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都用不同的速度在不同的路上前進
有的人走得快,有的人走得慢
有的人路比較長,有的人路比較短
有的人只走過一段自己的路
後來隨着別人的足跡邁進
有的人隨波逐流
有的人與眾不同
有的人走高速公路
有的人走鄉間小路
有的人走着走着迷路了
有的人走着走着停下了
不管你是走在哪一條路上
願我們都能堅定不疑走着自己的朝聖之路
做個勇往直前的信徒”——背包旅神馬凱琳
90後的馬凱琳,曾當過記者,辭職後背包旅行4年,一步步實踐着小時候環遊世界的夢想,她說旅行不只是享受,還要感受。‘朝聖之路’四個字早就寫在她旅行清單上,這些年她一直在等一個觸發點,一個讓她上路的契機。2019年11月,她說走就走,不多慮買了機票就出發,沒有很多的準備和計劃,就到了法國。雖自稱“背包旅神”但其實她並不神,每一次出走,她都對陌生的環境、未知的際遇和無法預料的狀況而擔心,但是這擔心總是在出發後自然而然地消退。抵達異國之土後,原本不安的心變得踏實許多,她告訴自己,既來之,則安之。
她和同伴一起出發,但因每個人的步伐不同,後來不走在一起是很自然的事,有時她慢,有時同伴落後,有時她想獨處,有時同伴想停留,彼此尊重各自的需要和喜好,雖不時常在一起,但一直保持聯絡。若同伴需要,她會在旁陪伴,若不需要就暫時分開,給彼此空間,自在相處,這也是一份功課。

●身 終點那麼遠,我到底能不能走到?
法國之路從聖讓皮耶德波爾通往聖地牙哥大教堂,全長764公里。過去她的徒步旅行都是百多公里十多天中短途的旅程,這次要長程徒步,挺挑戰的。儘管做好了心理準備,冬天徒步朝聖挑戰會更高,但沒料到初雪在第三天就降臨。在大雪中翻越庇里牛斯山說起來浪漫,但走起來是很‘爛慢’,大雪過後,大雨跟着來,融雪形成泥濘積水,下山的路十分不好走。她的鞋子防水功能不佳,穿起來很不舒服。而她膝蓋的舊傷在出發第二天就複發,加上腳起了水泡,她步步是痛。原定一日要走30至40公里,但劇痛拖緩了進度。
強忍一周,還是不得不到醫院接受治療。醫生宣告膝蓋要停工幾天,‘出師未捷身先死’的挫敗感,狠狠打了她一記。自負的她以為自己常四處背包旅行,走過不少路,體力理當比同伴強,但如今同伴狀態良好,往前行,她卻被迫停下,真是大諷刺。從醫院回庇護所,短短的路,她竟也走不了。站在門前燈光下,天飄着細雨,沮喪心情把她淹沒,她不住痛哭。千里迢迢來出走,卻在路前端就倒下,她不甘心。
躺在床上養傷,她不斷思考是否要向疼痛投降?然而,三四天後,她再度拎起背包上路。為了減輕重量,她把行李減少,把一些東西寄到終點站。她也不再追求里程數,一天只走10公里。膝蓋的疼痛用鎮痛劑和按摩來舒緩。後來不知不覺中,膝蓋就不痛了,她再度雄心滿滿上路,把落後的里程數追回來。這段經歷叫她學會了斷舍離,把東西放下,原本12公斤的包袱,減剩5公斤。她說自己放下的不止是重量,還包括心裡那份執念。她也意識到,路上的生活很簡單,每天吃、走、睡,需要的東西少而簡單。原以為是重要的,必要的,原來都是可以放下的。




●心 到頭來,答案已經不重要
冬天的朝聖之路人煙寂寥,大部分時候走了一天,一個人影也沒碰見,彷彿世界只有她一人。走進森林小徑,萬物都已進入冬眠,四周一片死寂,她的呼吸聲和腳步聲彷彿是天地里僅存的生命。幸好她喜歡這樣的獨處,享受這種只有自己和天地的時光。
熬過了身的歷練後,凱琳進入心的磨鍊。徒步的魔術把時間給拉長,長得讓她思考更多,沉澱更深。她步伐越來越快,周圍場景不停轉換,山地、森林、小鎮、田園、城市。有些路段頗有挑戰性,不斷上下坡,雖消耗體力,但過程較有趣味。冬天狀況不少,狂風暴雨,冰天雪地中被雪壓倒的樹木阻斷去路,得自己想辦法跨過去。當然,有些路段較平坦。只是,平坦並不一定帶來享受。法國之路中有一段大約200公里的平坦路,除了大片田地之外,沒其他景物,許多朝聖者覺得它太‘無聊’,選擇跳過這段路,搭巴士到下一個點。但對凱琳來說,這段路是重要的。因為無聊,她思考更多,因為無聊,她才會學會處在此時此刻。
她問自己為什麼會在這裡,為什麼自討苦吃?偶然在路上遇見其他人,與他們的對話,常常會在無意之中投給她問題,讓她在舉履間不停思索、尋找答案。有一天她想起自己的過往,一路走來的苦難,眼淚不知不覺就掉下了。那些過去看得很重的東西,突然變得雲淡風輕,她釋懷了,和過去的自己和解了。哭過以後,心境轉變,她開始很享受這段旅程,腳步越來越輕盈。當該想的,能想的都想完了,她竟也開始做起無聊的事,比如數數經過的車輛、遇見的牛、藍色石頭。乍看似無聊,其實她活在當下。
難得與一位年近50歲的西班牙大姐相遇,大姐為鼓勵病中好友,決定來走一段100公里的朝聖之路。每天她將路上所見所聞與友人分享,藉此激勵友人養好身子,將來親自來體驗。大姐遇見凱琳時,二話不說一把將她抱住,因為一天里,凱琳是她唯一遇見的人。漫漫長路,荒郊野外,遇見是如此的難能可貴。“有些人你可能會在路上碰見幾次,有些人可能只見一次,人生不也如此,有些人短暫地出現在你的生命里,然後就不見了。當他出現時你可能不覺得重要,不過後來在某個時間點你會發現,這個人的出現充滿了意義。”凱琳反芻那段相遇,從中得到領會。




●靈 終點也是起點
朝聖的路上快樂很簡單。一個微笑,一個溫柔眼神,一聲Buen Camino的祝福就是很大的快樂,就足以支撐凱琳好長一段時間。雖然與同伴一起出發走同樣的路線,但是他們在不同的時間、不一樣的天氣,途徑同一個地點,所遇到的人事物,所看到的風景,所收穫的際遇是不同的,那感覺很奇妙,彷彿他們是在宇宙的平時世界裡。
除了平坦之路外,朝聖之路的最高點——Cruz de Ferro也是給她留下深刻印象之處。那裡有座十字架,許多朝聖者從家鄉帶一顆石頭到這裡放下,象徵著放下心中的大石。也有朝聖者放下隨身小物,來自不同國家的人留下了不同的文字在物件或石頭上,凱琳深深感覺到這裡匯聚了來自世界各地,不同的人的祈願和祝福,心裡感動萬分,石頭堆看在她眼裡美麗無比。
38天走走停停,手機軟體告訴她終點已經不遠。曾經她以為800公里遙不可及,但當她快到終點了,心裡竟是不舍,不想把它走完。她故意放慢步伐,希望時間再長一點,好能在路上待久一點。出發前她曾預想過到達終點的心情會是多麼的亢奮激動,會感覺自己多麼的了不起。然而當她真正站在大教堂前,心情是比平靜還要平靜。她真的走完了,心靈到家了。她默然地仰望教堂,淚水再一次決堤,這些年,她去了許多地方,遇見許多的人,經歷了種種,嘗遍酸甜苦辣,一段段路,一次次出走,如今來到這裡,這是多麼不可思議的旅程,她心疼自己,感謝膝蓋和雙腳,陪她走天涯踏海角。
800公里的目標看起很遠大,但是把目標切成很多小塊,接着只要跨出左右腳,專註於眼前這一步,一步一步慢慢累積,0就會變成800。完成了這個目標之後,她的下一個目標就開始了。朝聖路線很多,每條路線的出發點都不同,但終點都是聖地亞哥,這些路線在地圖上形成扇貝般的紋路,朝聖意義深重。凱琳把扇貝帶回,提醒自己,人生就像這紋路,每個人的起點和路線都不同,但終點是相同的,每個人終將面對死亡,要好好把握珍惜擁有的日子和東西。



後記:第一次長途徒步之旅,一路上她的心情從期待、沮喪、享受到不舍。朝聖者們常相傳,朝聖之路的路程大概可分成三大階段,第一階段主要是‘身體’的適應;第二階段磨練的是‘心’的意志力;最後一段是心領神會的‘靈’犀,她並非信徒,但最終也成為了生命的朝聖者,領受了祝福和禮物。這三個階段有了淚水、深思和路人的摻和,因而更加豐富圓滿。
撰文:戴舒婷
攝影:馬凱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