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的心念如何影响孩子一生

育儿路,是为人父母的一次修行。

你知道父母不经意对孩子说过的一句话有多大的影响吗?最关键的是孩子会不经意地,不自觉地把错误信念刻在自己的心中,认为“爸妈不爱我”、“爸爸不喜欢我”、“爸妈觉得我烦”、“爸妈因为我吵架”、“如果不是我,爸妈就不会分开了”等等,这些信念让他们面对了无尽的痛苦和挫折。

育伯乐讲堂管莉莎老师早前邀请来自台湾著名心理学家陈嘉堡老师线上直播分享一场公益讲座《父母的心念如何影响孩子的一生》,并以老师多年引导实例来让大家有更好的理解。如果我们能够明白其中的前因后果,我们将为孩子打开美好的明天。

量子转念创始

也是量子转念创始人的陈嘉堡老师解释,转念引导,它不是一般的转念,而是透过个人的潜意识,追踪到他过去生命轨迹里理解错乱的价值观,由这个价值观方面去着手,这样才能帮助他真正的转念。

在讲座开始前,陈老师提到有些人在生活上遇到挫折难题时会问如何释放内心压力,或许你听过很多种方法,但是为什么这些方法你也可能去试了,但内心压力却还在?

陈老师说,不要忘记一个基本原则,所有的压力来自想法,想法代表什么?就是对一件事的看法,看法就代表一个逻辑的观点,就是如何看待事情的主张,主张的建立来自于过往经验,若不去改善经验就无法改变主张和想法,所以很多人说我要转念,却从不改变经验,不去接受一个新的观点。

你知道父母不经意对孩子说过的一句话,会对孩子产生多大的影响吗?

“量子转念就是类似这样的概念,我们透过对知识以及一对一潜意识的引导,深入到你的潜意识里找出过去你曾经建立起的,让你会产生困惑、困扰以及你生命很多不顺遂的这些观念跟价值观到底来自你过去的哪一个时间点,透过引导的方式跟你的觉察,然后改变这样的核心信念跟逻辑观,所以这样才能够彻底改变你的念头,这就是量子转念课程最主要的目标和目的。”

原生家庭影响

对于《父母的心念如何影响孩子的一生》,大家对原生家庭的情况有所了解吗?有些人目前婚姻状况不美满,不论是自己或另一半的性格不好,这是否与自己的原生家庭息息相关呢?

从研究心理及潜意识个案中发现,孩子的情绪和反应,跟两个时期有很大关系,一个是在妈妈肚子里时,另一个是已经出生,在生长环境里耳濡目染形成的。

孩子会不自觉把错误信念记在心里,认为被大人纠正或处罚是不被珍爱了,也因此让他们感重挫。

有想过吗?无论各种动作、观点和情绪反应,它们是如何在我们内心建立起来?一定是在生活当中慢慢堆叠起来,所以事情的观点和情绪是和原生家庭有关,这些东西可能会成为他人生的一个标准,并以此和周遭的人相处。

“每个个体都会有这种发展过程,那我们在社会上接触不同个体的人,他也有他的家庭,也有一个发展的历史和过程,想想看他们的观点会完全一致吗?他们的生活遭遇和所学到的标准会一样吗?肯定不一样,所以当这两者遇在了一起,在相处过程里一定会遇到很多冲突、摩擦和矛盾。”

孩子的镜子

若没有从根源里开始思考和重视,你说光要改变人际关系或家庭关系,它是有一定难度的。常常很多家长会透露,“我都不懂我的孩子这种性格和这种状况到底是谁生的?”我也常回应他们,“当然是你生的啊,不然是抱错或捡回来的吗?”将以上的逻辑套用,从小在父母身上学会这个逻辑,那长大后在生活上会用这种逻辑回馈给父母,以此基础出发,当父母看不惯孩子的行为,是否等同看不惯自己呢?

当父母看不惯孩子的行为时,不要忘记,孩子的个性很多部分都是父母给的,或培养他成长的环境里给的。

“不要忘记,这个孩子很多的部分、他的判断、他的观点和情绪反应,都是父母给的,或者培养他成长的环境里给的。”

他说,父母不能说,这不是我给孩子的,我都在工作,但你让别人去照顾孩子或带领他成长,某个观点上是你同意的,所以当他以这种反应模式回馈你,那作为父母的就要坦然接受这个事实,不能把责任推得一干二净,反之要好好反思这个部分。

“当然,我这么说并非要修理家长或把父母痛骂一顿,而是把这样的因果关系分析出来。若我们知道更好的解决方式,有更宽阔的认识,你的情绪可能就不会那么强烈,觉得这个孩子怎么一天到晚和你产生矛盾,或许你会多一点同理心或包容,然后用不同观点找出真正解决的方式,而非打骂、处罚、修理的方式。”

零到六岁有记忆

根据现代多项儿科和妇科研究显示,零到六岁这个阶段的孩子是有记忆的,但是否烙印在心或印象深刻,胥视孩子当时所遭遇的事情。

若为人父母能明白一个观点或行为的前因后果,我们将为孩子打开美好的明天。

他分享案例。一位女性总发现自己在工作团队里或生活上有孤单感,若面对能力或力量比她强的人就会觉得自己孤单无助,所以常在生活上面对情绪困扰,且不断循环着。

经过潜意识引导,后来发现她在1岁时因父亲造成其络膊受伤,随后是父母因她受伤而引发争执的画面,造就她在往后凡碰到困难时求助无门就会觉得自己孤单无助。

坏脾气不是天生的

有句俗话是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很多人认为我们的性格是天生的,改变不了,所以会对缺点或情绪的反应束手无策。

“其实脾气和所有反应模式是可以改变的,想象人为何会生气和发怒,其实是透过情绪的表达来让对方不要再靠近,从而保护自己,这是生物的反应,那我们要反思从小到大的过程里,是否有被灌输一些偏差的认知,认为可能我们不够好,或是被威胁,所以要靠发怒来保护自己。

当我们有更宽阔的认识,就会对孩子多一点同理心,了解打骂、处罚并非唯一的解决方式。

陈老师分享个案,一个在经济条件优渥家庭里长大的孩子,长大要继承家族事业的,从小和家里长辈的相处倍感压力,除了心跳加速,做事常半途而废,家人也因此担心他这个模样如何继承事业。

原来在他小学三年级,妈妈对他管教很严,写字不端正就会用橡皮擦擦掉,让他重写,所以他常觉得自己的功课永远做不完。过程里也觉得难过,为何妈妈如此严格对待,只要他犯错就得接受惩罚,日积月累下形成压力,也造成他有某一种观点,就是做错事的人要受罚,所以在长大过程中,当他的学习状态不理想,他就害怕被指责,造成他不敢发挥自己,担心出错,遭受指责,这种恶性循环,造成内心阴影存在。

用愤怒保护自己

也许你现在的有些脾气源自于小时候与父母相处时候的创伤,而这些创伤指向了一个目标,就是“你不够好!”所以你常会担心自己不够好而产生情绪上的愤怒来保护自己。

当你的内心处在一个安全环境里,你还需要用愤怒的方式来保护自己吗?

静下心来问问自己,最近一次发脾气是为了什么事?扪心自问真的是那件事你看不过去吗?还是那件事让你担心有什么危险或将面对不好的对待,你才会不自觉用愤怒来保护自己,看起来好像是对方做错,你想惩罚或修理他,但事实上真的是这样吗?

当把这些关键原因、线索串联起来,你发现这些认知是源自你当时所遭遇的对待,然后你会发现那只是妈妈一厢情愿的想法,并不代表你这个个体真的这么糟糕。

在这情况下,那是否就可改变本身对自己的评价,然后意识到自己是安全的?内心处在一个安全的环境当中,那你还需要用愤怒方式来保护自己吗?此后,你的行为和情绪会因此而改变了……

杨丽华/报导
图片/取自网络

Check Also

踏上特殊教育之路:

成立特殊儿童班12年 西连中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