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信手札 / 最後的人生路

最後的人生路

“如果我要離開人世,我希望可以走得優雅一點。”——《告別之前:我生命中最美好的一年》 蘇珊.史賓賽溫德、布雷.威特

夥伴把這本書借給我時,我沒告訴她,這本書那書房書架上也有,只是一直沒看,因為這本書的書名讓人感覺明顯的悲傷。然而,當我翻開它,真正進入蘇珊最後的人生的時候,從頭到尾都感覺很平靜,不催淚,不承重,甚至感受不到蘇珊生病的痛苦。她沒有美化疾病,也沒有深刻描述疾病,這大概就是她想要留下的優雅。我想,這本書是她留給她丈夫和孩子很棒的一件禮物,往後想起她時,拿出書本就會感覺她在身邊。

我當過關懷志工一兩年,看過一些病人生前的日子,坦白說,幾乎沒有一個像蘇珊那樣過得很有品質,大多數的人確診後,大部分的時間都是用來治療,待在家裡或醫院,躺在床上,看不見天空,幾乎沒有人會如沒生病時說的那樣,會到處去旅行。

而蘇珊生命的最後一年,她做了很多事,她帶孩子去旅行、尋找親生父母、為家裡經濟做安排、為每個孩子準備禮物、自主醫囑和身後事。她像是為活着的人做一個示範,讓大家知道,生命最後的日子可以怎麼活。

此刻,我想起了另一個作者,他也在生命的最後幾個月寫了一本書,並且到處演講,那個人就是蘭迪.鮑許,他的書本《最後的演講》是一本充滿生命力的作品,告訴世人要如何追求夢想,這本書一點也不像是一個即將死亡的人寫的書,內容十分正向、樂觀。不過,在蘭迪離世之後,他的遺孀潔伊寫了另一本書——《最後的演講永不完結》,那是她喪夫後的療傷葯,內容包括她和丈夫的故事,還有照顧丈夫的日子。她寫到,蘭迪患病的日子,他們的生活並非像蘭迪說得那麼美好、樂觀、開朗,生活也有陰暗面,這些蘭迪都沒提。潔伊承受了很多壓力,蘭迪最後的日子情緒很不好。

回到蘇珊的故事,我覺得蘇珊和蘭迪有共同點,他們只想讓人看見好的一面,把養病的辛苦都收起來。蘇珊曾自問,病人和照顧病人的另一半,哪個角色比較難。可想而知,蘇珊的丈夫也不輕鬆。

不過話說回來,這個世界需要有《告別之前》和《最後的演講》這樣的書,讓人知道死亡不是只有烏雲,讓人放下心裡對死亡的抗拒、恐懼與排斥,以柔軟的態度邀請活着的人來了解死亡。有了良好感覺印象之後,才會願意再往前一步。學習死亡,還是不能急的。

《書里那句話》圖/文:那書房

Check Also

我們與瘋狂的距離(二)

“精神疾病並非看得見的身體殘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