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前大馬教育部宣布,學校預計在9月1日開始分階段返校上課。但綜觀我國已連續十多日來確診人數都破萬,加上許多的不確定性,導致家長和人民們都對開學日不抱任何期望。即便再多的質疑,我們還是需要重振生活,讓日子過好,更重要的是,讓疫情下的孩子和父母們能活得安逸一些。

疫情爆發至今,不難發現許多國家也正經歷遠距學習、遠距上班的雙重任務,與此同時也可看到部分家長邊努力生活邊努力在社交平台上“哀嚎”,一些單身的,或者還沒生娃的,肯定無法理解當中的痛苦。不過若是局中人,看着這一片“吶喊”,無論是爸爸媽媽爺爺奶奶叔叔阿姨,肯定會點頭如搗蒜,就像茫茫人海中找到了知音人,格外珍惜這些哀怨帖!
試想一下,要盯着小孩乖乖上課,還要輔導他們的功課,又要照顧衣食起居、外出採買,加上原有的工作,即使有三頭六臂,也沒有足夠的時間和精力因應各方的各種需求。然而這時候,“過來人”的感同身受就非常受用,尤其是那些提早經歷這種煎熬的國外家長,究竟是用什麼法寶殺時間,化解無聊又抓狂的生活,重新找到人生的意義?

●大家都是這樣過嗎?
在全球各地已經先體驗過遠距上班加上遠距學習的爸媽們,在各處留下了不無聊、不抓狂、讓全家好好過生活的經驗與建議。如果你正好是“吶喊”人群里的其中一員,或者也被孩子們折磨得不成人形,那麼試試看唄!或許這些小法寶能將你們暫時拉出來,重拾信心再度面對生活的重重磨難。
1)讓孩子打發時間、 暫離螢幕的花樣多多
遠距學習中的孩子,已經花了很多時間坐在螢幕前,如果可能,多讓孩子起身、試試別的活動,不但可以舒緩身心壓力,也可以打發時間,減輕大人的負擔。
★小積木
自從全球遠距教學以來,暢銷的玩具也掀起了變化。這些玩具有些共同點,多半要大家一起玩、或是牽涉到很多手動DIY。首先是這種小顆粒積木,從MCO 3.0開始,就非常熱銷,許多網購平台都可看到它們的蹤影!筆者也曾在煩躁的日子裡,添購了兩個,讓日子過得充實一點。而且比起著名的樂高,它的價錢便宜很多,不僅如此,積木的數量越多,表示難度越高,一個如手掌大小的造型,往往需要花幾個小時完成,非常適合給家長和孩子們打發時間。尤其看到成品時,滿滿的成就感,感覺就像再關個幾個禮拜,應該也不成問題。


★動手DIY
自己動手做科學實驗組、畫冊、畫筆、各種彩筆、刺繡、讓小孩創作的玩具、玩具書、繪本、字母和數學學習書、桌游、紙牌遊戲,也都大受歡迎。


★時光膠囊
看電影或者連續劇,應該都會對這個橋段不陌生,沒錯,“時光膠囊”就像一種驚喜的回憶記錄,讓你將過往的一個小故事或小願望,裝進膠囊里,等時過境遷,才拆開這份留在時光里的美好禮物。其實國外學校都會帶孩子做這件事,讓孩子留下一些物品、圖像或幾句感想,記錄他們這一段時間的遭遇與心情,留下歷史與成長的軌跡,也思考對疫情與人類發展的反思。

如今防疫居家,老師們可以從網課上,指導孩子們如何自己設計屬於個人的時光膠囊。而膠囊從小瓶子到圓柱形的大紙筒不一而足,如此一來,不但讓孩子們參與,家長或者長輩們都可以跟着做,將自己所思所想,跟着孩子們的回憶,暫時存放在膠囊里。
在芝加哥的兩個媽媽,哈吉斯(Stephanie Hodges)跟吉列特(Stacey Gillett)還發起了“在我們那個時代時光膠囊”(Once Upon Our Time Capsule)計劃,邀集包括芝加哥公立圖書館、YWCA、兒童醫院與芝加哥兒童劇院等單位,請更多孩子做時光膠囊,結集成為歷史與展覽,更可以讓後代了解當下曾經發生的事情。
2)轉念把握全家相處的時間
在疫情與不確定的前景中,能夠全家廝守,共度危機,仍然值得感恩。相信不僅在國外,許多家庭如今都學會把握這段時間,全家一起嘗試新的學習,甚至進行大型計劃。例如,在家吃飯的時間變多了,就一起學烹飪﹔不然就跟着小孩子學些才藝﹔小孩們都在廚房學會了幾道家常便飯,偶而下下廚,讓爸爸媽媽歇息。甚至,採買不便時,還有許多人在家裡開闢小小菜園,連種子和室內植栽工具也熱賣。還有人趁着大家都在家時,一起進行簡易的室內改造,不但留下難忘的回憶,也很有成就感。


其實家家都有本難念的經,很難一概而論,要求彼此盡釋前嫌,相親相愛。但,幸運的是,在艱難困苦的期間,我們有幸能陪伴彼此,珍惜與孩子相處的每分每秒,不必等到失去時,才懂得放下。尤其在疫情自主閉關自守的時期,去哪裡都都限制重重,不正好是上天給我們陪伴父母、孩子、伴侶、寵物,經營自已的興趣,與自已好好對話的最難得時光嗎?念頭一旦轉,心情大不同。

3)爸媽先要振作﹐才能領孩子勇敢走下去
根據《紐約時報》報導,這段時間,身心都出現狀況焦慮、甚至恐慌症的例子,不勝枚舉。因為在疫情中,大人除了照顧孩子,還要面臨其他、甚至更大的壓力。像是不能或不敢隨便出門,一出門就戒慎恐懼,不知道病毒藏身何處,擔心被感染,就像是戰時的心情,很需要彼此的支持與調適。
如果夫妻雙方都在家,也還要面臨更多的家務、分工以及彼此長期間在壓力下相處的摩擦。還有人因此生計受到影響,擔心不確定的未來,以及人際接觸變得要互相提防的不信任。此時,父母要找到能講述心情的人,認可這些情緒跟抒發這些擔憂,彼此支持,去做能夠管控情況、正面的事情。但記得,別在孩子面前顯得焦慮失措,讓孩子也害怕擔憂,因為家中需要穩定、正向的氣氛。
另一方面,爸媽們別忘了持續運動強身。《華爾街日報》針對宅在家的爸媽以及不同個性的運動習慣,刊登了一系列的運動建議,提醒爸媽要輪流休息與健身。雖然這段時間不能聚會,但可以跟朋友約好用視訊工具,一起看螢幕運動。不然空閑時,帶着孩子一起到屋外打羽毛球,騎腳踏車,都能起到消耗體內負能量的效果!
4)行善助人,一起為生命找到新的意義感
在全球,疫情對弱勢族群的打擊更大。所以很多孩子跟家長在適當的防疫與防護措施下,一起發起了或大或小的公益計劃。我國在這些時日來,也發起了“舉白旗”(Bendera Putih)運動,讓受疫情影響正常生活的家庭藉此機會向大眾或政府發出求救信號,以獲取食物。而運動開始至今,起了許多連鎖反應。許多地區都設了食物銀行﹙Food Bank),更有不少商家、店家、公司也響應了這項活動,紛紛捐獻食物。因此在這段時間,不妨讓孩子們一起幫忙整理物資與聯絡。甚至年紀大一點的孩子可以主動幫忙慈善團體,將生活必需品和食物送到有需要的府上。當然,防疫措施還是要做好,保護自己,保護家人。

紐約州長谷莫Andrew Mark Cuomo在當地疫情快速蔓延,人們無助且需要幫忙時,曾演講感謝各界的協助。他特別指出,在危難中,更可以看出一個人的品格,也會給孩子們深遠的影響。當父母為了疫情奔忙時,這些善行不但是緩解孩子無聊與生活抓狂的解方,也會是給孩子體悟人生意義、恆久的禮物。
綜合文︰薇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