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訊視界 / 棄物再用,賦予第二生命

棄物再用,賦予第二生命

二手,兩字往往給人印象就是被使用過、不是全新的,但其實二手並不完全表示不好的或完全損壞的物品。

雖說一件衣服或物品在使用過一段時間,在你眼中它不再是新的,或是已有小瑕疵如褪色、起毛球等,因而對其感到厭倦,甚至嫌棄。

儘管是二手,但它們都處於良好狀況,請賦予它們第二次生命。

舉個例子,在農曆新年期間你購買了新衣裳,起初你是那麼喜歡它,穿上着它歡度快樂的新年,然而,在穿過數次之後,你就“移情別戀”,想購置其他新衣裳替代,而把曾經的舊愛冷藏起來。直到某天整理衣櫥時候發現了它的存在,儘管它還是完好無缺,但你對它的愛已不復存在,感覺它的存在根本就是佔位,於是將它和其他相同命運的舊愛打包入箱子或袋子中,打算送走。但它或許對某些人而言卻是那麼美好、存有使用的價值。

很多時候,一些物品、衣物或用具等並不是完全的無法繼續使用,只是人總是“喜新厭舊”,舊的就淪落被人拋棄的命運。也有些人太在意他人異樣的眼光,要趕上時尚潮流,所以過季的衣服或其他物品如包包、鞋子等都隨着季節退流行,就不想穿在或戴在身上了。

堆積如山的二手衣物。

人人常說“舊的不去,新的不來”,或許就是這回事吧。

但卻有一種情況,被送去慈濟的物品中,不難發現有些被拋棄的物品當中有些是全新的狀況,比如尚有價格標籤的衣裳。相信這是因物主在買回家後察覺自己不太適合或是不再喜歡,因此這些物品最終的遭遇,不是在拉圾桶,就是在回收中心靜待下一任主人。

民眾以樂捐方式購買日常用品。

 “惜福區”延續物命

 坐落於古晉承恩花園的慈濟環保站,也是全砂首個慈濟環保站經已在2020年8月31日關閉,結束了其22年的播善服務,並搬遷至新址在朋嶺一帶。

成立於1998年的慈濟環保站,本着愛護環境的環保理念,倡導人人懂得惜福,為大眾提供收集回收品的去處,同時讓有需要者,以樂捐方式購買二手日常用品。

除此,該環保站也設立“惜福區”,將大眾所捐贈的二手衣物、包包、電器及玩具等物品,轉手給有需要的群體,達到延續物命的同時,亦賦予它第二生命的機會。

志工分工合作整理民眾送來的衣物或物品。

應有盡有的“惜福區”,儘管這些物品都是處於二手可使用狀態,但有一些卻是完好無缺全新的。因此,若前來尋寶,或許能有機會“淘”到寶貝,且惜福區物品的價格非常低廉,人人皆負擔得起,這不僅能滿足個人需求、減低開銷,也有助於延長物品的壽命期限,進而減少製造垃圾,一舉多得,何樂而不為呢?

環保站不是垃圾場

慈濟環保站並不是垃圾場,不是任何物品都能回收的。
除了位於朋嶺的環保站外,慈濟分別在八點地及新漁村設有環保站,希望在社區帶動環保醒覺,從源頭減少資源浪費,共同守護地球家園。

志工發送衣物給災民疏散中心。

台灣佛教慈濟基金會馬來西亞古晉支會負責人溫美麗指出,慈濟向來都積極教導人們有關愛物惜物的意識,避免無謂的浪費,以致為地球帶來更大的負擔,在同時也灌輸環保的重要性及知識。物品若獲得再循環,也就賦予它們第二次生命。

慈濟在散播保種子的同時,希望人們在處理不要的物品時,懂得如何分類處理,包括哪一些物品是可以進行再循環。除了一次性使用的物品無法再循環,還有一些指定的種類外,其實多數是可以再循環使用。由於本地的回收商回收的資源種類有限,所以慈濟回收的種類也受限。

慈濟志工將二手衣物送往有需要群體的手中。

分類處理回收物

在慈濟環保站,志工們會進行分類工作,把紙張、鋁罐、鐵、雜誌類等分門別類;把可循環再用和不可回收的物品分別處理。

很多時候民眾因為不了解,都將所有物品送來慈濟環保站,導致志工必須耗時間來進行分類處理。當然,也有些人因嫌麻煩要送到慈濟,都將它們當垃圾丟棄,進而造成浪費,也破壞地球環境。

志工正把二手衣服整齊掛在架子上。

平日,慈濟環保站會不時有人送物品前來,尤其在農曆新年前,衣物等二手物品在“惜福區”堆積如山,一包包、一袋袋的物品,等待志工整理。在整理民眾所送來的物品時候,志工們也不難看到不少衣服還蠻新、款式新穎,丟了確實可惜。 

一般上,志工會稍微整理這些衣物及二手物品等,若狀況良好的,志工會根據種類分類整齊擺放。至於那些破舊的衣服則可能送去修車工廠,給工廠使用,儘可能做到物盡其用。此外,若有災難如水災或火災發生,志工亦會整理適用的衣物到災區發放給災民。

琳瑯滿目、各式各樣的玩偶、娃娃。

在慈濟惜福區,琳琅滿目的各類物品掛在衣架子及整齊擺放在物架上,方便民眾挑選。平時,一些有需要的民眾會自動前來慈濟的“惜福區”淘寶,而在這方面,慈濟並沒有特別做宣傳,他們都是以口傳方式得知。除此,也有二手貨商人前來挑選衣服,然後帶往鄉區以廉宜的價格變賣出去。其實只要不要太挑剔,二手衣服還是有可用的價值存在。

慈濟希望大眾在選購一樣物品之前,“請三思,不要浪費”。慈濟呼籲民眾購買物品前務必再三考慮,僅購買所需要的,而非想要的,否則若買了之後卻沒有用到,就會為地球製造更多垃圾。

對慈濟而言,這具有一定挑戰,尤其在於教育人們懂得愛物惜物的道理。

撰文:邱曼珍

Check Also

我們與循環經濟的距離(三)減塑之外再塑也很重要

說到馬來西亞的循環經濟計劃,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