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訊視界 / 承傳之美:陶藝,冷門藝術,熱誠保溫

承傳之美:陶藝,冷門藝術,熱誠保溫

本地當代陶藝家張發光(Tuson Chong )自2004年開始接觸陶藝,至今已18年,即便陶藝未能給他帶來豐厚收入與富裕的生活,但是他對手上那一撮充滿粘性的陶土, 始終愛不釋手。2018年他在古晉朋嶺區設立了Garden Craft陶藝坊,在老木屋裡開課授藝,將這門在本地被形容為“垂死”的藝術,帶給更多的人,讓民眾重新認識這種獨特的藝術,也讓對陶藝有興趣的同好者互相交流,希望將陶藝從“垂死”轉為“不死”。

砂拉越陶藝家圖森張發光。

●陶瓷有別 聲色不同
談陶藝,張發光從製作原料說起。我們經常在談話中用的‘陶瓷’這一詞是來自最常見的兩種燒成,即:陶器與瓷器。陶瓷器泛指以黏土塑形,再經過燒製成形的器物。陶瓷常見的原材料有黏土、氧化鋁土、高嶺土等等;這些原料常溫遇水可以塑形,七八分乾的時候可以進行雕刻,全乾的時候可以拿砂紙直接磨製。製作陶瓷器時,一般會燒制兩次,第一次是低溫燒制,燒到800度,稱作‘素燒’,素燒的成品質地較一般土坯堅硬,不易破損,且能夠增加吸水性以利施釉。出窯施釉後再進行第二次燒制,也就是俗稱的‘釉燒’,燒制溫度視釉藥和土坯的耐火程度設定,一般在1200-1300度左右,屬於高溫燒制。


所謂陶器,是陶瓷的其中一種,但是陶瓷並不一定是陶器。陶器的原料是陶土(Clay),原料成分含二氧化矽較少,發色的金屬元素比較多,所以陶土的顏色大多偏土色、土紅色,這樣的特性也使得陶器燒制呈大地色系,釉色古樸,就算上的是白色的釉,依然還是看得出來是大地色調的米白色,不會白到如同瓷器一樣白。由於陶胎的胎質比較松,氣孔大、斷面吸水率較高,敲擊時的聲音也會鈍鈍的,因此保溫效果也比較好。綜上所述,許多偏愛陶器的朋友愛的就是這一味古樸感。至於瓷器(Ceramic),其原料是瓷土。瓷土是以高嶺土、長石、矽石等礦物原料製作出來的。瓷土的技術是在陶土的製作基礎之下發展出來的,瓷器的燒制溫度也比陶土高一些,透光性佳,如果坯體做得夠薄,把坯體對着光看,還能看出透光的效果;一般使用瓷土製成的作品釉色明亮、輕敲音清脆、燒制後的胎體緻密。瓷器幾乎不具透水性,質地緻密,一般市面上大量生產的磁磚、碗盤,都是使用瓷土製作。

作品做好後放到煤氣窯里以低溫或(和)高溫燒制。(受訪者提供照片)

●陶瓷經久 製作不易
上周在前文中提起,砂拉越陶瓷藝術可分為兩大類,一類是本地土著的傳統陶藝,而另一類是由華人陶藝師所製作的陶瓷花瓶。在大約200年前,從廣東省移民到砂拉越的陶藝師,將中國傳統陶瓷藝術帶到了這裡,併流傳予後代。早期,人們利用陶藝來製作一些日常生活中所需要的工具、器皿、餐具和建材,隨着生活方式與世界的改變,陶瓷器產品的類型也逐漸不同,作為日常使用的器皿,陶瓷器逐漸被淘汰,但是作為裝飾的傢具和花器,它地位始終穩固。在20世紀七八十年代,這種手藝逐漸受本土文化影響,發展出具有本土文化色彩的陶瓷藝術品,而這些藝術品也成為了砂拉越非常熱門的旅遊紀念品之一。


砂拉越是一個盛產陶土的地方。在本地,我們可以根據不同的自然與地理因素範圍,找到多種不同類型的陶土,常見的有三種:一、高嶺土含量高的白色土;二、鐵含量高的赤土土;三、灰土色調的陶土。張發光透露,我們周圍許多地方,甚至自家後院里都有陶土,只要拿把鋤頭,往地里挖一兩尺深,就能發現陶土。古晉市的朋嶺區就是一個陶土多的地方,張發光將陶藝中心設在這裡,其實還有另一層的意義,早期朋嶺是陶瓷製作廠的集中地,丹納布迪(Tanah Puteh)和Sungai Priok等地名就說明了,該地出產白色黏土(Tanah Putih)和陶鍋(Priok即土著語中‘鍋’的意思)。從前到現在,本地陶藝家都從本地獲得陶土原料,過去,土著們也常到河岸挖取陶土,深灰色的粘性土壤經過處理後就能用於製作陶器。不過,自從本地土著不再製作陶鍋之後,他們也不再挖取陶土,而今大家都向本地陶瓷廠購買篩濾好的陶土,方便又容易獲取。

本地常見黏土(左到右)高嶺土、灰土、赤土
砂拉越擁有豐富的陶瓷原料,早期本地人們使用各種黏土來製作日常用品、建築材料和藝術品。
本土陶藝品繪上或刻印上土著圖騰與人文風景,這些是本地熱門的旅遊紀念品。
砂拉越自宋朝時期(960年—1279年)便已從外國進口陶瓷器。早期本地土著使用的陶瓮(Tajau)一開始是從中國、越南、暹羅(今泰國)等地方進口,後來土著從中國陶器上學習製作陶瓮,並模仿舶來品製作相似的陶器。

相較於本地其他類型的傳統手工藝術品,比如:紡織品、藤器等等,陶瓷器的使用壽命相對長很多,只要不打破,200萬年後,其紋理、色澤、質地能依舊保持不變。縱然陶瓷有此優點,但是在本地,陶瓷藝術不如其他藝術熱門。張發光認為這是因為陶瓷製作不僅工序繁多,製作時間也長,而且要經常在高溫下工作,最叫人打退堂鼓的是,不到出爐的那一刻,陶藝家永遠不知道作品是成是敗。陶藝並這不像繪畫、編織、串珠等手工藝那樣,投入製作就一定會有成品。很多時候製作者投入大量精神和長時間製作,把最滿意的作品放進窯里燒制,但出窯的往往不如所期。在十件製作品當中,也許只有一件是完整的,其他的都成了碎片殘瓦。如此,能有多少人有絕對的耐心和毅力,繼續在沒有成品保障的工藝上,消耗生命?

不到最後就不知道成品最終的模樣。

●陶中內涵 雙手領會
無可否認,在本地陶藝師是種冷門職業,但張發光就是喜歡沉醉在陶土世界的氛圍里,享受陶然的意境。在各類陶瓷藝術中,他對陶器情有獨中。他與陶土為伍,手指與手掌在進行搓、揉、捏、壓、摸等的動作時,將陶土的濕感和涼意傳送到他身上心上,他因此感覺平靜安寧。陶土的靈活性高,能給他無限的創作空間去發揮創意,並創造任何他想要的東西,無論是餐具、杯具、器皿、花盆、擺設品、飾物等等,那些大大小小、五顏六色、各模各樣,紋理圖案簡單或複雜的,他都可以將沒有變成有。或許,喜歡本來就沒有那麼複雜,也不需要任何理由。就如張發光所說:“當你捧起一件陶器,你喜歡它的話,它就是上品,並非只有大師作品才具有價值,藝術是沒有標準的”。

陶藝是一門極考驗和磨鍊耐性的製作,只有抱持高度的熱誠才能長久玩土。當你拿起一團陶土,決定用它來做一件東西,很多的因素和元素都會影響你的製作,包括:空氣、天氣、環境濕度和溫度、陶土品質、種類、火候等等。天氣太熱陶土幹得太快、天氣太冷陶土不易變干。彷彿沒有什麼是陶藝家的一雙手能夠掌控的,一切只能順其自然,隨情況做出調整,陶藝家在這樣環境里,慢慢學會不執着,學會坦然面對變數。張發光表示:“陶藝製作就像生育孩子,你全心全身全時間投入,即便最終的成品有裂痕或瑕疵,你依然覺得好看,依然欣賞它,喜歡它,就如父母對孩子無條件的愛般。”我漸漸明白,古語說“陶治性情,修養品格。”陶藝的內涵比人們想像中的來得深大,它儼然就是另一種形式的人生。

想把土變成陶,就必須經過一段冗長的過程。
手指與手掌在進行搓、揉、捏、壓、摸等的動作時,將陶土的柔軟、濕感和涼意傳送到他身上心上,他因此感覺平靜安寧。
境的乾濕度和陶土本身的乾濕度對作品有很大影響,陶藝師視情況進行製作。海綿是陶藝師的好幫手,除了能吸濕和加濕之外,還能產生簡單而條紋,美化陶器表面。
張發光用手工刀刻出碗底花紋。
按照自己的心來創作,即便本人無意追隨,然而他的作品總帶有一股禪味。
按照自己的心來創作,即便本人無意追隨,然而他的作品總帶有一股禪味。
按照自己的心來創作,即便本人無意追隨,然而他的作品總帶有一股禪味。
陶土靈活性高,它可以將抽象的想法化成具體的實物,給人無限的創作空間去發揮創意,並創造任何想要的東西,這是張發光愛上陶藝的原因之一。

下篇連結:
報道、攝影:戴舒婷@訊視界

(部分圖片擷取自受訪者臉書)

Check Also

我們與循環經濟的距離(三)減塑之外再塑也很重要

說到馬來西亞的循環經濟計劃,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