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3月﹐報章上一個大標題格外駭人聞聽﹐根據聯合國最新報告﹐全球暖化已來不及阻止﹐我們的地球大勢已去!
報告悲觀地預估,就算現在立刻減少溫室氣體排放,也無法扭轉命運。研究人員直言,這是因為碳排放和溫室氣體具有延遲效應,意思是今日產生的溫室氣體,影響將持續數十年之久,就算現刻再努力減排,北極氣溫急升都已成定局。
早在10年前﹐英國一名氣候科學家詹姆斯·洛夫洛克(James Lovelock)就曾經悲觀的預言了﹐如今不管人類做什麼,恐怕都已經來不及阻止災難降臨。他聲稱自己並不願當末日預言家,但地球來日無多,讓他不得不挺身示警﹐人們應該用務實的態度因應環境惡化危機。
如今,地球氣候變暖已是不爭的科學事實,對人類生活的影響已經顯而易見。所以我們不必再問氣候變化是否正在發生,或者人類是否是罪魁禍首。我們應該問的是:“我自己能做什麼?”
根據專家們的建議﹐希望人們能夠力所能及做到以下幾點﹐畢竟人類還是應該對大自然負責﹐盡量減低對環境的傷害。

保護水資源
浪費水是一個人對地球健康最主要的破壞方式之一。所以努力節約用水開始邁出第一步是最佳的選擇。如果你住在一個水資源缺乏的地區,節約用水對所在地區的環境健康就顯得更為重要了。
除此之外﹐少用化學品。用於清潔身體、打掃房屋、沖洗汽車和其他一切東西的化學用品最終都會被衝進下水道,或被草地吸收,從而從水的循環利用中丟失。鑒於大多數人在各種情況下使用的化學品是高濃度的,所以化學品對水資源和水生生物造成了很多切實的傷害。這些化學物質對人類的健康也是有害的,所以盡你所能地減少使用這些東西。
說到保持水的清潔,個人能做也只有這麼多。而涉及到水的污染,企業和工廠往往是罪魁禍首。為了保護地球的水資源,有責任感的公民應該站起來發出呼籲,並設法阻止水污染的發生。可以的話﹐加入當地的環保小組,清理你所在區域的水資源,不管是一條河流、湖泊還是海洋。

保護空氣質量
煤和天然氣是獲取電能最常見的能源。這些物質的燃燒是世界上空氣污染的主要來源。減少對電的依賴是為拯救地球做出努力的重要方式。小朋友可以做以下這些事:如即使是短時間離開房間,不用的燈也要關掉、洗衣服用溫水或冷水而不是熱水、種樹給房子遮蔭、使用節能燈泡,以節省金錢和電量等。
還有引發空氣污染從而導致全球變暖的另一大罪魁禍首是汽車、卡車、飛機和其他車輛的尾氣排放。車輛的製造,為驅動汽車而使用的汽油,燃燒的化學品,以及馬路廢物都會產生影響。如果你可以減少駕車和乘飛機,你就為幫助拯救地球做了很多貢獻。
當然,氣候變化問題不會因為你個人的購物或者駕駛習慣改變而得到解決,但許多專家認為這很重要,因為當一個人持續性地向一個目標努力,其他人也會效仿。比如美國咖啡廳的顧客被告知30%的美國人開始選擇少吃肉後,有兩倍的概率會選擇無肉午餐、一項在線調查顯示,當受訪者知道有人因為氣候變化而放棄乘搭飛機後,他們其中一半人表明會減少飛行次數、在加州,如果有家庭已經裝有太陽能板,同一街區的家庭安裝太陽能板的幾率也較高。
社會科學家認為,個人行為能影響他人,是因為我們會經常性地衡量同類的行為,並在意識與行為上作出相應的調整。當人們發現他們的鄰居已經在為保護環境作出諸如節能等行動時,他們會認為自己也應該重視可持續發展,有責任採取行動。所以不要看輕自己的付出﹐你的努力最終會得到最佳的回應!

保護土地健康
你扔在垃圾箱里的任何東西都會被打包起來,最後收集運送到垃圾填埋場。另外,所有的垃圾(塑料、紙張、金屬和諸如此類的東西)製造時都是使用會破壞地球土地的不可持續資源製成的。因此減少垃圾,你就可以減少破壞。
嘗試製作堆肥﹐這是一個減少廢棄物的好方式,同時還能讓你所生活的土地變得更肥沃。不要把食物殘渣扔在垃圾桶中,而是把它們放在一個垃圾桶里,或堆成一堆製作肥料。發酵了幾個星期後,你就能擁有肥沃的土壤了,可以在上面種草坪,或用它來種一些美味的蔬菜。因為你的努力,你周圍的土地會更健康、更肥沃。
種樹,不砍伐。樹木保護土地免遭侵蝕,它們是生態系統的一個組成部分。好好保護樹木,你將保護的就不僅是土地,還有水和空氣。如果你的院子里有足夠的空間,可以考慮種幾棵樹,為將來屋子周邊的環境保護做投資。

幫助保護動物
用你的物品為野生動物製造一個天堂。所有類型的動物,從鳥類到小鹿、昆蟲,都因為人類的發展而失去了一些它們自己的棲息地。你可能已經看到鳥兒沐浴在石油污染的水中,鹿群在郊區遊盪,因為它們沒有別的地方可去。如果你有空間,盡量對這些可能會幫到我們的動物伸出援助之手。
而且由於過度捕撈和污染,海洋大型魚類種群正在枯竭。高達90%的海洋大型魚類已滅絕。你可以吃應季的和使用可持續的方法捕獲的魚,來完成你在保護海洋生物方面應盡的義務。
許多被認為是害蟲的動物都不會造成真正的傷害。其他生活在野外的動物通常不會出現在人的視野里,所以我們往往會忘記它們的需求。現在每天都有幾十個動物物種瀕臨滅絕,我們要盡我們所能來幫助它們。

作者 : 微恩(撰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