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酸倒流如今越来越常见,其症状常伴有胃胀满、恶心想吐、反复呃气、食道灼热感、胸口刺痛感等。现代社会经常有不定时次饭,吃饭时间太快,边走边吃,无法好好坐下来吃一顿饭等。此外,现代生活素质不断提高,在多姿多彩的生活方式下,造成大众多食肥甘厚腻,也不少接触烟酒,起居不定的坏习惯等,都会影响我们胃功能,造成胃酸紊乱倒流的问题。
当胃酸逆流至我们的喉咙处,胃液的强酸会灼伤喉咙。倘若胃酸逆流发生的次数过于频繁,被灼伤的咽喉粘膜就会难以痊愈,这也导致饱受胃酸逆流之苦的患者经常面对喉咙伴有刺痛感或是吞咽问题。此外,由于胃的位置就在心的下方,因此在胃酸逆流的过程中患者可能感觉到胸口出现灼热感,这种现象也就是俗称的“火烧心”。如今,也有不少人在面对胃酸逆流之苦时选择透过中医调理并接受诊治。
胃酸倒流的原因
胃酸倒流可以分为胃酸过少和胃酸过多。
昔日,我们常认为胃酸倒流的原因就是胃酸过多,然而,今日会胃酸倒流的患者则以胃酸不足为常见,也易被误诊为胃酸过多而滥用大量抗酸药物。正常的胃酸pH值应该保留在1.5-2.5左右,胃酸有利于胃里面的主要酵素(pepsin) 能够激活消化蛋白质。胃酸不足反而会造成消化不良以及脘腹胀满,接下来气泡会随着胃酸往食道上冲,这时候食道的粘膜由于构造和胃黏膜不同而无法忍受胃酸侵蚀,从而形成胃酸倒流的一系列症状。此外,有急性螺旋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感染患者,此细菌会为了让自身更适应胃的环境成长繁殖而排出一些化学物质来压制胃酸的产生,造成胃酸 pH 下降。最后,随着年纪的上升,脏腑功能也会渐渐下降,会让胃酸排出来的量下降。
胃酸过多的原因主要是反弹的情况,造成胃酸生产过多,如长期服用抗胃酸的药物,停止使用后,反弹的机率很高,造成身体产生更多胃酸。至于慢性的螺旋杆菌感染患者,细菌会压制胃酸产生,久而久之和抗胃酸药物一样会形成反弹效应。
中医诊断(致病原因)
在治疗胃酸逆流方面,由于每个人的体质及所面对的问题有别,中医会着重在了解清楚患者所面对的症状,再根据其体质以拟定最适合的治疗方案,如此我们才能达到辨证论治及对症下药的功效。
胃酸不足在中医的角度看来就是脾胃气虚证的表现,胃酸过少则大大提高了胃酸逆流的可能性,因此我们主张找出问题的根源,这样我们在为患者制定治疗方案时也能有更清晰的方向。
许多人并不晓得压力过大其实也是胃酸逆流的原因之一,压力过大会影响迷走神经 (vagus nerve) 掌控身体里胃酸的产生。从中医的角度,当一个人长期受压,就会有肝气郁结和肝郁犯胃的趋向。在正常的情况下,肝和胃其实互相依赖着彼此,肝的疏泄功能可以促进脾胃的运化,至于胃的运化功能则可以帮助肝的疏泄。然而,在面对疾病时两者亦会相互影响,最终导致双双失衡。
避免胃酸逆流
我们平时都在强调倘若面对任何健康问题就应该积极求医,与此同时我们也不该忘了预防胜于治疗的道理,因此无论我们今天是选择使用什么方式接受治疗,在日常生活中多注重个人健康及适时调理也非常重要。
首先,胃酸逆流的问题与饮食息息相关,因此,平时除了三餐要定时外,建议在睡前的几个小时不宜过量进食,主要的原因就是要确保我们的胃能有充足的时间消化食物,也让胃部有更多时间“休息“,减少产生胃酸的一系列机制所需要”工作“的时间,因此,不建议少量多餐,肥甘厚腻或刺激性的辛辣饮食能免则免,尽可能在饮食上点到即止,切勿过量。
除了要注意饮食,我们也得关心自己的体重管理。在这里要特别提醒,我们不倡导也不鼓励使用过于极端的方式减重,瘦了下来却赔了健康一点也不值得,尤其许多极端的减肥法倡导过分节食反而容易反弹,胃酸也会过度生产导致倒流。若知道自己面对肥胖或是超重的问题,除了从饮食着手,我们也应该抽空进行适合自己的运动,让身心健康,抒解压力,反而会更利于体重管理。
此外,现代人由于生活节奏过于繁忙,造成很多人无法好好的坐下来吃一顿饭。虽然此法省时,但后果其实并不小。我们的整个消化过程中,从嘴巴的咀嚼、肠胃蠕动、胃酸产生、消化腺分泌增加等,都需要副交感神经系统的负责。所以,如果吃饭不定时不定位,会造成消化不良,提高胃酸倒流的机率。
再来,烟酒也不利于面对胃酸逆流问题的患者,两者均会导致下食管括约肌压力下降,让括约肌松弛,胃酸容易倒流。长期有胃病缠住的患者,在修复期非常建议戒酒戒烟。
注意事项
如今我们可以轻易在市面上购买到各种药物,这里也要提醒大家不要滥用胃药,在临床上我们也可以观察到有些患者的胃酸逆流与服药息息相关。在服用任何药物前,依然提醒大家先寻求专业医护人员的建议,切勿自医。此外,并不是所有的保健品都适合每个人,特别是患有胃酸逆流问题者。
有句话形容脾胃是后天之本,在日常生活中,如果知道自己属于胃肠功能不佳一族,饭后别马上躺卧或坐下,站起来走动以让胃中的食物有充足的时间消化,平时用餐不宜过饱。如果饱受胃酸逆流问题的困扰,你也可以透过中医进行调理及治疗,摆脱胃酸逆流之苦。
《医言良语》
文字:黄宇恒
分享者:林健裕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