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手,两字往往给人印象就是被使用过、不是全新的,但其实二手并不完全表示不好的或完全损坏的物品。
虽说一件衣服或物品在使用过一段时间,在你眼中它不再是新的,或是已有小瑕疵如褪色、起毛球等,因而对其感到厌倦,甚至嫌弃。
举个例子,在农历新年期间你购买了新衣裳,起初你是那么喜欢它,穿上着它欢度快乐的新年,然而,在穿过数次之后,你就“移情别恋”,想购置其他新衣裳替代,而把曾经的旧爱冷藏起来。直到某天整理衣橱时候发现了它的存在,尽管它还是完好无缺,但你对它的爱已不复存在,感觉它的存在根本就是占位,于是将它和其他相同命运的旧爱打包入箱子或袋子中,打算送走。但它或许对某些人而言却是那么美好、存有使用的价值。
很多时候,一些物品、衣物或用具等并不是完全的无法继续使用,只是人总是“喜新厌旧”,旧的就沦落被人抛弃的命运。也有些人太在意他人异样的眼光,要赶上时尚潮流,所以过季的衣服或其他物品如包包、鞋子等都随着季节退流行,就不想穿在或戴在身上了。
人人常说“旧的不去,新的不来”,或许就是这回事吧。
但却有一种情况,被送去慈济的物品中,不难发现有些被抛弃的物品当中有些是全新的状况,比如尚有价格标签的衣裳。相信这是因物主在买回家后察觉自己不太适合或是不再喜欢,因此这些物品最终的遭遇,不是在拉圾桶,就是在回收中心静待下一任主人。
“惜福区”延续物命
坐落于古晋承恩花园的慈济环保站,也是全砂首个慈济环保站经已在2020年8月31日关闭,结束了其22年的播善服务,并搬迁至新址在朋岭一带。
成立于1998年的慈济环保站,本着爱护环境的环保理念,倡导人人懂得惜福,为大众提供收集回收品的去处,同时让有需要者,以乐捐方式购买二手日常用品。
除此,该环保站也设立“惜福区”,将大众所捐赠的二手衣物、包包、电器及玩具等物品,转手给有需要的群体,达到延续物命的同时,亦赋予它第二生命的机会。
应有尽有的“惜福区”,尽管这些物品都是处于二手可使用状态,但有一些却是完好无缺全新的。因此,若前来寻宝,或许能有机会“淘”到宝贝,且惜福区物品的价格非常低廉,人人皆负担得起,这不仅能满足个人需求、减低开销,也有助于延长物品的寿命期限,进而减少制造垃圾,一举多得,何乐而不为呢?
环保站不是垃圾场
慈济环保站并不是垃圾场,不是任何物品都能回收的。
除了位于朋岭的环保站外,慈济分别在八点地及新渔村设有环保站,希望在社区带动环保醒觉,从源头减少资源浪费,共同守护地球家园。
台湾佛教慈济基金会马来西亚古晋支会负责人温美丽指出,慈济向来都积极教导人们有关爱物惜物的意识,避免无谓的浪费,以致为地球带来更大的负担,在同时也灌输环保的重要性及知识。物品若获得再循环,也就赋予它们第二次生命。
慈济在散播保种子的同时,希望人们在处理不要的物品时,懂得如何分类处理,包括哪一些物品是可以进行再循环。除了一次性使用的物品无法再循环,还有一些指定的种类外,其实多数是可以再循环使用。由于本地的回收商回收的资源种类有限,所以慈济回收的种类也受限。
分类处理回收物
在慈济环保站,志工们会进行分类工作,把纸张、铝罐、铁、杂志类等分门别类;把可循环再用和不可回收的物品分别处理。
很多时候民众因为不了解,都将所有物品送来慈济环保站,导致志工必须耗时间来进行分类处理。当然,也有些人因嫌麻烦要送到慈济,都将它们当垃圾丢弃,进而造成浪费,也破坏地球环境。
平日,慈济环保站会不时有人送物品前来,尤其在农历新年前,衣物等二手物品在“惜福区”堆积如山,一包包、一袋袋的物品,等待志工整理。在整理民众所送来的物品时候,志工们也不难看到不少衣服还蛮新、款式新颖,丢了确实可惜。
一般上,志工会稍微整理这些衣物及二手物品等,若状况良好的,志工会根据种类分类整齐摆放。至于那些破旧的衣服则可能送去修车工厂,给工厂使用,尽可能做到物尽其用。此外,若有灾难如水灾或火灾发生,志工亦会整理适用的衣物到灾区发放给灾民。
在慈济惜福区,琳琅满目的各类物品挂在衣架子及整齐摆放在物架上,方便民众挑选。平时,一些有需要的民众会自动前来慈济的“惜福区”淘宝,而在这方面,慈济并没有特别做宣传,他们都是以口传方式得知。除此,也有二手货商人前来挑选衣服,然后带往乡区以廉宜的价格变卖出去。其实只要不要太挑剔,二手衣服还是有可用的价值存在。
慈济希望大众在选购一样物品之前,“请三思,不要浪费”。慈济呼吁民众购买物品前务必再三考虑,仅购买所需要的,而非想要的,否则若买了之后却没有用到,就会为地球制造更多垃圾。
对慈济而言,这具有一定挑战,尤其在于教育人们懂得爱物惜物的道理。
撰文:邱曼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