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古方就是一些老祖宗們從生活經驗中所學習到的知識或妙方,並將它授予後人,世代流傳長久採用。
砂拉越生物多樣性中心(Sarawak Biodiversity Centre)將砂拉越土著傳統知識記錄下來,採取樣本,驗出其中
成分與使用功效,把原本沒有科學根據的古方,轉為有科學驗證的產品。老祖宗的智慧,是後人的禮物,不應
該被遺忘,承傳才是回報。

LitSara® 舊葉開新頁
在森林蔥鬱,群山聳立的砂拉越內陸高原地帶,這裡生長着許多的原生植物,其中有一種名叫山蒼樹(英文名:Litsea,學名:Litseacubeba),又名山胡椒或馬告的樟科植物,它具有濃郁香氣,當人們在山裡經過這種小
喬木時,都會聞到它所散發出的強烈氣味,清脆且帶有柑橘檸檬味,聞了之後,人們身體感覺舒爽放鬆。這股香氣引起了SBC研究人員的注意,憑靠學術經驗他們知道這種植物一定具有精油。後來,他們從’傳統知識記錄’(Traditional Knowledge Documentation)中發現,本地土著對這種植物十分熟悉,比達友族稱它‘pahkak’,加拉畢族和倫巴萬族稱
它‘tenem’,他們採集這植物的不同部位,以用作不同的用途,比如:舒緩胃痛和背痛的、做食物的調味料等。
研究人員經過科學化驗,了解山胡椒精油中所含有的活性成分與其功效。而土著們的長期食用,證明了這種精油的使用安全性。這些優點讓山胡椒精油成為具有開發潛能的天然原料。於是SBC對精油進行進一步研究,嘗試以它做出不同產品,再從許多的研究成品中,挑選出其中最適合生產出品的幾樣,並創立了LitSara®這個本土品牌。Lit即原料植物Litsea的縮寫,而Sara代表的是砂拉越,它是SBC與砂拉越五個土著部落共同創造的產品。


村民種樹煉油
參與這個項目土著部落分別是來自巴里奧高原的Pa’Ukat與Pa’Lungan 加拉畢部落,老越的 Long Kerebangan與Long Telingan倫巴旺族部落,以及婆羅洲高原Kampung Kiding比達友族部落。從所收集的資料中,SBC團隊人員發現這五個村落的土著一直以來都有使用和食用山胡椒的習慣,於是便結合五個村落的人力,來發展首個社區項目。
SBC鼓勵參與項目的村民在他們原有的田地上以友善環境的的方式種植山胡椒樹,當樹木長成時,便能採收其葉片和果實,然後使用由SBC所提供的小型機器,萃取山胡椒精油。之後將精油以空運及陸運的方式,運送到位於史蒙谷的SBC總部,再由中心進行下一階段的生產工序,完成產品的製作與包裝。
剛開始時,LitSara®產品不多,只有寥寥幾樣,這幾年經過不斷的研發,陸續增加新產品,如今這個本土品牌已有約20種各種各樣的純天然健康護理產品。其中包括芳香精油、空氣清新劑、洗髮精、肥皂、洗手液、乳液,及其他個人清潔用品。這些產品受到本地天然產品愛好者的喜愛,尤其是空氣清新劑、洗手液、免洗手消毒液。

SBC在網路為LitSara®開設網頁,無論本地或外地的消費者都可以通過網路從LitSara®官方網頁和蝦皮購物網(Shopee)了解更多產品詳情和下單購買。一些本地商店,比如:桑路閃大藥房(SHiNE Pharmacy, Jalan Song),
雅景苑Choice超市(La Promenade)等,也設專櫃擺賣LitSara®產品。
隨着產品逐漸進入本地市場,累積了一些長期使用的忠實客戶,SBC希望有更多的土著村落和村民能參與這個項目,以持續生產精油並提高精油的產量,甚至將銷售市場擴大到國外。村民的參與不僅能分擔生產過程的工作和所需的人力資源,他們本身也能透過技術培訓和學習來提升自己的謀生能力。
●AdenoSara® 再接再厲
在LitSara®項目漸入軌道後,SBC緊接着又展開另一個社區項目,這次的生物主角是一種毛麝香屬(學名:Adenosma nelsonioides)的草本植物。朋尼遜區的比達友族稱它作‘Bunga Ta’ang’,而魯勃安杜的伊班族稱它為‘Bangkit Engkerawan.’。
根據‘傳統知識記錄’, 巴達旺區瑟瑪丹甘榜(Kampung Semadang)的比達友族和魯勃安杜Rumah Simon的伊班族都將這種植物當作野生草藥來使用,兩區村民將它用作驅蟲劑,以驅除寵物和畜牧物身上的蜱蟲和跳蚤。此外,瑟瑪丹甘榜的比達友族也用這種草藥來對治皮膚病,比如:皮疹和皮膚髮癢。而伊班族人也用它來緩解頭疼。
這種毛麝香草與山胡椒樹一樣,同樣含有精油和活性成分。SBC複製LitSara®社區項目,將這第二個項目以原料植物之名,取名為“AdenoSara®”,兩個社區的村民種植毛麝香草並提煉精油,供應給SBC以生產健康個人護理品,包括:漱口液、免洗手消毒液及防蟲液等。在執行這個項目中,SBC成功研究出更有效的種植法,將毛麝香草原本的一年成長周期縮短至四個月,如此村民一年能採收三次,這除了能提高精油產量之外,也能給村民帶來更加穩定與更高的收入。





Sekiu Oil 馬杜卡精
長久以來馬蘭諾族都食用馬杜卡精油的習慣,每當這種植物開花結果,村民就會以野外採集的方式,涉水到溪流中收集漂浮於水面的種子。撿來的種子必須晒乾至外殼與內核分離,接着舂成粉末,粉末與一種名為Lalang Tebu的葉子以樹皮層層包裹,置於火爐上烤熱。之後粉末被裝入布袋中,再使用傳統Ales木架,來擠壓出芳香的精油。馬蘭諾人將精油儲存起來,用來做食物的調味料,煮粥時加入精油和碩莪粒,就能煮出簡單而美味的食物。

馬杜卡精油所具有的傳統知識不僅僅是馬蘭諾族對植物的認識,它還涵蓋了馬蘭諾人萃取精油的技術,設計Ales木架的智慧,還有馬蘭諾族的傳統飲食文化。這個傳統知識就與碩莪一樣,價值並非一般。然而,要將它變成商品,大量生產的話,SBC團隊必須下功夫進行更進一步的研究,因為馬杜卡這種植物四五年才結一次果,而它只生長在泥沼林里,在種植方面並不像之前的山胡椒樹和毛麝香草那麼簡單。另外,傳統的提煉技術程序繁多複雜。這各方面都需要好好研究才能採取下一步計劃。




古方新用(下)
報道:戴舒婷
圖片:砂拉越生物多樣性中心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