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重可致行動不便
骨關節炎是最常見的關節炎,隨着時間推移人體的骨骼末端起緩衝作用的保護性軟骨不斷磨損,就發生了該疾病。
雖然關節損傷是不可逆的,但骨關節炎的癥狀一般可進行控制,如保持活動狀態、維持健康體重和採取一些治療可減緩疾病進展。
這一期空中醫生邀請到藥劑師郭子源向大家解說骨關節炎的癥狀、病因和預防。
1. 什麼是骨關節炎?
顧名思義,它就是發生在骨關節的炎症,是一種慢性疾病。在這裡跟大家科普骨關節,它就是將骨頭和骨頭之間連接的部位。
2. 骨關節炎是怎麼形成的?
分為原發性和繼發性。原發性一半並沒有特別的原因,繼發性是指在關節炎由其他疾病或狀況導致,如感染、出生時就存在的關節異常、外傷、代謝性疾病。
我們的骨頭末端其實是有一層軟骨來作為保護墊,骨關節在受到外傷或過度重複性使用(比如肥胖)的情況下,會導致骨頭與骨頭之間的摩擦更頻繁,增加了軟骨組織的負擔,久而久之如果軟骨組織再生的能力將無法負荷骨關節所承受的磨損。
也就是說被磨損到一定的程度的時候,這個感覺像我們的保護墊背磨壞了,骨頭和骨頭直接摩擦的情況下,就會發炎、疼痛等癥狀。
3. 是不是到了一定年齡才會有骨關節炎?它會有哪些癥狀?
一般上隨着年齡的增長,我們身體的各個器官逐漸的老化,所以一般上50歲以上的中老年人,以及老年人患上骨關節炎的機率會比較高,但其實這種退化並不是說你到了一定的年齡就突然之間就退化了,而是逐步退化,只是它還沒讓我們看到很明顯的癥狀,當然這個退化的速度也是因人而異。
在特定的情況下,它也會發生在一些年輕人的身上,尤其是一些過度肥胖者,因為他們的關節要承受更大的負擔,還有一些運動員,因為他們會很頻繁的重複使用某個特定的關節,但這並不表運動會增加關節炎的機率,這並非不建議人們運動,適量的運動對於保持關節的健康是必要的。
- 骨關節炎的癥狀和體征,包括:
(一)疼痛:特別是活動過程中或活動後。
(二)酸痛:當您施加輕微的壓力時,您的關節可能會感到酸痛。
- 僵硬:當您在早上醒來或一段時間不活動後,關節僵硬可能最為明顯。
(四)喪失靈活性:您可能無法通過全方位的動作移動關節,這就代表骨關節失去靈活性。
5. 如何治療?
藥物治療
藥物治療的藥理簡單,目標是減緩疼痛,如止痛藥,選擇何種止痛藥是依據病情的嚴重性。
還有注射類藥物尤其類固醇類,醫生會將類固醇的藥物直接注射在關節部位,對於止痛消炎有幫助,須由醫生注射。
另一種藥物是注射滑夜,其實人體的骨關節有一層滑液,如同機械需要添加潤滑劑。此外,醫生也會建議部分患者添加營養補充劑,修復軟骨組織和增加滑液的製造,包括氨基葡萄糖(Glucosamine)、軟骨素(Chondroitin),修復軟骨組織,增加滑夜的製造。
非藥物治療
物理療法。通過物理治療師的幫助,創建個性化的鍛煉計劃,以加強關節周圍的肌肉,增加運動範圍,並減輕關節部位疼痛。
熱療法,屬於暫時性療法,如熱帖或濕熱的毛巾可以用於受累關節。(為避免燙傷,應注意不要將熱貼放在較高的位置或長時間放置。)
冷療可用於減輕因單個關節暫時加重而引起的疼痛。
5. 會導致哪些併發症?
併發症其實不多,小至疼痛,造成困擾,如上下樓梯、蹲下身子或久坐突然站起,會感覺不適。
若到了嚴重地步,會到了某種程度的不便,無法正常運用關節,需要拐杖或輪椅,會影響生活作息。
6. 如何預防?
- 體重管理
特別針對肥胖人士,因骨關節炎一般發生在承擔重量的骨關節如膝蓋、腰部,所以目標是要減低關節負擔,進而降低患上的風險。
- 適量運動
生活中適量運動,保持靈活度,但不要過度專註於某個關節的使用。
- 保持對的姿勢
如站和坐的姿勢、工作時、做家務時的姿勢,都會影響骨關節的負荷。
(四)營養補充劑
骨關節的退化不是到了某個年齡層突然退化,而是逐步出現退化情況,所以日常中透過營養補充劑的吸收,可大大降低或預防骨關節炎的發生。


目標是要減低關節負擔。
本期簡介:
藥劑師:郭子源
畢業於亞洲醫藥及科藝大學(AIMST)藥劑系,是一名馬來西亞註冊藥劑師。
目前就職於檳城雙溪峇甲公立診所擔任門診。
曾於2018至2020年擔任馬來西亞藥劑師協會青年團指委委員。
文字記錄:楊麗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