砂拉越自1947年起就擁有保護野生動物的相關法令(分別在1958年及1968年進行修正),目前砂森林機構採用1998年砂拉越野生動物保育法令,旨在保護野生動植物,確保不會絕種,那些被列入為保育類的物種不僅是稀有的野生動物,也包括了野生植物:比如:所有豬籠草。而保育類的野生動物分為兩組別,即:一級保育類或完全受保護動物與二級保育類或受保護動物組別等,例如:犀鳥被歸類為完全受保護動物,喜鵲被歸類為受保護動物。
每種生物都有其生態角色
保育野生動植物是必要的,尤其是在婆羅洲這個物種多樣性豐富、稀有物種多樣但量少的地方,每一個保育類物種的死亡,都將透過食物鏈,對它的同類和它所生存的環境造成影響,因為每一種生物都有它們所扮演的生態角色。
授粉者
人類的衣食住行、動物的生長繁衍,這一切的過程種所需要的生命能源全都源自於植物,因為植物是唯一的食物製造者,植物必須開花,結果才能繼續繁衍,人類和其他動物才能一直得到食物。而其中,植物需要一些媒介比如風、蟲、鳥、哺乳動物等來幫助植物花朵授粉,植物才能結出果實,動物和人類才能吃到美味,因此授粉者可說是人類食物的前線工作者。全球超過75%的糧食作物或多或少都需要授粉。蜜蜂、蝴蝶、鳥類、蛾、甲蟲甚至蝙蝠等授粉昆蟲幫助植物繁殖,人類和動物能享用的食物都來自授粉者的辛勤勞作。
播種者
砂拉越多種鳥類、哺乳動物和靈長目動物以植物果實為食,它們扮演着播種者的角色,藉著吞食或者以頰囊攜帶果實,過程中的取食後吐出,或是排遺,都讓種子有了更多元的去處。種子被帶離母樹有甚麼重要性呢?一、種子傳播者把種子帶離母樹一段距離,可以減少種子死亡率,因為落在母樹下的種子,常因為太密集而易受到掠食者食用、易感染寄生蟲或疾病、以及彼此競爭等因素,而有較高的死亡率;二、傳播者可以把種子帶到較適合發芽生長的環境,而讓種子有較好的存活率與萌芽率;三、種子傳播者可以把種子帶到新的、沒有競爭者的環境萌芽、發育,增加植物拓殖的範圍。靈長目、鳥類、蝙蝠、松鼠、樹鼩等都是森林裡不同植物的播種者,越大的果實,其播種者的體積就越大,而每一種動物對果實的需求和喜好都不同,因此,需要也就需要多種不同的播種者。另外,婆羅洲熱帶雨林有超過一萬五千種植物不同的植物,樹木與果實的生長在形態多樣,而樹木的高度也不同,自然需要不同的播種者來負責播種的工作。
獵捕者
獵捕者和獵物在食物鏈中形成複雜且互相影響的生物關係。貓頭鷹、蜥蜴和昆蟲是夜間行者,而老鷹、松鼠、青蛙和蝴蝶是日間行者。貓頭鷹在食物鏈中同時扮演了捕食者和獵物的角色。昆蟲會破壞植物,貓頭鷹吃昆蟲,能保護植物,蝴蝶才能採取花蜜和授粉;貓頭鷹捕食蜥蜴,間接地保護了蝴蝶,而蝴蝶是青蛙的獵物,青蛙吃了蝴蝶後又變成老鷹的食物。老鷹吃青蛙,減少了貓頭鷹的競爭對手,就有蜥蜴可吃。錯綜複雜的關係,說明了各生物間,有着一種亦敵亦友的關係,看似沒有交集,卻是息息相關。如果貓頭鷹減少,食物金字塔的下層動物,比如昆蟲和老鼠就會增加,這就會對農作物造成威脅,而食物金字塔也失衡。


砂拉越保育類野生動物概覽:
靈長目 Primates(一級保育類野生動物)
所有種類靈長目動物,都是砂拉越保育類物種,包括:人猿(Orang Utan)、長臂猿(Gibbon)、眼鏡猴(Tarsier)、葉猴(Langur)、懶猴(Slow Loris)、長鼻猴(Probocis Monkey)、獼猴(Macaque)。靈長目動物在食物鏈中是高級消費者,也是重要的播種者,由於靈長目體型比鳥類和其他哺乳動物大,所以靈長目是大型果實的主要播種者。


貓頭鷹 Owls (二級保育類野生動物)
所有種類的貓頭鷹,都是砂拉越保育物種。貓頭鷹是獵捕者,也是獵物。貓頭鷹的食物來源主要是森林裡棲息的各種蜥蜴、鼠類為主,也吃昆蟲、小鳥、蜥蜴、魚等動物。從生態的角度看,貓頭鷹位於食物鏈較高位置,在維持生態平衡方面,擔當了重要角色。

蝙蝠 Bats (二級保育類野生動物)
所有種類的蝙蝠,都是砂拉越保育類物種。蝙蝠是婆羅洲熱帶雨林很重要的授粉者、播種者,超過300種植物靠蝙蝠播種,包括:臭豆樹、尼邦樹、椰樹、林投等。而有些植物完全依賴蝙蝠來授粉。

巨松鼠 Giant Squirrel (一級保育類野生動物)
巨松鼠是世界上最大的松鼠,是砂拉越一級保護野生動物,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紅色名錄列為:近危(NT)。在動畫片中的我們看到的松鼠是個貪吃得傢伙,而事實上它的確在熱帶雨林里扮演者播種者的角色,它會把果實從一棵樹帶到另一處,動作敏捷輕快的它,在樹上爬上爬下樂此不疲。成年巨松鼠每次進食量為200~300克,每天進食兩次計,吃掉果子約500克。

溪松鼠Rheithrosciurus macrotis (一級保育類野生動物)
溪松鼠又稱婆羅洲地鼠,是松鼠科中的一種,也是溪松鼠屬(Rheithrosciurus)下唯一物種,僅生存與婆羅洲,是婆羅洲特稀有物種,它也是熱帶雨林的播種者。
翠葉紅頸鳳蝶 Brooke Birdwing (二級保育類野生動物)
蝴蝶是花兒的授粉者,翠葉紅頸鳳蝶是世界上非常珍稀的蝶類昆蟲之一,是鳥翼蝶的其中一種,也是馬來西亞的國蝶。目前除了亞歷山大鳥翼蝶外,所有其他的鳥翼蝶都受到《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附錄二的保護,限制了其貿易。

水獺屬 Lutra (二級保育類野生動物)
全世界只有13種水獺,婆羅洲就有四種包括:歐亞水獺(Eurasia Otter)、毛鼻水獺(Hairy Nosed Otter)、滑獺(Smooth Otter)、小爪水獺(Small-clawed otter)這幾種都處於瀕危級別。毛鼻水獺也叫蘇門答臘水獺,數量十分稀少,是一種分布在東南亞的水獺,棲息在淡水環境,以魚類、螃蟹、水禽、水蛇、青蛙、老鼠為食物,這種水獺已經嚴重瀕危,在1990年代,就被以為已經滅絕,但是後來又在婆羅洲、柬埔寨、泰國、越南發現。水獺生活在水裡,因此乾淨水域對它們來說很重要,但是隨着工業與農業的發張,河川的廢水與農藥污染,水獺面臨棲息地喪失的問題,另外水獺皮的國際交易也使它們面臨生存的風險。水獺在食物鏈中扮演者獵捕者與獵物的角色。

靈貓科 Viverridae (二級保育類野生動物)
麝貓(civet)和獴(mongooses)都是靈貓科下的小型哺乳動物,棲息在淺山森林裡。在砂拉越所有的靈貓科動物都被例為二級保育物種,它們是雜食性動物,會食老鼠、蛇、生果,雀等等,森林裡的果實消費者、獵捕者及獵物。

穿山甲 Pangolin (二級保育類野生動物)
穿山甲是一種以螞蟻為食的夜行動物,因為所謂的但未經證實的藥用價值以及“饕餮美味”的標籤而備受追捧,它們是全球走私量最大的哺乳動物。穿山甲是世界上唯一真正有鱗的哺乳動物,它的大長爪使其能夠鑽入地下尋找棲居處,挖掘螞蟻和白蟻穴以尋覓食物,使土壤混合和透氣。這改善了土壤的營養品質,有助於分解循環,為茂密的植被提供健康的土層。近年來,走私買賣給本地的穿山甲帶來了滅頂之災,在婆羅洲森林中,穿山甲已經所剩無幾。

樹鼩 Treeshrew (二級保育類野生動物)
樹鼩目(學名:Scandentia),又稱攀獸目,生活在東南亞的熱帶雨林中,樹鼩目成員的外形像松鼠,但吻尖而長,以蟲類為主,也可食用幼鳥、鳥蛋、穀類、果類、樹葉等。

一級保育類野生動物
禁止獵捕、獵殺、飼養及販賣
違規者將被罰款五萬零吉及監禁五年
•所有犀鳥
•白腹魚鷹
•黑腹蛇鵜
•灰頭魚雕
•所有瓣蹼鷸科鳥類
•所有八色鶇科鳥類
•黃冠鵯
•太平洋白鷺
•牛背鷺
•黃臉鸛
•禿鸛
•黑枕燕鷗
•褐翅燕鷗
•綠帝鴿
•所有帝鴿鳥類
•婆羅洲孔雀雉
•銀鴿
•灣貓
•紋貓
•雲豹
•扁頭豹貓
•所有鯨豚類
•儒艮
•所有海龜
•水龜
•彩水龜
•尼亞石洞宮守
•婆羅蜥
二級保育類野生動物
禁止獵捕、獵殺、飼養及無執照販賣
違規者將被罰款一萬零吉及監禁一年
•所有飛松鼠類
•飛鼯猴
•太陽熊
•貓熊
•箭豬、所有豪豬科動物
•所有豹貓類
•所有啄木鳥類
•所有鷹隼類
•所有金絲燕類
•所有涉禽(水鳥)類
•所有鸚鵡及長尾鸚鵡鳥類
•所有翠鳥類
•所有冢雉、鷓鴣(松雞)、雉雞、雉科
•鶚(魚鷹)
•綬帶鳥
•綠蓑鳩
•鷯哥
•白腹軍艦鳥
•白腰鵲鴝
•所有蒼鷺、白鷺、葦鳽屬鳥類
•所有蟒蛇類
•馬來長吻鱷
•河口鱷
•眼鏡蛇
•龍魚、所有骨舌魚科魚類
•巨蜥
•所有靴腳陸龜、滑鱉屬類
•所有硬軟珊瑚
•所有海馬
•鯨鯊
綜合報道、戴舒婷
圖片:砂森林機構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