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訊視界 / 接納不壓抑 覺察不反駁

接納不壓抑 覺察不反駁

台灣高雄心理學教師兼幸福科學研究室創辦人江季盈2014年開始接觸正向心理學,此
後致力將正向心理應用在生活各個層面。她認為,情緒不能被管理,但是我們可以
管理情緒之下的行為。

日常當中最常發生狀況的就是人際關係,再加上疫情所致,很多的人際互動有所改變。
跟親密的人相處時間變長、跟同事互動改變,關係關聯改變。

而正向心理學是可以落在日常生活中的科學,台灣高雄心理學教師兼幸福科學研究室創辦人江季盈2014年開始接觸正向心理學,此後致力將正向心理應用在生活各個層面。疫情期間,自己也運用了這項科學度過這段時間,個人認為蠻受用的。

【什麼是做自己?】

做自己一定必須自私?人際互動的時候,如果僅僅一味順應別人的意思,那自己怎麼辦?正向心理學當中很大一塊就是做自己,一味附和別人否定自己那不是一個很好的人際關係,忍得了一時,但時間長就會受不了。

所以,回歸到最後,我們還是必須先從認識自己開始。提升自己的自信,再跟別人互動的時候,會比較清楚,對方所說的什麼內容是我可以調整,什麼又是“那只是對方的意見”。

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看,人際互動很多時候出現意見衝突、想法不同,是因為我們本身的特質不一樣。正向心理學有一項重要內容,就是正向特質。正向心理學之父“Martin Seligman”提出24個正向特質,每個人有什麼好的個性。在抓出自己好的個性、別人好的個性過程當中可能你會發現,原來我跟他的着重點不一樣。

正向心理學不去看自己哪裡不好,而是從現在開始,我們可以怎樣過得更好。換句話
說,在24小時裡面,或許會有一段時間不開心,但他一定也會有一段還不錯的時候。
這個時候他都在做什麼,把焦點放在這裡。

【有些人比較難選擇自己的正向特質?】

24個正向特質裡頭,有些人可能會感覺“每個特質好像都沒有,又好像每個都有。”在尋找特質時,不妨利用這個小技巧,回想過去自己這一禮拜,有沒有做了什麼事感覺還不錯?嘗試從裡頭去挖掘。

了解自己的正向特質後,接下來在生活工作中就可以往幾個方面去思考。比如,有“愛”特質的人,可以布置家居環境;工作職場,學習一些新的技術、突破、方法,用不同角度去做同一件事情。

先了解自己的正向特質,就會知道自己是一個什麼樣的人。

有些人一直在做重複的事情,但是做得很好,而熱愛學習的人可能就會感覺這個人沒長進受不了。如果自己的正向特質是嚴謹、紀律、自我控制、謹慎,當你碰到有好奇心、熱愛學習的人,溝通的時候就會有一些衝突發生。

如果我們了解自己的特質,知道自己是一個嚴謹謹慎的人,當對方想要進行一些突破,我們不一定要附和,但我們要按部就班。對方就會理解自己是一個嚴謹的人,提出按部就班不是要針對誰,只是在嚴肅看待這件事情,也不需要懷疑自己,是不是不應該這樣,是不是應該自己調整。彼此就可以對焦,同時也可以彼此尊重。不止了解自己,也可以了解別人。才能促進人際上的理解與互動。

正向心理學談的是接納而不是壓抑,覺察而不是反駁。不是“我不該這麼想”,而是
接納自己。

【正向心理學的迷思?】

正向是不是什麼都要很正面?“從這六七年自己的應用上,我認為正向心理學是一門非常務實和實際的心理學派。因為他所談不僅僅是人性本善,也談善惡並存。一件事情的好壞,都會看見。”

過去當我們處理心理問題時,會去看對方哪裡有問題,把問題縮短,找出焦慮和憂慮來源,去處理焦慮和壓力,去縮短當事人不舒服的時間。

正向心理學不去看自己哪裡不好,而是從現在開始,我們可以怎樣過得更好。換句話說,在24小時裡面,或許會有一段時間不開心,但他一定也會有一段還不錯的時候。這個時候他都在做什麼,把焦點放在這裡。這個事情放大延長,是不是換句話說,他不開心的時間就會縮短了。

正向心理學有一句話,人並沒完美,你我都一樣。人都會看不好的東西,那是生物的生存本能,發現危險就逃。那現在時代進步,我們要開始練習,去刻意看見好的事情。比如說,問大家自己有什麼缺點,相信每個人都能說出一堆,但是要列出自己的優點,就很難說出口。

正向心理學就是要大家去練習把好的事情放大,去看到大家的優點。放大美好的事情,這個動作是需要去練習的。不是要你正面思考、轉念,那太難了。尤其是當我們受到委屈或不被理解的時候,怎麼去轉念?轉念需不需要?也要。但是正向心理學要我們先去接受自己不開心的這件事情。接納不開心這件事是事實,後面再用一些辦法化解情緒。去看到事情的真相,後面背後的原因,以及我們要怎麼去應對,轉念的過程是有一些方法的。

記得多去看自己的正向特質。

日常相處的人要去看見對方的缺點非常容易,但是要看見正向特質反而需要去“修鍊”。

【越親密越難發現正向特質?】

要如何發現其他人的正向特質?

第一步,拿出這句話“人沒有完美”。第二、回想,跟你互動的這段時間,對方什麼事情做得還不錯?或是直接詢問對方也可以。因為當我們被問到一件開心的事,我們也會感到開心。

從日常去看,對方平時哪些事情做得還不錯。找一個大家情緒還不錯的時候討論,我覺得你有哪些正向特質。也可以分享,自己覺得自己有哪些正向特質。從這個過程去分享,“我覺得你是一個有愛的人,為什麼?”用這個方式促進彼此了解。就可以看到他人有哪些正向特質。這時候雙方的互動就會越來越“貼”心。

日常相處的人要去看見對方的缺點非常容易,但是要看見正向特質反而需要去“修鍊”。可能職場、家庭方面,當雙方都有情緒,根本看不見對方的正向特質時該怎麼做?

有時候家人、另一半的爭執原因,如果仔細去想其實都逃不開那一兩個主要事件。這個時候建議雙方先分開冷靜一下,當然也知道有時候很難,尤其是親密的人,一定要爭出個高下。
所以,平時的溝通就很重要,要有一個暗號、暗示,感覺彼此即將要吵架,嘗試說“我必須先離開,不是不理你,是我要先冷靜。”平常就要先說好,也記得如果說等下回來,那就得說到做到,沒有做到的話,對方可能就會有遺棄感。

情緒有一個特色,情緒會過去。

【情緒不能被管理 先對人再對事】

職場上也是,“正念”是一個很好穩定情緒的做法。可以去買一個小零食,冰棒或棒棒糖,用5倍慢的速度去吃,可能平常是用三分鐘完食,現在就要用15分鐘吃完。比平時慢的速度可以讓你稍微離開原來的狀況,這是一個食禪法來讓我們冷靜下來。覺察呼吸也可以幫助我們稍微穩定情緒。然後再回過頭來看看剛剛到底發生什麼事情。

正向心理學談的是接納而不是壓抑,覺察而不是反駁。不是“我不該這麼想”,而是接納自己。接納是什麼意思?生氣,告訴所有人我現在就是在生氣。很多時候很多人在談情緒管理,但是情緒是沒辦法被管理的。我們要管理的,並不是我們的情緒,我們要管理的是,我們情緒之下的行為。可以生氣,但不能因為生氣而打人,可以悲傷但不能因為悲傷而去傷害自己或他人。

情緒是很重要的議題,這個議題的第一步,我們要先去接受我們是有情緒的人。同樣對他人而言,我們要去接受他人有情緒,他們也是人。不是“對事不對人”,而是先對人再對事。因為我們是人,我們會有情緒,所以要先對人再對事。人的話,要看清自己是一個什麼樣的人,什麼事情會讓我開心。同時也看清他人是怎麼樣的人,不是說缺點,而是他的正向特質,有哪些優點。可能他的優點跟我的優點不太一樣。那怎麼辦?那就互補,彌補對方和自己的不足。

情緒出來的時候我們接納,情緒有一個特色,情緒會過去。當情緒過去的時候,我們再從你我的特質去把焦點對回來。所以一定是先對人才對事。

正確發揮正向特質利己利人(上)
報導:游晼婷
資訊來自:擁抱幸福從心開始系列講座

Check Also

我們與經濟的距離(五)老木生機延續物命

在永續建築中,木材是極受推薦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