炒飯,顆粒分明的滿足 (上)

我愛吃炒飯,飢餓時面對一碗盛得滿滿的炒飯,聞著火、油和食材在溫度變化後共同散發出的香氣,總迫不及待地將飯送進口中好填飽肚子。

走進陌生的中式餐館時,我常會點一盤炒飯,用它一探廚人的手藝,這一來是因為我總認為炒飯是中式美食的基本,飯要能和我心意,菜才會合我口味,所以試吃就先試炒飯。

二來是認為,越稀鬆平常的事越難做,炒飯要做得好並不容易。三來是認為,連炒飯都認真做好的廚人,廚品應該不差。

台灣飲食文學作家焦桐在《論炒飯》中曾寫到:“許多食物之所以美味,端賴食材的鮮度,所謂九分材料一分功夫;炒飯則相當程度得靠技術。炒飯易作難工,一個廚師的手段如何,視其炒飯便能分曉。

那麼怎麼樣的炒飯才好吃呢?他認為首先飯要先煮得好。

我們常用隔夜飯來做炒飯,並非完全是為解決剩飯,而是因為米飯放入冰箱冷藏,飯粒水氣再蒸發,使飯粒更乾燥、結實,溫度差所催化的彈牙口感,蓋寒冷的飯粒邂逅極熱的鍋,會產生雀躍的激情,一粒粒在鍋裡跳著舞,使炒的過程即充滿視覺美感。

預先將所有食材切得如米粒般大小,此處刀工講究的是秩序,食材須切割得整齊畫一,這不僅影響觀瞻,更要緊的是令其受熱程度相同,口感和諧。

這叫我想起小時候每天早上幫手準備食材,好讓母親炒煮後父親拿到工地去賣。

母親總囑咐飯煮熟了,先以飯杓輕輕翻拌,使米飯散發多餘的蒸氣,然後再把其他材料切丁。

如果米飯翻得不夠鬆散,還是材料切得大小不一,就會惹來一頓罵。雖然只是售價一塊錢的炒飯,也要做得夠好工友才願意買。

炒飯因配料之異而變化無窮,各國各地各籍貫種族的人都有各自的食譜和用料,隨便寫個列單就有數十樣。以下十樣炒飯是我個人喜愛的那幾味,也許其中也有你喜歡的。

揚州炒飯的由來眾說紛紜,至今未有定論,一般分成兩派:揚州式、廣州式。

揚州式以“命名如此”作為依據,但認為“廣州式”為道地、源起的說法較盛。

若不是起源自揚州,怎會名揚州,但叉燒是廣東菜呀。

搞不清楚誰是祖宗我也不在意,重要的是對我而言,揚州炒飯是多種炒飯之中我喜愛的其中一種。

揚州炒飯主要食材有白飯、雞蛋、叉燒丁、蝦仁、蔬菜(通常用生菜絲、青豆、玉米粒等)、蔥花。

在形態上揚州炒飯米飯顆粒分明、晶瑩透亮。

色澤上有紅綠黃白橙,明快、和諧;口感上鹹鮮、軟硬適度,香、潤、爽口;氣味上具有炒飯特有的香味,每次一聞到心裡就想:炒飯還是要吃揚州炒飯最正。

蒜蓉炒飯

蒜蓉炒飯是日式居酒屋常有的飯食,日本人下班後一般不會直接回家,而是先到居酒屋享受一段歡樂時間,吃點燒烤餐點,喝杯啤酒,若真要吃得更飽一些,就會加點一個炒飯,比如三文魚炒飯、鰻魚炒飯等,而蒜蓉炒飯是最受歡迎的選擇。

日式蒜蓉炒飯材料十分簡單,就是珍珠米、雞蛋、蒜蓉,樣子看起來樸實,味道也很樸實,乾淨不複雜。

特點是顆粒米飯含有一股淡苦幽香,那是用鐵板炒出來的味道,那味道只有日式鐵板才能做到。

报道/攝影:戴舒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