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婆羅洲的熱帶雨林里有數萬種的植物,雖然有些看起來相似,但稍微觀察就會發現,它們擁有不同的植物部分以適應多雨潮濕的生長環境,比如葉子就是其中一種比較容易觀察的部分。自然保育家兼森林看守人彼得渥雷本如是說:“樹葉是樹木的眼睛,也是光的孩子,樹木把葉子生出來覓食,為了將一束束光線轉換成粗大有力的樹榦。同時樹葉也是樹木的肺部,上面分布着一萬個氣孔,白天吸收二氧化碳,晚上吸收氧氣。”其實,葉子的功能不只是如此,看看熱帶雨林植物的樹葉你便知道。
無論是翻開百科全書,或是上網搜索“熱帶雨林”,資料上一定會顯示“闊葉常綠樹木、滴水葉尖”。“闊葉常綠”這點容易明白,但是滴水葉尖是什麼呢?葉尖尖形葉子是熱帶雨林植物常見特徵之一,是植物對環境的特殊適應性。滴水葉尖能使葉片表面的水膜向細長的葉尖積聚,逐漸形成水珠自然滴落。奇怪,植物不是需要水份來生存嗎?為什麼要把水滴落掉呢?首先我們要分清楚,是植物需要水,並不是葉片需要水。葉片的功能不是吸收水份而是吸收陽光,製造食物。熱帶雨林的環境非常潮濕,空氣中的水氣及經常的降雨在葉片的表面結成一層水膜,水膜會反射陽光,影響葉子進行光合作用。

此外,植物葉片的重要功能之一就是蒸騰作用,樹木將根部吸收的水份和溶解在水份中的養分,經由樹榦輸送到樹頂。如果葉片上的水份過於飽和,蒸騰作用就會大大減弱,影響正常的供水工作。再者,把葉面的水排掉,使葉面很快變干,這樣葉片就可以避免被菌類、地衣、苔蘚、藻類等附着生長,促進葉片呼吸、蒸騰和進行光合作用,讓葉子的工作更加順利。
巨葉如樹
雖然熱帶雨林陽光充沛,但是能透過樹冠層,真正照射到地生層的陽光不到3%,因此,一些生長在地下層和灌木層的植物,不容易吸收到足夠陽光進行光合作用。所以有些植物長出巨大葉片,利用大面積的葉子收集更多陽光,比如芭蕉科植物、棕櫚植物、姜科植物和天南星科植物等。這些植物雖然不是喬木,卻有着幾公尺高的葉子,比如芭蕉葉能長到兩層樓高,堅硬葉柄支撐巨大葉片,讓它能夠能夠挺直。


棕櫚科植物大多也有巨大葉片,比如:砂拉越的特有物種,菱葉棕(Johannesteysmannia altifrons)和圓葉刺軸櫚(Licuala orbicularis)都是叫人咋舌的‘大物’。菱葉棕馬來語名字叫EkorBuaya,因其葉子形同鱷尾,葉子可長到3至6公尺高,3至4.5公尺寬。圓葉刺軸櫚也叫圓櫚,它掌狀葉子圓形或半圓形,摺疊甚緊,通常不分裂,整個葉面展開而面凹。它們的葉子不像芭蕉葉片那樣脆弱,葉子上折皺部分有強硬的中肋,能夠支撐大張的葉面,也便於將暴風雨利導。此外折皺也有類似‘滴水葉尖’的功能,能讓雨水順着折葉往下流,同時能增加葉子表面積增加葉子表面積的功能,讓葉子吸收更多陽光。一些棕櫚植物是很講求實際的,葉片隨着植株的長高一層層枯敗,只留着頂部的幾層來吸收陽光,長在下面的葉子吸收不到陽光,發揮不到功能,留着沒用,還不如將它們去除,讓它們變成枯葉化成養分,用途更大。
開天窗葉
生長在林下層的天南星科植物,龜背竹,它的葉子有一堆的洞洞,因為它天生具有穿孔形態。不是說葉子負責吸收陽光能量,穿孔的話豈不是會影響它的功能嗎?植物學家提出了許多理論來解釋龜背葉子穿孔的生長現象,有些人認為,這些洞洞是用來抵禦暴風的,大風來臨時,風可從葉孔穿過,以減小對葉片的損傷。也有學者認為,葉子上的孔是用來調節水熱的因子,葉孔增加了葉片的表面積,可增強水熱調節的能力。另一種可能性是,穿孔的葉子可以最大限度地增加到達植物根部的水量。

美國一名研究生繆爾認為龜背竹的葉孔是一種權衡能量有效的分配模式。他利用數學模型分析龜背竹葉子吸收從林冠層投下的光斑的能力,發現即便龜背竹葉片沒有洞洞,吸收的光能與有孔的葉子是一樣的。換言之,龜背竹在葉子生長的營養能量分配和光合作用吸收的光能上達到了平衡,進化出洞洞是最佳的能量利用模式。
缺角之葉
雖然說,有些植物的葉子天生‘有孔’會‘開天窗’,但也不是所有葉子有洞洞的葉子都是天生長成這樣。有時候,我們會在葉子上看到一些圓形的缺口,或是葉子邊緣缺了一塊,那有可能是切葉蟻的傑作哦。切葉蟻懂得如何利用葉子做成葉糊來培養它們需要的共生真菌,所以它們會將適合的葉子切割下,帶回巢‘加工’。切葉蟻利用像刀子一樣鋒利的牙齒,通過尾部的快速振動使牙齒產生電鋸般的震動,把葉子切下。

不過也並非所有葉子上的缺口都是都是切葉蟻乾的好事。有些洞洞像是用圓規度量過的,形狀和尺寸大致相同,而且非常圓,那可能是切葉蜂弄出來的。要切割葉片時,切葉蜂的身體像一隻圓規,它用後足當圓心,由身體在葉子上按圓周方向邊轉動邊畫圈,同時用兩個鋒利的大顎在葉子上切割,一片葉子就切下來了!切葉蜂切了葉子可不是為了吃,而是為了築巢。它們喜歡嫩而薄,質地較柔軟的葉片。因此從葉子的質地上,我們能推理出誰是真正的“犯人”。
葉也長毛
葉子長毛並不稀奇,生長在不同氣候地區的植物,其葉子上長出的毛具有不同的功能。在寒冷地區的植物,葉子上面長着許多毛,像是穿上了一件暖和的絨衣,這樣能保護葉子不被凍壞。生長在乾旱地區的植物,葉子上長有毛,是為了減少葉片上的水份蒸發,同時也防止昆蟲侵襲。而生活在炎熱地區的植物,不僅是葉片上會長毛,有些葉片還特別光滑,觸感如皮革,好像塗上一層蠟般。比如紅樹林植物的葉部均含有儲水組織,葉面上了一層蠟或滿布細密絨毛,葉背的氣孔則向內凹陷,以降低水分的散失。

葉會排鹽
河海交匯的河口區,土壤鹽分較高,因此生長在這裡的紅樹林植物發展出不同‘排鹽’對策,主要方式可分為‘鹽分排斥者’和‘鹽分排泄者’兩種。‘鹽分排斥者’能防止鹽分進入根部的木質部。而‘鹽分排泄者’會發展出肉質的莖和葉,裡面含有大量鹽份,但鹽份能和細胞物質結合起來,不發生危害作用,同時, 它們又具有很低的水勢,從而能夠從海水中吸取水分。海茄冬的葉片具有許多鹽腺,能不斷收集體內的鹽分,並經由鹽腺排泄出來。而五梨跤則是把鹽形成結晶,儲存於葉片細胞中,當葉子脫落時,鹽分便隨葉片排除。


報道、攝影:戴舒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