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知道父母不經意對孩子說過的一句話有多大的影響嗎?最關鍵的是孩子會不經意地,不自覺地把錯誤信念刻在自己的心中,認為“爸媽不愛我”、“爸爸不喜歡我”、“爸媽覺得我煩”、“爸媽因為我吵架”、“如果不是我,爸媽就不會分開了”等等,這些信念讓他們面對了無盡的痛苦和挫折。
育伯樂講堂管莉莎老師早前邀請來自台灣著名心理學家陳嘉堡老師線上直播分享一場公益講座《父母的心念如何影響孩子的一生》,並以老師多年引導實例來讓大家有更好的理解。如果我們能夠明白其中的前因後果,我們將為孩子打開美好的明天。

量子轉念創始
也是量子轉念創始人的陳嘉堡老師解釋,轉念引導,它不是一般的轉念,而是透過個人的潛意識,追蹤到他過去生命軌跡里理解錯亂的價值觀,由這個價值觀方面去着手,這樣才能幫助他真正的轉念。
在講座開始前,陳老師提到有些人在生活上遇到挫折難題時會問如何釋放內心壓力,或許你聽過很多種方法,但是為什麼這些方法你也可能去試了,但內心壓力卻還在?
陳老師說,不要忘記一個基本原則,所有的壓力來自想法,想法代表什麼?就是對一件事的看法,看法就代表一個邏輯的觀點,就是如何看待事情的主張,主張的建立來自於過往經驗,若不去改善經驗就無法改變主張和想法,所以很多人說我要轉念,卻從不改變經驗,不去接受一個新的觀點。

“量子轉念就是類似這樣的概念,我們透過對知識以及一對一潛意識的引導,深入到你的潛意識裡找出過去你曾經建立起的,讓你會產生困惑、困擾以及你生命很多不順遂的這些觀念跟價值觀到底來自你過去的哪一個時間點,透過引導的方式跟你的覺察,然後改變這樣的核心信念跟邏輯觀,所以這樣才能夠徹底改變你的念頭,這就是量子轉念課程最主要的目標和目的。”
原生家庭影響
對於《父母的心念如何影響孩子的一生》,大家對原生家庭的情況有所了解嗎?有些人目前婚姻狀況不美滿,不論是自己或另一半的性格不好,這是否與自己的原生家庭息息相關呢?
從研究心理及潛意識個案中發現,孩子的情緒和反應,跟兩個時期有很大關係,一個是在媽媽肚子里時,另一個是已經出生,在生長環境里耳濡目染形成的。

有想過嗎?無論各種動作、觀點和情緒反應,它們是如何在我們內心建立起來?一定是在生活當中慢慢堆疊起來,所以事情的觀點和情緒是和原生家庭有關,這些東西可能會成為他人生的一個標準,並以此和周遭的人相處。
“每個個體都會有這種發展過程,那我們在社會上接觸不同個體的人,他也有他的家庭,也有一個發展的歷史和過程,想想看他們的觀點會完全一致嗎?他們的生活遭遇和所學到的標準會一樣嗎?肯定不一樣,所以當這兩者遇在了一起,在相處過程里一定會遇到很多衝突、摩擦和矛盾。”
孩子的鏡子
若沒有從根源里開始思考和重視,你說光要改變人際關係或家庭關係,它是有一定難度的。常常很多家長會透露,“我都不懂我的孩子這種性格和這種狀況到底是誰生的?”我也常回應他們,“當然是你生的啊,不然是抱錯或撿回來的嗎?”將以上的邏輯套用,從小在父母身上學會這個邏輯,那長大後在生活上會用這種邏輯回饋給父母,以此基礎出發,當父母看不慣孩子的行為,是否等同看不慣自己呢?

“不要忘記,這個孩子很多的部分、他的判斷、他的觀點和情緒反應,都是父母給的,或者培養他成長的環境里給的。”
他說,父母不能說,這不是我給孩子的,我都在工作,但你讓別人去照顧孩子或帶領他成長,某個觀點上是你同意的,所以當他以這種反應模式回饋你,那作為父母的就要坦然接受這個事實,不能把責任推得一乾二淨,反之要好好反思這個部分。
“當然,我這麼說並非要修理家長或把父母痛罵一頓,而是把這樣的因果關係分析出來。若我們知道更好的解決方式,有更寬闊的認識,你的情緒可能就不會那麼強烈,覺得這個孩子怎麼一天到晚和你產生矛盾,或許你會多一點同理心或包容,然後用不同觀點找出真正解決的方式,而非打罵、處罰、修理的方式。”
零到六歲有記憶
根據現代多項兒科和婦科研究顯示,零到六歲這個階段的孩子是有記憶的,但是否烙印在心或印象深刻,胥視孩子當時所遭遇的事情。

他分享案例。一位女性總發現自己在工作團隊里或生活上有孤單感,若面對能力或力量比她強的人就會覺得自己孤單無助,所以常在生活上面對情緒困擾,且不斷循環着。
經過潛意識引導,後來發現她在1歲時因父親造成其絡膊受傷,隨後是父母因她受傷而引發爭執的畫面,造就她在往後凡碰到困難時求助無門就會覺得自己孤單無助。
壞脾氣不是天生的
有句俗話是江山易改,本性難移,很多人認為我們的性格是天生的,改變不了,所以會對缺點或情緒的反應束手無策。
“其實脾氣和所有反應模式是可以改變的,想象人為何會生氣和發怒,其實是透過情緒的表達來讓對方不要再靠近,從而保護自己,這是生物的反應,那我們要反思從小到大的過程里,是否有被灌輸一些偏差的認知,認為可能我們不夠好,或是被威脅,所以要靠發怒來保護自己。

陳老師分享個案,一個在經濟條件優渥家庭里長大的孩子,長大要繼承家族事業的,從小和家裡長輩的相處倍感壓力,除了心跳加速,做事常半途而廢,家人也因此擔心他這個模樣如何繼承事業。
原來在他小學三年級,媽媽對他管教很嚴,寫字不端正就會用橡皮擦擦掉,讓他重寫,所以他常覺得自己的功課永遠做不完。過程里也覺得難過,為何媽媽如此嚴格對待,只要他犯錯就得接受懲罰,日積月累下形成壓力,也造成他有某一種觀點,就是做錯事的人要受罰,所以在長大過程中,當他的學習狀態不理想,他就害怕被指責,造成他不敢發揮自己,擔心出錯,遭受指責,這種惡性循環,造成內心陰影存在。
用憤怒保護自己
也許你現在的有些脾氣源自於小時候與父母相處時候的創傷,而這些創傷指向了一個目標,就是“你不夠好!”所以你常會擔心自己不夠好而產生情緒上的憤怒來保護自己。

靜下心來問問自己,最近一次發脾氣是為了什麼事?捫心自問真的是那件事你看不過去嗎?還是那件事讓你擔心有什麼危險或將面對不好的對待,你才會不自覺用憤怒來保護自己,看起來好像是對方做錯,你想懲罰或修理他,但事實上真的是這樣嗎?
當把這些關鍵原因、線索串聯起來,你發現這些認知是源自你當時所遭遇的對待,然後你會發現那只是媽媽一廂情願的想法,並不代表你這個個體真的這麼糟糕。
在這情況下,那是否就可改變本身對自己的評價,然後意識到自己是安全的?內心處在一個安全的環境當中,那你還需要用憤怒方式來保護自己嗎?此後,你的行為和情緒會因此而改變了……
楊麗華/報導
圖片/取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