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新氣息 / 換個立場修補親子關係

換個立場修補親子關係

首先介紹什麼是量子,量子是現代的一個新的科學物理名詞。其實簡單來講,也就是一門可能性的科學。量子物理學家發現,所有我們所認識的世界,包括物質,其實它的本質是一種能量,也就是科學家們所說的超弦,這些能量和超弦其實會透過我們的意識形成某種波動跟震動,進而會互相影響,以此概念取名為量子轉念引導。

你對原生家庭的概念了解有多少?

一般人在談轉念的時候都會想說,我們是不是轉個念就好了呢?其實說真的,一般人在轉這個念頭的時候很困難,因為我們原本在心裡都有一個固執的信念、一個邏輯、一個價值觀。當我們某個價值觀存在的時候,你硬要去改變那個價值觀是很困難的,除非你找到一個新的事實,例如,如果你曾經有被狗咬過的經驗,當然,你說服自己狗是不會咬人的,我想你很難接受,因為在你的經驗法則裡面,你一直認為狗是會傷害你的,除非有機會讓你認識不一樣的事實,你才有可能改變對於狗會傷害你這個事情的觀點,那量子轉念就是類似這樣的概念,我們透過對知識以及一對一潛意識的引導,深入到你的潛意識裡去找出過去你曾經建立起的,讓你會產生困惑、困擾以及你生命很多不順遂的一些觀念和價值觀,到底來自你過去的哪一個時間點,透過引導的方式和你的覺察,然後改變這樣的核心信念和邏輯觀,這樣才能徹底改變一個人的念頭,讓一個人真正達到內心的平安、喜悅、自在及幸福。

量子轉念創始人陳嘉堡老師主講“父母心念如何影響孩子的一生”公益講座。

量子轉念創始人陳嘉堡老師是在人生的谷底轉入心靈探索領域,先後取得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證書,美國環球終身大學自然回溯療法碩士學位,並出版了多部心靈書籍作品。

孩子容易錯植焦點

在《父母的心念如何影響孩子一生》講座中,陳嘉堡老師針對其中一個個案進行分析。有一位父親常對14歲大兒子發脾氣,陳老師說,這有兩種處理方式,首先媽媽要處理孩子,讓孩子知道爸爸或許在表現自己某種觀點時會用這種情緒,但並不表示你是不被父母珍惜的,你還是父母最親愛的寶貝,爸爸的觀點表達方式是直接針對內容焦點,和你的人格和存在價值完全沒有關係。

當你能讓當下的狀態過得幸福快樂,你的家人能感受到你的情緒穩定和改變,他們也會過得安心快樂。

“這個部分要讓孩子清楚知道,孩子才不會把觀點失焦,認為爸爸討厭我,我很糟糕。孩子最容易在親子關係鬧僵是當他受到糾正和指責時,他並非把焦點放在到底你們所談的內容是什麼?而是把焦點放在爸媽嫌棄我,認為我不夠好,甚至認為我拖累父母,所以孩子可能就會想反抗,甚至自自甘墮落,這兩種結果都不是為人父母想看到的。”

在處理爸爸方面,媽媽要有足夠的勇氣和穩定性,但不應在孩子面前阻止或維護孩子,除非孩子存有安全問題,反之應在事後和爸爸溝通孩子的教育方式。

“這並非對錯問題,而是你是否有辦法啟發你的丈夫。媽媽可以問爸爸,這是你認為唯一的處理方法嗎?孩子的行為有讓你擔心害怕什麼?你一定要用這種情緒反應來作為你的主張和訴求嗎?雙方都要面對並解決,而非袖手旁觀,否則事情不會被解決。”

原生家庭不是逃避,是反思和感恩。

不全是叛逆期的錯

陳老師指出,我們常把這過程歸類為孩子的叛逆期,孩子或許覺得不受尊重。在他們的角度,或許認為明明是父母的問題,為什麼覺得是我們叛逆?凡事會有因果,孩子會故意激怒爸爸,那我們要了解之前提到的“什麼樣的人會用攻擊方式保護自己”,如果理解真正的原因和邏輯,就會知道為何孩子會蓄意這麼做?

“如果孩子並非因感受到不被尊重或被否定,甚至被威脅,他有必要故意說一些話刺激爸爸嗎?這其中一定有原因,但我們往往不去尋找原因,卻認為父母都是對的。若為人父母認為自己也並非完美,那為何不能有錯的可能,並嘗試接受調整。誰說做父母不能調整錯誤?除非你認為自己是權威者,不能被挑戰,也不願意踏出第一步,那親子關係就永遠不能修復。
若為人父母能認同本身的錯誤觀點,勇於認錯,願意調整自己,這也是一種進步,給孩子一個很好的教育,這並不代表我們很差,而是我們希望更好。

“這個案中的爸爸承受的是他給孩子的反應,所以孩子會認為我幹嘛要認錯,你都不覺得自己有錯,站在公平的立場,孩子也認為我為何要認輸,形同一場親子間的拉鋸。”

父母要先醒覺

陳老師在講座中給父母一些方向和鼓勵,首先,父母要先醒覺,從改變態度到自然生活里逐步修補親子關係,若父母本身不醒覺,只是為了亡羊補牢,一直要補救,那個洞會越補越大,最終只會讓孩子覺得父母不願承擔,並不是找到彼此可以互相尊重及取得共識的相處方式,這是兩者不同的氣氛。

從他所分享的一些案例中,可以發現他們在成年後在人生道路上碰壁,這可能是在婚姻或工作上,當他們來尋求引導時,原來發現他們可能在0至6歲的童年或某一個成長階段的關鍵遭遇,所產生的認知。

“我們通常會把焦點擺在我只要改變別人來配合我的生活節奏,迎合我的需求,我就可以好好過日子,我們一直這麼想,所以世界才會那麼亂。”

回到問題的本質

陳老師強調,改變自己目的不是為了改變對方,而是如何在與這樣的人相處的過程當中,不受對方的情緒影響而感受到不自由。

他舉出個案作為例子,有一個家庭要替年老父親辦壽宴,父親比較固執於過去時代的教育,而子女在之前已和老父親說好當天壽宴的情況包括時間地點,結果當天老父親卻不願意出席,理由是老父親指在那之前子女都未向他提起壽宴,覺得自己不受尊重,固執的發脾氣,子女方面也覺得莫名其妙,不能諒解老父親的無理取鬧。

“我就和這個家庭的子女說,能不能換個立場,老父親已經八十多歲了,若和他爭議有否提起壽宴的事情顯得沒有意義,這個時候的你們,應該要擔心的是老父親的健康問題,是否患有失智症。”

父母和孩子應找到彼此互相尊重及取得共識的相處方式。

後來,老父親開始靜下心來思考奇怪為何自己沒有半點記憶,他不再固執及發脾氣,最終願意出席壽宴。其實父母擔心健康問題會拖累子女,這也說明談論焦點不是證明誰對誰錯,而是回到問題的本質。

他說,大家平心靜氣下來後,不再堅持誰對誰錯,當子女改變自己態度的時候,在當下遇爭執和衝突時,找出最好的解決方式,雖然可能不是最圓滿的方式,但一定可以把傷害降到最低。

改變非討好別人

我們往往過於僵化自己在改變後,可否成為你心裡邊想成為的樣子,但你只是為了對方而改變自己,而非真正改變自己。這個角度和重點不同,改變自己是把焦點放在我們自己如何好過日子。

研究顯示要毀掉一個孩子不難,你只要不斷訓斥和指責他。

“當孩子和我們原本想象的狀態不一樣的時候,如表現不理想,你是否去了解他可能面對一些問題,如可能某個科目不能掌握或同學間相處不愉快,還是你以結果先去評定他所有的過程,這對孩子並不公平,只會讓孩子覺得父母所在乎的只是成績,會造成孩子的價值觀扭曲。”

站在別人的角度不是為了討好別人,而是讓我們看待事情的角度可以拉寬,盡量還原原本真實的狀況,而非只是站在局部角度在看,那可能不是事實的真相。

“你是寧可多花點時間學習這個概念,讓事情的衝突越來越少,彼此內心的交流越來越順暢,還是你認為那個好累啊,我就繼續這樣,卻又煩惱為何我的孩子會這樣,然後去找一些專家仍處理不完,到底哪個比較輕鬆?”

當孩子表現不理想,嘗試理解他,對他多一點同理心。

家人因你而安心

陳老師認為,人生沒有容易的,一定要學習,透過管道,人生過得自由,關係越和諧,活得有意義。

最後,陳老師給予大家鼓勵的話,當你能讓當下的狀態過得幸福快樂,你的家人就會受到此價值觀的影響,他們也會安心,過得快樂。不要小看自己的情緒和改變,這會是對家人最大的幫助,也是大家可以努力的方向。

父母心念如何影響孩子的一生(二)
楊麗華/報導
圖片取自網絡

Check Also

踏上特殊教育之路:

成立特殊兒童班12年 西連中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