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美電影《困在情緒中的兒子》所演繹的是一個關於逃學拒學的孩子的故事。離異家庭的孩子,正值人生觀與世界觀建立的青春期,卻承受着因父母離婚造成了巨大的心理傷害,導致他極為敏感。那些扭曲的情緒積聚起來慢慢將他碾碎、壓垮,並逐步演化成無法癒合的心靈創傷。正處在叛逆期的尼可拉斯變得封閉,逃學,且有自殘傾向。看起來不過是“不去學校”的問題,背後其實藏了孩子承受不了的重大內心傷害。
馬來西亞學生輟學率怎麼算?
初級教育
2017年 一年級學生人數 440,025
2022年 六年級學生人數 437,414
2022年 99.4%小學生完成初級教育2,611或0.6%小學生輟學
中級教育
2020年 初中一學生人數386,695
2022年 初中三學生人數387,160
高中教育
2021年 中四學生人數:373,943
2022年 中五學生人數:371,243
2021年 小學畢業生人數 446,428
2022年 初中一學生人數 406,504
資料來源:MOE’s Quick Facts 2022
通過這個簡單的計算,我們注意到,即使是官方數據,到2022年,只有 94% 的兒童真正從六年級繼續學習到中一。總體而言,以平均數字來看,平均在一年級入學的450,000 名學生中,只有 370,000 名學生達到中五,即 82.2%。平均有 80,000名學生輟學,占教育部學校學生的 18%。
教育部長的說法:
2023年3月22日,我國教育部長法麗娜西迪,駁斥非政府教育組織“為馬來西亞”(Untuk Malaysia)估計國內有高達10萬名學生輟學的數據,並不正確。她聲稱,該組織對“輟學”定義與教育部有所不同,前者的“輟學”定義包括了從教育體系輟學的學生,如:缺席大馬教育文憑(SPM)考試的考生人數。而教育部則把“輟學”定義放在,原本就在教育制度內上學但未畢業或未完成學業就離開的學生。法麗娜也說明截至去年六月,我國小學生輟學率為0.07%,中學生是0.99%,按照我國人口統計我國幼兒園生有20萬人,小學生268萬人,中學生218萬,大專生100萬,也就是說我國有兩萬多中學生輟學。
想一想:上學這件事對孩子來說是推力還是吸力?

想一想:上學這件事對孩子來說是推力還是吸力?
常見拒學情況
三、家庭功能缺失 孩子成代罪羔羊
現代家庭結構隨着世界急速的變遷而產生了多元的變化:結婚、離婚、再婚、不婚;雙親、單親到多親,家庭瓦解之後又再重新組合,家庭成員之間的互動模式、角色和關係改變,會導致家庭功能故障,甚至失能,而孩子會慢慢變成家庭系統下的代罪羔羊。孩子的行為往往與家庭和父母脫不了關係, 當家庭本身生病了,孩子只是這個家庭生病的癥狀而已,比如:有暴力行為的孩子背後有會打人的父母(模仿大人行為);會說謊的孩子背後有強勢的家長(以說謊避免處罰);嘮叨的母親+沉默的父親造就沉迷網絡的孩子。有些家庭甚至有父母酗酒吸毒、家暴、虐待孩子、性侵等更加嚴重的問題。一個失能、欠缺支持性和正向影響的家庭,孩子很容易就會有行為偏差,經常觸犯校規,品行分數被扣,孩子被停學,之後孩子就不願意上學了。
‧參考對應方法:
因這種情況而拒學的孩子,十分需要心理輔導師的協助,因為孩子的行為是問題家庭和問題父母所投射出的影子,而家庭系統很難改變。這需要家裡其中一個人採取行動來停止不健康的互動模式,這個人往往是這個家庭中,最有感情和感覺的人。由這個人先開始,打電話到輔導中心求助,有外在力量的介入,才能修復故障的家庭功能。

四、學業無成轉向網絡成癮或啃老族
在林明申接過的拒學個案中,這類情況是最多的。孩子在學業上看不到自己的價值,感覺無成就感,反而在家上網玩遊戲覺得自己有價值、人氣高又能賺錢,他們很自然就從沒有吸力的一邊,轉向有吸力的那一邊,寧願在家上網,也不要上學。這種個案在疫情之後特別多,這是長期上網課的副作用,過去一兩年,孩子在家上網課,有些孩子一邊上網課,一邊玩遊戲,在足不出戶的情況下,上網更成了許多孩子唯一娛樂活動。在玩電玩的過程中,他們越來越熟悉遊戲的技巧,看見自己越來越進步,越來越厲害。這種自信、厲害、進步、是傳統教育里所缺乏的,在學習和日常生活中,他們找不到這樣的成就感。恢復實體課後孩子在學校因為犯錯被老師責備或處罰,他們更加無成就感,就更傾向電玩,不願上學。
如明申一開始所說,拒學通常不是單一因素造成,而是多個因素相互作用,合力促成。有些孩子會出現這樣的行為,可能背後還有其他元素的影響,比如:父母的溺愛,使孩子變父母,父母變孩子,孩子是家裡的王,父母對孩子唯命是從。溺愛的情況有時也發生在離婚家庭中。明申分享一個案列:一對離婚夫婦在離婚後各自再婚,雙方生活都過得很好,因對孩子感到愧疚,就不斷用金錢和物質來補償孩子,給孩子買四千多元的鞋子和名貴車子。孩子要什麼只要開口就能得到,根本不必努力,只要繼續啃老就好,父母給了這孩子任性的條件。這個孩子後來因為大學念不下去而來到輔導室求助。
‧參考對應方法:
和孩子一起探討他喜歡上網或電玩的原因,如果他真的對電玩很感興趣,那麼他是不是有意往這方面發展,從事與電玩相關職業?如果是的話,就和孩子多了解這方面的職業機會,看看他對哪些有興趣,有什麼課程適合他,需要具備什麼條件等等,一起計劃接下來如何往該方面學習或發展。

五、賺錢比上學更有成就感
這種情況比較多發生在年齡較大的中學生或大專生身上。在疫情期間,很多孩子接觸到一些金融投資活動或打工賺錢的機會。如果他們在校成績不理想,上學體會不到成就感,在嘗到了賺錢的甜頭之後便不想再回去校園。許多父母在教導孩子的時候,常以“現在好好讀書,以後才能賺錢”的說法來“勉勵”孩子努力上學,這間接地對孩子灌輸了一個概念:讀書就是為了將來有賺錢的本事、讀書的目的就是要賺錢。
如今孩子開始學會賺錢,他們可以理直氣壯地說,自己不用上學念書一樣可以賺到錢,既然如此,那就不必上學了。在明申接觸到的案主當中,有不少孩子以外匯交易、金錢遊戲(money game)等“錢滾錢”遊戲來賺錢。有者在父母勸阻時,斥責父母擋人錢財,更怒言,若父母逼他復學,他就擺爛,考試交白卷。
‧參考對應方法:
讓孩子知道念書學習是幫他找到未來職業的舞台,透過學校生活讓自己與社會連結,有謀生能力,找到人生成就感,達成圓滿生活,即:從事他能勝任的工作、找到他認同的價值感、嚮往的生活方式。

六、患上精神疾病而無法上學
兒童和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是全球最被忽視的健康問題之一,包括東亞和太平洋地區。在馬來西亞,年幼的兒童和青少年承受着心理健康不佳的沉重負擔。根據 2019 年全國健康流動性調查(NHMS),馬來西亞約有42萬4千名兒童有精神障礙,但許多人沒有主動尋求幫助。尤其令人擔憂的是,估計每8名10-19 歲青少年中就有1名;每20名 5-9 歲兒童中就有1 名患有包括發育障礙在內的精神障礙。值得注意的是,自殺是15-19 歲青少年的第二大死因。當孩子無法上學或是拒學,父母請不要責怪孩子,也許孩子是處在精神健康狀況不佳的風險因素中。精神疾病是一個很大的議題,成因有三:一、生理因素:內分泌失衡,遺傳因素或服用毒品令大腦受傷;二、心理因素:認知扭曲,完美主義或急燥的心理模式;三、環境因素:壓逼的環境壓力因素。這三種因素,相互作用,造成孩子生病了。

案例:
14歲的小玲今年念初中二,過去兩年的疫情中他一直在家上網課,疫情過後重返校園上實體課,不久後他就拒絕上學。與輔導師談過後發現,原來小玲有“聚光燈效應”的困擾,對於被老師點名作答這件事心感焦慮和害怕。被點名就像站在聚光燈下,大家的目光都在自己身上,他害怕自己在燈光下出醜,丟臉。這個現象就像現實中,剛理完髮的人會很怕被其他人留意自己,擔心自己的缺點會被人留意到、自己的細少的出錯會帶來別人的負面評價。因此一個多月來,有時上學,有時不上學。
‧參考對應方法:
父母將孩子情況告知老師,請孩子和老師配合,小玲答應去上學,並完成老師交代的作業,老師答應三個月不點小玲上台作答。移除小玲的憂慮後,小玲就重返校園了。

當孩子堅持不上學
無論是拒學或中輟,行為只是一種表徵,代表孩子某些狀況他無法解決,需要進一步理解與協助。因此,不能把目標僅訂在“讓孩子一定要繼續就學”,否則雙方容易衝突、敵對或更挫敗。如果孩子真的不想念書了,父母長輩不要有強烈的立場。了解孩子對未來的想法和方向,如果孩子決定放棄學業,選擇工作,父母就提醒他可能會遇到的挫折,和孩子協議,讓他試三個月,三個月後再和他一起探討他的選擇。如果孩子自己並不確定接下來要做什麼,那就和他一起做興趣測驗、職業興趣自測,或向輔導師諮詢如何做生涯規劃,陪伴孩子找到他喜歡也適合他的道路。
話說當年,一位家長認為孩子不是念書的料,既然孩子不想上學就不去,等孩子大一點到自家工廠當幫手就好。當時林明申問他,為何不是現在不去學校就跟家長到工廠上班?家長自嘲說,自己叫不動孩子,孩子整天就是愛玩手機,或許等他大一點有了女朋友,就會想要賺錢吧!明申說出他的顧慮,擔心孩子在家呆久了會失去鬥志,失去自信而頹廢。家長只是笑笑而沒有想要採取具體行動。三年後,家長再來向明申求助,原因是那孩子已經變成白天不出房門,也不讓任何人進去,只有到晚上家人睡了,他才肯出來找東西吃,如果家長多說幾句,他動不動就以結束生命來威脅家長別再逼他。因此明申提醒,別讓孩子不上學又閑賦在家,鼓勵他們找有興趣的事來做,或是學習手藝。
結語:當孩子拒學,為人父母者大部分都會擔心着急,表達出的關心有時太用力,變成責備,有時力太弱,變成放任。陪伴拒學的孩子,從放下成見、放下擔心開始,用孩子的步伐,陪着他一起走。讓孩子知道,父母不喜歡他不去上學的行為,但是不是不喜歡他這個人,讓孩子感覺自己是被愛的,被接納的,避免孩子自暴自棄。


報道:戴舒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