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訊視界 / 潮俗“出花園”,“我是成人了”

潮俗“出花園”,“我是成人了”

禮儀,在古代可說是無處不在,也構成了人們日常生活的準則。《禮記·冠文》云:“凡人之所以成為人者,禮儀也”。儘管我們現在生活在自由的年代,但生活仍然離不開禮儀。

在古代,成年禮本意是為了禁止與未成年的異性通婚,更重要的是成年禮標誌着人生的分水嶺。根據記載,古時的漢族男子,在15歲“束髮”“成童”,即少年成年加冠禮是在20歲。冠禮是成年禮的一種高級和代表性形式,也可以說是對成年人婚姻資格的一種道德審查,同時是跨入成年人行列的男子加冠禮儀。

此外,漢族女子的成年禮為15歲,稱之為“及笄禮”。

潮汕有句俗語:“十五成丁,十六成人”,不論男或女,到了虛歲15歲這一年,孩子的父母和外公外婆就要籌辦孩子“出花園”儀式,以示告別童年、長大成人。這也是潮汕地區一種特有的成人禮俗。

祭拜公婆神祈求平安

何謂“出花園”?這是父母為了求得子女平安,而把孩子託付給花公花母保護,故又稱孩子為“花仔”或“花女”。潮汕民間認為,公婆神是兒童的保護神,因此在每年農曆七月初七日,即公婆神生日時,凡家中有15歲以下的小孩的人家都要在家裡祭拜公婆神(潮陽稱床腳婆,揭陽稱公婆母)。

潮汕民間認為,公婆神是兒童的保護神。

潮汕地區一般認為公婆神是唐朝汾陽郡主郭子儀夫婦,且潮汕有些鄉村還在鄉中一些神廟裡附設公婆神神壇,供鄉人長年奉祀。這種公婆壇,或稱花公、花媽隨處可見,都塑有偶像,還配一副專用對聯,即“公公十分公道,婆婆一片心”。

有些家庭,除了每年七月初七祭拜公婆神外,也會在元宵節和和除夕節再次祭拜,以表示自年初至歲暮都對公婆神的敬重與虔誠。另外,若家中的孩子患有麻疹或天花等病,也要祭拜公婆神,祈求保佑平安。

出花園小孩所穿的紅木屐是潮汕人日常的一種便屐。

“出花園”對於年屆15歲的男女青年來說,是他們人生的一個重要里程碑。這一天,他們將最後一次拜別從出生至滿月起一直保佑他們健康成長的“婆母”。倘若這孩子是家中老么,那從這一天開始,這個家庭就不再供奉“婆母”的香爐了。

從此,孩子跳出了花園牆,告別了花香鳥語、天真爛漫、無憂無慮而又懵懂無知的童年,標誌着他或她,進入了成年,真正踏上了人生之路。

出花園是表示孩子已成人

其實,潮俗為孩子祀公婆及舉行“出花園”儀式有着雙層意思。在醫學貧困的年代,神明成了父母心靈上的寄託,也因此,祀拜公婆是為子女平安成長的感恩,而出花園則是孩子已經成人的一種表示。

“出花園”一般落於每年的農曆三月、五月及七月,以舊曆七月初七(乞巧節)為多,以及七月十五(中元節)或另擇日期為孩子舉辦,如生日及元宵節。

其中,乞巧節寓意在於“巧”字,即指父母指望兒女長大後,能出類拔萃,聰穎靈巧,成為棟樑之材。

在儀式開始前,父母親會把孩子的生辰八字寫在紅紙上,並求神問卜,以選定一個與孩子的生辰八字沒有衝撞的日子作為出花園的日子。

“出花園”傳統儀式

到了“出花園”那天,孩子會用鮮花沐浴,以用花香清除孩子氣後,換上外公婆新縫製的新衣,這除了是暗示孩子們自身已長大外,也意味着與過去徹底的告別。

接着,孩子們穿上外公婆贈送的紅木屐,並躲在房子里,不能踏出家門。

在此之前,父母親會預先準備好的豬內臟,包括豬腸、肝、肚、腎及心,各取一些煮成豬內臟湯,加些糖後,讓孩子吃下。

喝此湯代表着“換腸換肚”,即要拋棄不成熟和骯髒的東西,增添新的知識,以成人的姿態出現;同時,寄意祈望小孩長大成人後有“肚內”,即知書識禮、明白事理、懂得忠孝節義及待人有度及成熟。

由於豬腸、肚、肝、腎及心,都是從豬腹里取出的,故潮汕俗稱“腹內”衍生俗語為“肚內”。

與此同時,將三牲,即豬肉、魚,及雞鴨、果品合湊成四件、八件或十二件,陳置在筊竻(膠掠)上;其中男孩供的三鳥是一隻公雞,象徵朝氣蓬勃,女孩供的是一隻母雞,象徵將來能生兒育女。

當一切準備就緒後,就會請出公婆神的神爐,並由父母指點參與出花園的孩子跪拜。

民都魯潮州公會副主席甲必丹沈茂美向參與出花園儀式者講解儀式背後的意義。

隨着時代的變遷,人們的思想轉變,出花園的儀式逐漸淡化並趨向簡單化,儘管如此,其背後的含義卻是不變的。
以傳承傳統文化為重的潮州公會每一年都會舉辦“集體出花園”,讓孩子們參與出花園儀式,體驗傳統文化的美麗一面,並通過詳細解說,了解其隱含的深意。

現今出花園儀式

現今的出花園儀式,分別是穿睡衣(還是小孩子)、花水沐浴或洗臉(除掉孩子氣)、換新裝和穿紅色木屐(成人的姿態,平步青雲)、喝腹內湯(換副好心腸)、祭祀公婆母(以成人的姿態拜別公婆母的庇佑)、向父母敬茶(感謝父母),及吃“花園桌”咬雞頭(獨佔鰲頭)。

參與者穿着睡衣,以花水洗臉,洗去身上的孩子氣。

一般上,“花園桌”的吉利之食是多樣化,均以寓意吉祥有好兆頭的菜為主,如吃豬肝或甜豆乾,因“干”與官諧音,意謂長大會做官;吃豬腸或腹內湯,意指換好心腸;咬雞頭則意指出人頭地,獨佔鰲頭;吃烏魚,意指出類拔萃,而烏魚的肚裡有一顆如珠子的東西,是其他魚類所沒有的,因而像征着烏魚肚子有術,吃了便有心術,意謂能夠躋身於成年社會的多種“競爭”,並見稜見角地特別出眾。

換上新裝和穿紅木屐的參與者們以成人的姿態出現人前。

其它食物也包括代表長壽永久的韭菜;吃了厚合,出花園後處處“6合”;代表算計,善理財的青蒜(與“算”諧音);終身勤奮的芹(與“勤”諧音)菜;意指閤家幸福、萬事如意的湯圓,須吃上兩顆,意味好事成雙。

參與者吃上寓意吉祥的腹內湯,湯圓及豆腐乾。
祭拜公婆母。
向父母親敬茶,感謝父母這些年來的養育之恩。

不但如此,花園桌的座位也是有講究的。在這一天,孩子們會坐在首席,即坐“大位”用餐,象徵著孩子已成為家中的棟樑。

同時,將雞頭朝着這名孩子擺放,其他人不能動,須由出花園者自食,其意思是長大後能出人頭地,興旺發達。

咬雞頭,將來獨佔鰲頭!

一年裡孩子母親不能參與紅白事

值得留意的是,家有出花園者,在這一年裡,孩子與母親不能參與任何紅白事,同時不可遊山玩水和掃墓,以避免帶來不好的運氣,且做任何事情都要講究。由於出花園是孩子最快樂的一天,所以大人不可以打罵孩子。
此外,在這一天里,孩子只能端坐屋內,不能外出玩耍,以守靜避邪,不過當一天結束後,孩子便成為大人,自然而然就該走出一直由大人呵護有加、溫馨和美的“花園”,到外面充滿荊棘和險情的“大人世界”去闖蕩一番了。

吃公雞頭習俗典故

很多人對於穿紅皮屐和吃公雞頭的習俗都深表興趣,這習俗來源自明嘉靖年間潮州狀元林大欽。林大欽少時讀書,因買不起紅鞋,便穿紅皮屐。

一天,他放學回家,見有老者抱着一隻公雞蹲在地上,旁邊還有一對紅聯紙,其中一張沒有字,一張寫着:“雄雞頭上髻”,並要求路過者應對,對得上者即可獲得這隻公雞,相反,對不上者僅賠他一頁對聯紙。

林大欽站了一陣,對曰:“牝羊頷下須”,令老者大悅,將公雞送給他。

回到家裡後,林大欽的父親將公雞宰了,並燙熟後,把雞頭砍下,獎勵林大欽,以示獨佔鰲頭之意。後來,林大欽果然高中狀元,名揚天下。

自此,潮人以為這是個好兆頭,便在孩子入學時,買雙紅皮屐,給他抱只大公雞,而孩子出花園時,就給吃雞頭,希望狀元及第,此習俗一直沿用至廢除科考。

時過境遷,穿紅色木屐和咬雞頭成為潮州民俗“出花園”的重要儀式,就是深受林大欽的影響。

撰寫:鄭菱金

Check Also

我們與循環經濟的距離(一):循環經濟行不行?

今天, 當我們在這個地球上呼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