反而使凱文接下來的日子更不好過。老師從此當他透明,以冷暴力對待。面對這樣的老師和同學,可想而知凱文的學校生涯有多痛苦。凱文最終完成了學業,畢業於外國大學,有很好的工作,但他有了強迫症。他始終記得被扔進垃圾堆的經驗,一直覺得自己‘骯髒’,每天要花兩小時洗澡。
‧參考對應方法:
當孩子說,他在學校不快樂,常被同學欺負時,父母需要做的就是和孩子坐下來好好談,不批判地了解事件的來龍去脈,先聽孩子把話說完,不要打岔。可以根據5W1H六何法,即何人(Who)、何時(When)、何事(What)、何地(Where)、為何(Why)及如何(How) 來提問。按照非暴力溝通方式,四個步驟:觀察、感受、需要、請求與孩子進行對話,聽事情原委,同理孩子的感受,了解他的需要和請求。
明申藉此提醒父母,以適當的方法和孩子一起面對霸凌,千萬別當恐龍家長,而是跟孩子討論應對行為的有效或無效性,挻孩子面對霸凌行為要站出來向班導師和訓導處報告,若不受理再向校長呈報。若家長發現校長為了校譽選擇息事寧人,可向校董會或教育部投報。告訴孩子在遵守校規與道德的原則下,爸媽做他最堅強的後盾。


文轉下篇
報道:戴舒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