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訊視界 / 放棄土耕 耗資3萬 打造魚菜共生菜園

放棄土耕 耗資3萬 打造魚菜共生菜園

新冠肺炎病毒,改變了所有人的生活。兩年多的抗疫時間裡,人們面對病毒帶來的巨大影響,包括失業、經濟拮据等等,然而疫情卻也為一些人帶來了人生轉機。

黃祥漢,一名畫畫教師,一直以來都對園藝抱着濃厚興趣。在疫情未爆發前,他有幸參觀友人以魚菜共生耕種系統打造的菜園後,便萌生出擁有屬於自己的菜園的念頭。

“因為考慮到許多事情,我遲遲沒有動手去做。”

之後,全球受到新冠肺炎病毒侵襲。我國為了阻斷疫情蔓延,實行了行動管制令。突然多出許多“空閑”時間,令他開始認真思考,是否該利用這段時間來實現其一直想要完成的事情。

黃祥漢告訴記者,他心裡掙扎了許久,因為他知道,一旦決定了,就要一條大路走到底,不可半途而廢。最終他下定了決心!

黃祥漢(左)和父親黃禎雅及母親詹巧仙在菜園屋內合影。

父親支持老家建魚菜共生園

他講述,其選擇以“垂直魚菜共生系統”來打造菜園。這是一個新的城市生態耕種法,無須動手澆水、施肥和拔草,更貼近綠色概念,也適合居住在城市地區,以及擁有空間不大者。

由於需要光線充足,無建築物遮擋的地方,黃祥漢想到了自己的老家。於是,他將這個計劃告知父親黃禎雅,取得後者同意後,便開始着手設計打造菜園。

從設計到建造,歷經約4個月,由黃祥漢一手一腳逐步完成。

他提及,從設計到建造菜園屋,歷經約4個月時間,每一釘、每一根柱子都是他一手一腳逐步地去完成。但,因受行管令限制,運輸方面受到了影響,造成一些原料延遲送抵,致使菜園屋在竣工後,空置了約5個月,才得以正式運作。

沒想到的是,菜園屋投入運作後,煩惱也隨之而來。黃祥漢開始擔心種下的菜會長不出、魚也養不好,因此,其經常瀏覽面子書等相關專頁,就各項問題向同好交流取經,在魚菜共生菜園的道路上摸索。
他將這座菜園取名為“Mr Vege”,佔地300方尺,耗資約3萬令吉。

Mr Vege採用垂直耕種法系統,佔地300平方尺,卻能獲得大產量。

他笑稱,菜園內有不少美中不足,需要改善和提升的地方,比如因負重量大,而下沉的地板。即便如此,這座菜園的每個角落都充斥着其滿滿的成就感和驕傲。
“據我所知,如今已經有許多人使用魚菜共生系統。我很慶幸,自己加入了這個行列,也驕傲取得目前的成就。”

他感嘆,這場疫情讓他深刻了解到健康是無價之寶。為了保有這份“寶物“,除了運動外,吃得也要健康。再者,百物上漲,經濟不景氣,在這當兒建立魚菜共生菜園,可達到自給自足的目的,也能讓身邊的人都能吃到無農藥及化肥的翠綠蔬菜。

此外,也讓父母親能夠有運動的理由,尤其是在疫情期間,盡量避免外出的當兒,老人家可以藉著照料菜園,活動身體。

“魚幫菜,菜幫魚”
無需大片土地也可種植

談及魚菜共生,很多人都會將其與傳統土耕做比較。傳統土耕除了需要大片適合耕種的土地外,也需要不斷施肥澆水和除草,人力和時間的需求大;魚菜共生則是結合水產養殖和水耕種植的生態種植法,因不需使用泥土,所以可持續性耕種,免除拔草和鬆土等問題,同時,將水產養殖廢水轉換為植物養分,形成“魚幫菜,菜幫魚”的生態循環。

魚菜共生重要一節,實行“魚幫菜,菜幫魚”的生態循環。

採用垂直式耕種系統,不但簡單幹凈,且僅需小空間,就能獲得大產量,具有良好經濟效益。

不得不說,每個成功故事的背後,都有個默默支持及付出的人。

得知黃祥漢的計劃後,父親黃禎雅同意將房子前的土地用於建設菜園用途上,並且充當起他的助手,適時地提供意見,與他一起把菜園做起來。

目前是退休人士的黃禎雅笑說,只要孩子喜歡,覺得有信心做得成,就讓他去做,並且希望他能夠做好,不要半途而廢。

rpt

棄棄土耕改魚菜共生系統

在此之前,黃禎雅是以土耕方式種植蔬菜。在接觸魚菜共生方式後,讓他直呼很方便,只需要修剪菜葉、定期進行水質檢測和清洗過濾系統,及餵魚等即可。這也讓黃禎雅考慮將現有的土耕方式土地改成使用魚菜共生系統。

詢及與父親一起拍檔的日子,黃祥漢不諱言,父子倆偶有意見不合的時候,但是他都抱着虛心及開放的態度,聆聽及採納父親給予的意見。

菜園內目前種有約6種蔬菜。

目前,菜園內有莧菜、奶油白菜、番茄、辣椒和玻璃生菜等蔬菜,魚池裡則飼養着富貴魚和觀賞性質的鯉魚。黃祥漢補充,除了自家食用外,也會對外出售園內培植的蔬菜和魚,以賺取額外收入。

他期望未來能夠擴大菜園,讓更多的人能夠吃到魚菜共生系統下所培植的有機蔬菜,從蔬菜的甘甜中了解到綠色環保的重要性。

撰文:鄭菱金
攝影:受訪者提供

Check Also

我們與經濟的距離(五)老木生機延續物命

在永續建築中,木材是極受推薦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