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新氣息 / 每個孩子都能在家門口探索世界!

每個孩子都能在家門口探索世界!

疫情肆虐下,生活總在正軌路上來回拉扯,稍有不慎,不僅會成為箭靶,還會被流言蜚語傷得體無完膚,更悲催的是,病毒還趁機埋伏,侵害自己和家人。在這麼一個情況下,目前唯一能做到的是,儘可能回歸大自然和簡化的生活,讓一切從零開始!

當我們帶着孩子在小院或者路道遛彎,不妨慢下腳步,仔細向四周觀察,往往就能看到以前看不到的一群生活在我們身邊的小精靈……

來到了行動管制令3.0,大馬的孩童依舊背負着那巨大的無形壓力,上網課,零交際,宅在家……。雖然明白大自然有療愈的能力,可面對如今的趨勢,就連大人都進不了的森林,小朋友更別妄想能投入綠野的懷抱了。但森林浴也並非是唯一可利用戶外來改善健康的方法,只要轉個方向思考,還是有許多大自然角落可以讓孩子盡情釋放的好去處。好比家外的小空地、綠油油的草坪、後巷子的荒地、住宅區小公園等,孩子們可以在傍晚時,帶着爸爸媽媽,來一場實地考察,把普通的庭院或者小巷子,逛出既精彩又富有收穫的快樂天堂。

夜晚的庭院,是一個讓孩子們既熟悉而又陌生的地方﹐熟悉是因為它的景物和白天相同,而陌生是因為夜色為它增添了神秘的氣息。

今天要去療愈的地方,便是筆者家附近的迷你山芭和自家小庭院啦,當然各地/處的物種或許會有些差異,但基本的觀察線索和遊玩邏輯是一致的,大家不妨去自家門口或者附近公園,按照這些指示,尋找和探索去。

●屋外的探索

★一起觀鳥

住家附近的綠油油草叢裡,樹枝上,甚至屋外的地板上,經常可以看到麻雀、珠頸斑鳩等。珠頸斑鳩,是鴿形目、鳩鴿科、副斑鳩屬的鳥類。因為它的叫聲跟鴿子和杜鵑很像,所以有時候人們在聽到遠方的珠頸斑鳩叫聲時會誤以為是鴿子或布谷鳥在叫。

小朋友們可曾聽過成語“鳩佔鵲巢”中的鳩嗎?其實指的並不是斑鳩,而是大杜鵑等具有巢寄生行為的鳥類。因為大杜鵑更廣為人知的名字是布谷鳥(布谷鳥是大杜鵑、四聲杜鵑等鳥類的民間統稱),而珠頸斑鳩的叫聲跟布谷鳥非常相似,所以古人很有可能是遠遠聽到大杜鵑的叫聲,誤以為佔據鵲巢的壞蛋是斑鳩,才出現了鳩佔鵲巢這一說法。而珠頸斑鳩是典型的雜食動物,植物的種子、果實、嫩葉、昆蟲,甚至人們扔的廚餘垃圾、零食渣渣,都是珠頸斑鳩喜歡的食物。所以,在城市屋子裡看到它們的蹤影,一點也不奇怪。

麻雀可說是最常見的鳥類之一了,因為實在太常見了,幾乎隨處都是,所以原來手機里不曾留下它們的倩影,連孩子們也有點不屑看到。如今好好生活,好好觀察,發現麻雀其實蠻有趣的。它們普遍在樹上築巢,身體大部分為褐色與白色,而且特別的是,麻雀在陸地上移動時是用跳的。

經過查詢資料得知,麻雀在繁殖期以昆蟲育雛,能消滅大量害蟲,只要氣候溫暖,食物豐富,麻雀每年多數月份都能產卵育雛,一年可以繁殖3-5窩。所以,從總體上講,麻雀經常是在消滅害蟲;在菜園、果園、花園及房屋附近,麻雀捕食甲蟲、象鼻蟲、螞蟻、臭蟲、蒼蠅及蝴蝶,是有益處的;特別是在大城市裡,其他鳥類非常少,麻雀在消滅人行道、公園中的害蟲,保護城市的綠化中起作用。

比起麻雀,還有烏鶇,起初筆者把它當烏鴉了,原來它們只是名字相似,基本上還是有區別的。烏鴉大哥是真黑,黑頭、黑嘴、黑眼、黑羽毛、黑腿、黑腳,全身上下是名副其實的黑。而烏鶇,雖然也是一身黑色的羽毛,然而搭配上橙黃色的嘴巴、黃色的迷人眼圈。在體型上,烏鶇也與烏鴉差別很大。烏鶇的體長在20餘厘米左右,而烏鴉就要魁梧的多,體長在50厘米或以上。簡言之,烏鴉是只大黑鳥,而烏鶇,是只小黑鳥。這些知識記住了,小朋友下次看到就可以提醒爸爸媽媽不要再把烏鶇當烏鴉了。

★觀察水生動物

在池塘或沼澤地,肯定能看到不少的小魚,比如在馬中公園,就可看到積聚成堆的錦鯉魚,每每帶孩子們到那閑逛,他們總不忘要買魚料,餵食魚兒們,看着爭先恐後的錦鯉魚,平靜的湖面激起了歡樂的浪花,孩子們的心情也像浪花一樣歡騰。不過雖然住家外沒有池塘,但有條小河,仔細觀察依然可以有不同的收穫。

記得從前最愛在草坪上的小窟窿,每當下完雨積水甚多時,過陣子就可看到許多可愛的蝌蚪在裡頭。捕捉它們便成為了我們兒時的秘密任務之一,抓了裝進小空瓶里,看它們一天一天長大。不過小時不懂得照顧,多數都是不小心將它們養死了。

其實觀察蝌蚪的發育及變態過程,可看到大自然的巧思。蝌蚪在發育中期先長出後腿,前肢則在蝌蚪期末期才會成型,而且一直藏在胸前的透明袋中,等到接近變態的時候才會伸出來。它們利用伸出的前肢擋住用鰓呼吸時的出水孔,使得剛變態的小蛙自然而然的放棄鰓呼吸,完全改用肺及皮膚呼吸。同時它們的骨骼系統及消化系統也發生很大的轉變,以適應未來完全不同的陸地生活。

而在完成這些變化之前,小蛙暫時無法進食。這時候小蛙如何維持生命呢?如果觀察過蝌蚪的變態過程,或許曾注意到剛變態的小蛙還帶有尾巴,然後逐漸地萎縮消失。尾巴固然是因陸地生活不再需要而消失,而從尾巴分解出來的養份,也正好供剛變態的小蛙利用。這些巧思都是長期適應演化的結果,使得蛙類可以從兩億五千萬年前繁衍至今,併除了極地之外,幾乎遍布全球。

以前一切都很純粹,就連水溝都非常清潔,小時候,不只是抓蝌蚪,更是捕抓水溝魚高手,這些魚小小一隻,除了把它名為水溝魚外,筆者實在找不出它的真實身份。除此之外,距離住家不遠的那條水溝,別說小魚,偶而還有一些大魚冒出,經常看到有人在閑遐時分,帶着魚鉤在那坐着垂釣。

蜻蜓是小朋友都熟悉的昆蟲,也知道它是有益的昆蟲,幫忙吃掉許多蚊子、蒼蠅。(圖片攝於郭瀚晶)
毛蟲也叫毛毛蟲,是鱗翅目昆蟲(蝴蝶或蛾)的幼蟲。雖然它們稱為“毛蟲”,但不是每個種的毛蟲都有毛。有些表面光滑,也有些長有肉角,還有些長有臭角。毛蟲有三對前足,腹部和尾部大多有五對偽足。到變態為成蟲時只保留三對前足。

★觀察蟲子

在水草從里,除了見到小魚,還能見到各種各樣的“怪物”,孩子往往會對形態奇異的這些怪物產生濃厚的興趣。如果父母能提前了解一些怪物的知識,就能讓孩子們聽得津津有味。比較常見的一種怪物蟲子,就是黑斑蚊子的幼蟲孑孓,當然和孩子一起觀察之後,順便可以教導孩子如何妥善處理積水器如廢置的舊輪胎、空罐頭和空瓶子以免成為黑斑蚊滋生繁殖的機會。

同樣的還有蝸牛,一路走着去,路邊就發現了多隻蝸牛,有的在草叢裡、在沙堆里,甚至枯死在殼裡的也有。其實蝸牛算是常見的小動物之一,容易捕捉,好觀察,易於飼養,小朋友可以在通過飼養過程中,對它們有進一步的認識。據知,蝸牛也是螺類的一種,肉質和田螺、海螺也並無本質區別,但是目前除了法國和東南亞國家之外,沒有其他國家會食用蝸牛,反倒是螺類在全世界各地皆被食用。蝸牛和蛞蝓很像,只是差別在於蝸牛有殼,但是蛞蝓因為其外形的關係,食用價值遠低於蝸牛。

蝸牛屬卵生動物,幼蟲在硬化的卵殼中直接形成殼、外套膜、頭、足、內臟等器官,因而孵化出的幼體已成蝸牛的樣子了。(圖片攝於郭瀚晶)

家裡里外外有蜘蛛實屬平常,但看到毛蜘蛛(talantula) 還算稀有。通常說的毛蜘蛛屬於Theraphosidae捕鳥蛛科,是比較原始的一科。至今已被發現的約有830多種。捕鳥蜘為原疣亞目種類,單眼集中於頭胸部上方,與其他原疣亞目最大不同為其步腳具步端毛束。據知,毛蜘蛛普遍被英文譯成Tarantula(塔蘭圖拉),但其原意是“狼蛛”的意思。因當時歐洲人誤會了毛蜘蛛是狼蛛(狼蛛科Lycosidae為另一科),所以塔蘭圖拉(Tarantula)現今已成為毛蜘蛛的另一個名字。此蜘蛛一般被當寵物飼養着,可惜筆者拍攝完後,就放它自由了。

撰文/攝影︰薇恩

Check Also

踏上特殊教育之路:

成立特殊兒童班12年 西連中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