砂科大孔院中国教师 助力非华生学中文

在马来西亚,华小面临着多重挑战,尤其是一些郊区华小因缺乏学生来源而岌岌可危,甚至可能面临关校风险。非华裔生家长将孩子送入华小就读后为郊区华小注入新活力,不仅有助于学校维持学生来源,也促进校园各族间交流与理解。然而,这种融合也带来新挑战,非华裔生在华小的中文学习情况,成为值得关注问题。

可以发现的是,这些以非华裔生占居多数的郊区华小,校董会及教师团队依然本着“有教无类”理念接领这艰难的教学棒子,积极正视并解决随之而来的挑战,通过拟定设立有效的教学策略,确保所有学生在华小获得平等学习机会,真正实现文化交流与融合。

创办于1946年的峇哥中华公学,在2010年因缺乏学生来源而被迫停办,惟在爱护华教人士相挺及奉献下,历经10年终完成迁校大业,2020年在三马拉汉新址“重生”。

峇哥中公校长杨鹙之受访时透露,目前学校学生总数为330人,其中华裔生占34.20%(113人),非华裔生则占65.80%(217人),是非华裔生占多数的一所华小。

晋汉连省津贴华小董联会与砂科技大学孔子学院达成合作协议,引进中国资深教师到特定华小为非华裔生进行华文辅导计划。峇哥中公为首个站点。
来自中国籍教师穆志刚在峇哥中公以小班制教学。右为峇哥中公校长杨鹙之。
小学生穿上传统服庆祝国庆日活动。

教师面临挑战
无可否认,在教导非华裔生学习中文方面,教师面临多重挑战,包括非华裔生理解程度存在差异,同时非华裔生对中文学习动机和兴趣普遍不足,尤其缺乏实际需求情况下,可能导致学习态度消极,这需要教师投入更多时间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再来,学生家庭都使用其他语言,如英语、马来语等,而非华语,缺乏实际应用和交流,且对他们而言是一门新语言,面对复杂语法,大量词汇和长篇文章,需要更多时间去消化和理解。”

精明课室设备
杨校长说,为了解决非华裔生带来的教学新挑战,教师团队通过创新教学法、家校合作、多元文化的融合,致力为学生创造更佳学习环境。

首先,校方引入生动教学器材,设立精明课室设备,让学生在有趣环境中接触语言。视频、动画和应用程序的使用,不仅提高学习兴趣,也增强认知能力,这要感恩董联会及校董会的奉献。

峇哥中公非华裔生参与华语诗歌朗诵比赛。
国庆日活动促进各族间的和谐与团结。
峇哥中公老师带领学生们参加校外比赛。

第一道曙光计划
此外,每天晨读和“第一道曙光计划”,是学生每天上课前其中一项针对语言学习的活动,提供学生练习机会,提高发音、语调和流利度。持续晨读有助积累词汇量,巩固语法结构。反覆练习,学生语言能力可获提升,从而有信心与老师、同学们交流互动。

多项具体举措
为了应对这些挑战,校方也实施多项具体措施,包括,启动华文高阶思维计划。

这项计划于今年8月举行,是一项全面学习计划,通过设立不同的学习站点来帮助学生提高华文水平。

各个站点具体内容与实施方案:
a)阅读站:借以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扩大词汇量,培养批判性思维。 老师选择适合学生年级和水平的中文书籍、文章、短故事等,确保内容丰富多样。

b)造句站:帮助学生掌握语法结构,提高句子构造能力和表达准确性。 老师提供不同的句子结构和语法点,让学生进行造句练习,例如使用课本上熟悉的词汇、短语或语法结构造句。

c)技能站:发展学生的综合语言技能,包括听、说、读、写能力。 老师透过设计听力练习、口语对话、写作任务和阅读理解题目,帮助学生提高各项语言技能。

d)诗歌站:增强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审美能力,培养对华文诗歌的兴趣和理解。 老师透过选择课本上学生熟悉的经典和现代诗歌进行阅读,引导学生欣赏诗歌的语言美和情感表达的动作。

e)词汇站:扩大学生的词汇量,提高词汇使用的准确性和灵活性。老师通过词汇卡片、词汇表和词汇游戏帮助学生记忆和使用新词汇。

峇哥中公老师带领学生们参加校外比赛。
根据课本单元活动,让学生透过手作拓展学习。
参加华小舞蹈比赛。

孔院中国教师授课
另一方面,晋汉连省津贴华小董联会早前与砂科技大学孔子学院达成合作协议,引进来自中国资深教师,采用第二语言教学方式,在特定华小教导非华裔生学习中文,并已获教育部批准,目前开始在峇哥中公进行试验。

杨校长说,中国籍教师到峇哥中公为非华裔生进行华文辅导计划,主要对象是该校一、二年级非华裔生,希望提高非华裔生华文水平,掌握与年龄相应的华文基本文字,正确读音、认字、写字、读字,理解与年龄相应的语篇意义,进行与年龄相应的华文日常基本交流。

这项计划每周以一定频次落实,通常每班每周共六节,每节30分钟,教学内容主要是对华文教材每单元生词中的常用字进行听、说、读、写、造词、造句、拓展练习。适当补充与上述常用字关联密切但不在教材之内的其他常用字。

“此辅导计划强调以华文讲授,小班辅导,反覆听写,以学生学习进度作为调整,鼓励快乐学习。”

峇哥中公老师赖莉芝每天早上6时30分至7时,细心引导学生练习书法。
峇哥中公老师赖莉芝每天早上6时30分至7时,细心引导学生练习书法。
峇哥中公通过不断创新的教学方法,激励学生的学习动力。

每日图书馆借阅计划
此外,透过每日图书馆借阅计划,鼓励学生每天去图书馆借书,提升阅读习惯和语言能力。通过多样化书籍,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和好奇心,也要求学生在阅读后填写书籍的主要内容、个人感受,以巩固他们所学知识。

当然,该校华文组也配合教育局活动,开展多样化活动提升学生华语水平、激发学习兴趣、培养文化认知。

杨校长也举例出该校一些华文组活动表现与成就,如在全砂华语诗歌朗诵比赛中获得低年组第五名、三马拉汉省华语诗歌朗诵比赛低年组第一名、三马拉汉省华语诗歌朗诵比赛高年组第一名、 三马拉汉省华语书法比赛低小组第四名、三马拉汉省华语书法比赛高小组获得第一,二,四名。

每天早上6时30分至7时,该校赖莉芝老师为学生进行书法练习,细心引导学生从基础出发,鼓励学生多练习,并带领他们参加一些校外书法比赛,如晋汉连省区全国学艺比赛,2024年第39届全国华人文化节全国书法比赛,该校非华裔组有所斩获。

非华裔生参与各项校内外活动,皆有所斩获。
校方将继续探索更多有效策略,确保非华裔生在华小中文学习之路走得更顺遂。
以有趣的游戏方式学习生字词汇。

掌握书写笔顺
她说,各项措施强化后,可发现学生们各方面的进步,包括书法班落实后,学生的汉字书写得规范美观,正确掌握书写笔顺与技巧,同时懂得欣赏理解书法艺术及含义,加强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兴趣和认同。

至于落实“启动华文高阶思维计划”后,老师们可发现到学生不论在语言与思维能力皆有所提升,可更好进行批判性思考,提出有深度问题和见解,写作和阅读理解能力有所增强,同时在被引导情况下提出独特观点和解决方案,参与创新活动时表现突出。

解决问题能力
通过高思维训练,增强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能在实际情境中加以应用,当然这些能力还有待加强。

至于每日借书计划,可发现学生们每天按照时间表借书,提高阅读兴趣与理解力,能更快读懂书籍内容,提高对复杂文本的理解力,词汇量明显增加,写作能力也逐步提升。

杨校长说,教师需以包容和个性化方式教学,以对应不同背景的学生。

“老师应树立榜样。榜样是一种示范和责任,并非一种选择,从老师角度来说,不能放弃任何一位学生。既然家长将孩子送到这学校,我们就有责任全力教育他们,坚持多与非华裔生以华语交流。”

校方将继续探索更多有效策略,确保非华裔生在华小中文学习之路走得更顺遂。
通过设立不同的学习站点,帮助学生提高华文水平。
在峇哥中公,非华裔生也有机会获选参加各类赛事,积累参赛经验。

鼓励家长参与陪同
校方也鼓励非华裔生在课外时间多接触和练习华文,如参与学校的华文学会,增加课外使用华文的机会,同时定期与家长沟通,鼓励他们在家中陪同孩子阅读华文书籍、多以华语交流等。

杨校长认为,家长是孩子最好的陪伴和引导,所以校方一直鼓励家长多参与学校活动。

“这些活动包括家长见面日、启动华文高阶思维计划、运动会、演讲比赛、家长会、豆苗梦工场训练营,还有一些校外活动如晋汉连省津贴华小董联会主办的各项学术比赛。”

校园里,校方也会共同庆祝各族重要节庆,如国庆日活动,各族传统节庆如农历新年、开斋节等,让学生认识不同种族的宗教信仰传统服装、美食等,促进华小的多元化与团结。

非华裔生在华语诗歌朗诵比赛中,表现标青。

未来展望
峇哥中公接下来希望透过强化家校合作(PIBKS),定期举行家长工作坊,介绍有效的学习方法和资源,增强家长参与度,也放眼提升教学质量,采用差异化教学,根据学生能力和需求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同时提供激励机制,如设立奖励制度、优秀进步奖等,进一步提升非华裔生华文水平,确保他们在华小环境中茁壮成长。

杨丽华/报导
图片:受访校方提供

历经10年终完成迁校大业,峇哥中公于2020年在三马拉汉新址“重生”。

Check Also

相信阅读 让孩子拥一辈子的礼物

上周末,古晋居士林般若讲堂人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