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文化猶如春風化雨,全世界的華裔同胞處在這種濃郁的民族文化氛圍之中,潛移默化地接受其熏陶。
為了讓春節文化的精髓更好地傳承,華小都會舉辦新春團拜活動,讓各種族學子同歡共慶。石角金珠盛中華公學也趁元宵節當天舉辦新春大團拜暨學生交融計劃與國家樂齡人士計劃。
當天,學生們進行各項傳統活動,使春節活動成為生動的傳統文化體驗課和傳統文化教育的大課堂。

石角金珠盛中公校長鄭桂珠表示,這項校內活動目的在於拉近校方與學生、校董、家長與社區人士的距離,彼此不分種族與宗教共慶佳節,傳承中華文化,讓學生能融入這個大社會,和睦相處。
當然,更要學生懂得尊敬、感激樂齡人士的付出與對社會的貢獻,發揮與弘揚孝道。

敬老愛老是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春節無疑是團圓節、感恩節,是傳統文化的一個標誌性符號。春節期間,除了關愛家中長輩,春節時走親訪友,這正是關愛他人的真實流露和表達。
活動掀開序幕時,由該校六年級的女同學呈獻迎賓舞。




新春團拜活動除了歡慶佳節,也讓小學生有表現自己的平台,各班級學生分別呈獻不同餘興表演,如三年級學生表演《迎春接福》擊鼓樂,四年級學生呈獻《歡歡喜喜過新年》舞曲。來自四年級的學生劉敬毅呈獻楊琴獨奏,六年級的蔡靜瑩同學獨唱《好春天》、《南將軍令》、《馬到功成》。

石角金珠盛中公校長鄭桂珠與老師們較後分發紅包與桔子予樂齡校董與家長等,從中體現了春節崇尚禮儀的文化內涵,也讓在場學生們深受熏陶。
除了餘興節目、分發紅包與橘子予樂齡人士外,金珠盛中公的愛心家長支援組還帶領學生們製作傳統美食,包括湯圓與糍粑。
製作湯圓
圓圓的湯圓寓意團團圓圓,小朋友將那份情感放於手心上,輕輕揉捏成一粒粒小湯圓,再由愛心家長煮出一鍋甜滋滋的湯圓。趁着迎新送舊之際,大家齊齊品嘗湯圓溫馨過節。


製作糍粑
該校低年級學生在家長指導下,參與制作糍粑,其樂融融。
愛心家長準備好糯米團後,讓小朋友用手工將糯米團捏成一個個小圓球,再將小圓球蘸上花生粉,送入口中時,個個小臉蛋露出滿足笑臉。


吹梅作畫
至於高年組學生,校方安排他們參與吹梅作畫活動。吹梅是將墨汁沾一些在紙上,用嘴吹來代替畫筆作畫,一般線條都是用吸管來吹墨珠。
它不僅簡單易學,而且作畫過程也趣味盎然。一滴墨、一張紙、一口氣,吹出一幅幅枝幹挺直、梅花朵朵的畫作。
或濃或淡的墨色、或繽紛或素雅的梅花,在鋪展開的紙張上完成一場美麗的相逢。


在品味濃濃年味,享受團聚的同時,我們也要留住春節文化的根,讓春節文化的精髓永遠傳承下去。

報導 : 楊麗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