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塘路中華公學是一所微型華小,自峇哥中公在2010年因沒有學生來源而面臨關閉後,水塘路中公即成為峇哥區僅剩的一所華小。
水塘路中公在2018年有91位學生,但全校超過九成是馬來裔學生,有鑒於此,水塘路中公現任校長劉致娟大力呼籲華裔家長積極將孩子送往該校就讀,因為水塘路中公校舍新穎、空氣清新、師資團隊強,加上小班制,老師們都把學生當寶貝,傾盡全力教導每一位學生。

學生都是寶
劉致娟表示,水塘路中公是峇哥路唯一一所華小,目前校內有13位老師,包括一位學前教育老師,一位宗教老師,其他為華裔教職員。
她說,該校學子每天下午三四時才放學回家,這是因為他們必須在學校補習,而非像市區小孩般中午放學後私自到補習中心學習。
劉校長說,2018年水塘路中公的學生人數達91人,但其中僅有9位華裔學生,佔了9.89%,其他皆為馬來裔及友族學生。

“在這裡,只有老師及華裔學生會說華語,其他種族學生雖也會說華語,但都是咬着口音不準的華語。”
有鑒於此,劉校長呼籲居住在當地附近的華裔家長將孩子送來水塘路中公,讓該校繼續教育更多華裔子弟。
根據校長了解,這裡一帶雖有華裔居民,但大部分卻送往民達華市區學校。對此,她深表遺憾及惋惜。

“水塘路中公的學生人數少,所以家長若把孩子送來就讀,老師們一定把他們當作寶貝,每位學生都不會放棄,反之盡全力教導他們。”
她說,隨着水塘路中公的新校舍竣工後,勢必為孩子們提供更好的學習環境,加上設備完善,師資團隊優秀,還有空氣清新,該校理應是一所適合小朋友完成小六生涯的理想學校。


她欣見該校學生在小六評估考試的國語科方面取得100%及格率,華裔學生的國語水平也因友族學生影響下取得提升與進步,這令人欣慰。
她也感謝校董會自創校至今,一直給予校務全力支持。而她本身也從辦學經驗中學習,希望能與團隊合力將該校辦得更好。

開設學前教育班,穩定學生來源
另一方面,晉漢連省津貼華小董聯會會長蔡文鐸去年攜同團隊到訪該校進行交流時表示,水塘路中公是一所微型華小,因此校董會決定3年前開設學前教育班,這樣一來可穩定水塘路中公的學生來源。而2018年學前教育班共有26名學生。
他說,水塘路中公全校超過九成是馬來裔學生,達63人,這顯示華小的教學理念受友族同胞的認同。

他也遺憾的表示,首相敦馬哈迪在國家成立了50多年仍強調說國內各源流學校是全民團結的障礙,迄今依然只是讓華小勉強的留在國家教育體系中,華小對國家的貢獻沒有獲得政府的認同。
“如今,董聯會56間屬下華小的友族生人數越來越多,這意味着友族家長認同華校的辦學理念。所以說,政府要推行宏願學校,那豈不是多此一舉,因為基本上鄉區華小,就是宏願學校的一個典範。”


蔡文鐸說,峇哥中公在2010年面臨關閉,導致峇哥區僅剩水塘路中公一所華小,所以希望校董會及校方堅毅發揮母語教育,讓這所華小保存下去,發揚光大。
他希望老師能給學生更大專註力,加強學生的學術成績、課外活動表現,一旦取得亮眼成就,華裔家長就會將孩子送來就讀,而水塘路中公的校園面積可容納更多學生。
他也感激殷商陳悅枝以低於建築成本的價格為水塘路中公建設新校舍,這顯示華小發展歷年來受到華社支持,這些熱愛華教人士功不可沒。
他希望新任政府提出在校建設泳池,學生改穿黑鞋,中學推行電子課本等措施時,認真考量這些措施施行的必要性。
“畢竟正當砂州還在面對水電供應匱乏情況,沒有電腦配備與師資提供下,上述措施都顯得不實際,所以希望教育部在落實各項措施時從長計議,認真思考利與弊,否則只會擴大城郊水平差異,對國家發展不利。”
他認為,新政府有必要了解草根,以更務實態度了解民情,而水塘路中公校董會要站穩立場,辦學理念實施有教無類,因材施教,讓學子享有優質教育。


水塘路中公的歷史
約在1926年,在距離雙溪布打河畔不遠處的蔡順祥店樓上。先輩們創辦了類似私塾的學堂,以教導當地的華裔子弟。
1930年,由於學生人數不斷增加,蔡順祥店樓上的空間已不敷應用,於是先輩們接受德籍天主教傳教士的建議,將學校遷至雙溪布打河的上游小溪旁的教會土地上建立了一所正式的小學。這所小學被命名產德學校。
在日本佔領本州的三年八個月期間,產德學校停辦。光復後,產德學校復辦,並易名為水塘路中華公學。
五十年代,該校接受政府津貼,成為一所津貼學校,而教會亦將3.15英畝的土地割讓給該校。五十年代中期,一座以木板為牆,混凝土為地板及灰瓦為屋頂,且擁有三間課室及一間辦公室的新校舍,在校董會及熱心人士支持下,終建立起來。
在2008年,在新校長張麗萍上任後,校董會有意願落實新校舍計劃。當時,張麗萍致函教育部及本地國州議員申請撥款,後來獲得砂人聯黨及晉漢連省華小董聯會的協助,在2012年及2013年獲得聯邦教育部撥出35萬令吉,作為建校經費。
水塘路中華公學一座兩層樓新校舍終在2015年1月進行開幕儀式.
利安建築公司董事長兼創辦人陳悅枝協助水塘路中公興建新校舍,僅收象徵性建築費,他為華教的熱心義舉獲得大力讚賞。
報導 : 楊麗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