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訊視界 / 爸媽請聽我說(下)陪孩子在情緒風暴中成長

爸媽請聽我說(下)陪孩子在情緒風暴中成長

《野獸國》兒童畫展叫許多大人對兒童的情緒感到意外,童年不是人生中最不知愁的時光嗎?孩子哪來的情緒?回想自己年少歲月和童年,真那麼無憂無慮嗎?以前當真沒有因為課業、同學、家人、師長而曾經感覺壓力嗎?還是,過去父母忽略我們的情緒,如今我們也一樣做法,忽略孩子的情緒?

●情緒是什麼?
提及情緒,很多人會説出“喜、怒、哀、樂”四個字,然而,情緒並不只是臉上表情,心情好不好那麼簡單。情緒是我們受到某種外在剌激所產生的身心狀態,它包含複雜的情感性反應與生理的變化。情緒是我們以生俱來的一種自我防禦機制,這和手碰到很燙的東西時會自動縮回的行為一樣,是種自動產生的本能反應,我們沒有辦法阻止不讓情緒發生。

一般人通常都能接受正面情緒,而比較不接受,甚至排斥負面情緒,比如當孩子傷心難過時,父母會叫他們不要哭,而當孩子高興笑起來時,父母並不會阻止。這是因為人們對情緒有誤解,將情緒以好壞來區分。其實情緒並沒有好壞,每種情緒的產生都有它目的與功能,還有背後的需要,比如:恐懼讓我們察覺危險,需要逃離現場;生氣是因為我們的底線受侵犯,我們要保護自己的權益;高興是表示內在需要被滿足;哀傷讓我們明白失去。情緒它就是內在對主人的說話,它是情報員,提醒主人對環境作出應變。

在我們的社會中,我們常看見每當孩子出現情緒,比如生氣、傷心、害怕時,父母的回應方式就是阻止孩子,說“不要哭”、“不可以生氣“、“要勇敢”、“要堅強”等。孩子的情緒沒有因此獲得同理和適當的調節,背後的需要沒有被聽見,被滿足。這種教養方式,讓大腦還在發育,心智在發展中的孩子,所學到的就是壓抑或抗拒情緒,他們不曉得如何以比較健康的方式來調節自己的情緒,不知道要從情緒中覺察自己內在的需要,他們會和照顧者一樣忽視情緒所提供的訊息,而這樣的情緒壓抑會產生深遠的影響。

●童年成長經驗影響深遠
本地心理咨商師林律嘉表示,逃避情緒、壓抑情緒會對身心健康帶來不良影響,將情緒內化會傷害自己,外化則傷害別人。她提起著名的童年負面經驗研究(Adverse Childhood Experience Study,ACE),這項研究揭開了童年經驗和成年時期與身心健康的關聯性。1998年美國Felitti醫師對一萬七千多位受試者的童年經驗,與他們成年後的身心健康狀態進行研究,他在問卷中列出十種童年逆境,包括:照顧者的羞辱咒罵、照顧者暴力對待、照顧者性騷擾/性侵害、情緒疏忽、生理上疏忽照顧、父母離異或遭棄養、母親遭受他人暴力對待、照顧者藥酒癮、照顧者有嚴重心理/精神疾患或曾試圖自殺、家人曾入獄。

研究結果發現,童年時期經歷越多逆境的人,在成年後有越高機率得到各種身心疾病,如:心血管疾病、焦慮症、憂鬱症、自殺傾向、癌症、酒癮問題、葯癮問題、肥胖症、高血壓、性傳染病,他們有越高的機率成為家暴加害者,以及在人際關係和工作上出問題。

在十種ACEs當中,照顧者的羞辱咒罵、情緒疏忽、父母離異或遭棄養,在現代家庭中較為常見。有ACE的孩子,不一定會有心理創傷(Trauma),不過家長還是得預防。林律嘉表示,兒童對創傷常見的反應包括:睡眠障礙、發噩夢、對活動失去興趣、注意力降低、課業退步、憤怒、易怒、身體不適等。那麼受傷的孩子可以復原嗎?答案是肯定的!但孩子不會自動痊癒,他們需要大人提供絕對的安全感和陪伴,給予他們正確的引導,良好的親子關係和人際關係、安全、穩定的環境、專業幫助、運動和音樂等都能幫助孩子復原。

心理咨商師林律嘉在講座中與觀眾分享如何調節情緒。
會造成童年創傷的經驗
童年經歷創傷的孩子長大後可能會出現的身心問題

●父母的回應方式
繪畫老師楊欣怡透過繪畫和聆聽來了解孩子們的情緒,然而,並不是所有的孩子都會輕易對人敞開內心,尤其是年紀比較大的孩子,她得用幾個星期,嘗試敲多幾次門,孩子才願意打開一點點縫隙。為什麼孩子不願意說呢?有些孩子不曉得如何說,有些孩子認為說了大人也不懂,大人根本不想聽。

負面情緒就像一顆球,孩子好不容易丟出來,但大人往往不知道如何接招,常常會以:“我很忙,沒空”、“身在福中不知福”、“跟我的壓力比起來,你這算什麼壓力”、“你不理他就好了啊”,把孩子好不容易丟出去的球,放在一旁不理或是直接扔回去,砸中孩子。幾次的經驗後,孩子就會把門關上。他們從父母對他們的回應方式里所看到的,可能是“我不重要”、“情緒不重要”,抱着這種想法長大的孩子,成年後往往自我價值感很低。

其實很多父母自己也不了解情緒,不知道如何調適情緒,自己沒有的就不能給孩子。不懂得如何調適情緒的父母,面對孩子的情緒自己也產生情緒,於是用大聲喊話、打罵、懲罰的方式來回饋孩子。情緒沒有得到緩解,反而像雪球般越滾越大。之後在某個被觸發的瞬間爆發,對關係的損傷可能難以估計。

●情緒管理包
陪伴孩子調適情緒,具體上該怎麼做?林律嘉說出幾個建議:

1)給情緒一個名字
孩子能不能表達自己是情緒管理的一大關鍵。當小孩有情緒,無法表達出來,結果就變成無理哭鬧,因為他們需要找出口。因此,當孩子有情緒時,大人不妨引導孩子準確表達自己的感受,“給每個情緒一個名字”,能幫助孩子識別和認識情緒,比如:“我很生氣,因為同學笑我笨”、“我很傷心,因為媽媽生病了”、“我很挫折,因為數學不會寫”。當我們給情緒一個名字,這也是在告訴情緒“我看到你了”,然後,我們試着了解情緒背後的需要,去看看是什麼方面的需要沒有被滿足,接着進一步找應對和調適的方法。有時,僅僅用話語表達感受,就能達到安撫情緒的效果,只要承認情緒,接受情緒的存在,心裡的難受就會結束。

2)同理和聆聽。
當情緒發生時,它需要的不是勸告、建議或解決的辦法,而是同理和聆聽。同理是穿上對方的鞋子,站在對方立場思考,並體會和理解他的情緒、想法和感受,這讓孩子感覺父母與他是同一陣線的,有了安全感他們才會願意透露更多。很多父母還沒有聽孩子說完,就回應“我以前比你更慘……”,這樣的話語會使孩子覺得他的感受和需要被否定和忽視,情緒不但沒有緩解,可能還變得更糟。進行同理時,父母可以這樣回應孩子:“我看到你很努力學習,但還是考不好,看你那麼難過媽媽想為你做點什麼,我們一起看看問題出現在哪裡,好嗎?”、“同學這麼說你,你一定很難過”等等。

當孩子稍微平靜下來後,父母可嘗試幫孩子明白情緒的由來,讓孩子知道情緒是一種訊息,不是一種指令,我們不一定要被它擺布,而是選擇健康的調節管道。就像谷歌導航一樣,它給你路線建議,而你不一定要用那條路線。

3)保持正念
情緒是因外在刺激而產生的身心反應,當情緒發生時,人常常會迅速做出一些行為上的反應,有時候反應過度就傷了彼此間的關係和和睦。如果能夠在刺激和反應之間加上一個停頓,讓情緒腦停下,理性腦開始運作,我們就能有多一點的空間來思考我們的核心價值。年幼的孩子自然不知道什麼是核心價值,父母可先教他們一些方法,當心情糟時,讓自己暫停放鬆。林律嘉推薦1比2呼吸法,即呼吸時,呼氣比吸氣時間長一倍,比如吸氣4秒呼氣8秒,吸呼間停留1至2秒,重複做幾次就能能激活副交感神經,達到放鬆的效果,減少身體的不適感。

結語:人體功能的所有面向都受到早期發展經驗的影響,人們常說,時間是最好的療傷葯,但林律嘉並不認同。創傷不會不葯而醫,不會隨時間過去而過去,它會一直存在,除非有人看見它,給予正確的引導,孩子才能走出黑洞。所以,千萬別輕視情緒對孩子的影響。

報道:戴舒婷

Check Also

我們與經濟的距離(五)老木生機延續物命

在永續建築中,木材是極受推薦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