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直以來,很少人會提起武吉瑪邦(Bukit Mabong)這地名,除了在砂拉越州選舉期間。
相信對於加帛省以外的人,很少人知道武吉瑪邦這個地方,更沒有人可以想象當地的地理環境如何,只能透過字面上敘述,輕描淡寫。
本報記者受砂拉越旅遊局邀請參加“砂拉越產品體驗(Sarawak Product Experience)武吉瑪邦之旅”,深入其境探索並感受砂拉越拉讓江上游的生態之旅。

武吉瑪邦意為象山
武吉瑪邦名副其實就是一座山的名稱“瑪邦(Mabong)”,伊班語的意思就是“大象”。武吉瑪邦就是“象山”。開車進入武吉瑪邦平原,在吉勞長屋可以看到一頭蹲下的大象。
從地圖上觀察,武吉瑪邦位於峇貢水壩南面的一道天然屏障,整座山呈三角形。
一行人共乘四輪驅動車,從詩巫市區驅車到加帛161公里,午餐後一行人直奔武吉瑪邦,路程還有135公里,午後4時抵達雙溪杜諾河畔的吉勞長屋;四驅車隊友選擇在長屋旁的河畔露營。
當地居民下午時分獲得砂旅遊局屬下“旅遊責任(Tourism Responsible)”工作委員,出席一項在當地資訊通信中心舉行的講座,負責的官員告訴村民地方旅遊開拓的潛能和村民必備的條件與應負的責任。

盛傳山裡巨蟒惡鬥
當局遵循及符合聯合國所推行的可持續發展目標的17個單元,通過教育工作,提升地方人文、環境保護、降低污染、提高地方人民經濟、社區發展等目標。

此次行程的主要目標是前往距離吉勞長屋40分鐘車程的班祖格朗甘瀑布(Pancho Gelanggang),一行人第二天早餐後,從長屋出發,抵達徒步起點後,全程沿着雜草叢生的木山路,徒步4.2公里抵達瀑布底部。


“班祖”伊班話是指瀑布,“格朗甘”是指“水槽”,顧名思義,班祖格朗甘瀑布與大部分瀑布不同,因為瀑布的水沿着山壁流下,形成一條400公尺長的峭壁流水,遠處望去只見峭壁掛上一條垂直的水線。
班祖格朗甘瀑布位於武吉格朗甘,相傳當地山裡曾發生巨蟒搏鬥,摔落山谷斃命,為了避免被巨蟒蛇骨刺傷雙腳,後人傳出到該處瀑布山林走動時,雙腳必須穿上鞋子。
四周陰暗 深不見底
傳瀑布水潭埋寶藏
吉勞長屋屋長吉勞烏伽(72歲)表示,其父親早在1972年,從巴類河上游雙溪馬里諾地區帶領一批人翻山越嶺來尋找土地進行種植稻米,最終來到武吉瑪邦山腳的雙溪杜諾河畔落腳。

他說,當時其父親與當地其他四座長屋的居民搬遷到雙溪杜諾河畔現址至今,除了吉勞長屋,另外四座長屋分別為瑟瑪長屋、詹丹長屋、達尼長屋和阿甘長屋。
他表示,很欣慰看到砂拉越旅遊局通過舉辦“砂拉越產品體驗(Sarawak Product Experience)武吉瑪邦之旅”,提供旅遊業者及各界人士深一層對武吉瑪邦的生態旅遊、人文的理解。



開拓旅業刺激經濟
“當地除了農業發展,地方發展委員會也把開拓旅遊景區當作未來發展方向,吸引外地和外國遊客到訪當地旅遊,刺激地方經濟發展。”
“目前武吉瑪邦地區首要旅遊景點是班祖格朗甘瀑布和位於武吉瑪邦吉勞長屋後側的瑪邦瀑布(Mabong),從長屋出發越過叢林,沿着石縫間備好的繩索而上,只需2小時便可以抵達瑪邦瀑布的上方。”
吉勞表示,當地居民相信,位於瑪邦瀑布上方一處水潭,四周陰暗,深不見底,傳言該處曾是古人隱藏寶藏之處;且當地居民曾發現水潭旁石灘留下大鯰魚的頭骨,令人感覺該處生人勿近。
吉勞對武吉瑪邦的旅遊發展充滿希望,已計劃在當地國小旁的武吉德光開闢步道,在山頂建設瞭望台,眺望武吉瑪邦山腳的平原景觀。

河畔處處是鵝卵石
流經武吉瑪邦廣闊平原的雙溪杜諾河,河畔兩側大樹成蔭,河水清澈冰涼,河畔處處都是鵝卵石,這裡是露營的好地方。
遠離都市生活的塵囂,和緊張的生活步伐,夜裡沒有光害的天空,繁星深鎖的的夜空,潺潺的山河流水,深入其境才能感同身受,然而此意境非筆墨可形容。
武吉瑪邦於2015年11月3日,由已故首長丹斯里阿迪南主持升格儀式,成為加帛省新縣區,另外3個縣為布拉甲縣、桑縣和加帛縣。
當地擁有廣闊的平原,且至少20萬公頃的土地適合進行農業發展,
其中,武吉瑪邦得天獨厚的地理環境,翠綠的生態環境,具有發展成生態旅遊區的潛能。
砂拉越政府在此之前曾計劃在當地開發稻米種植,並打造成砂拉越境內其中一個“穀倉”;當地曾計劃闢建一座小型機場,提供內陸航班及農產品運輸的便利。

報道:羅君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