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乳腺導管內乳頭狀瘤
粉紅十月的意義,就是為了提醒所有女性關注乳癌和女性癌症防治月,切記病從淺中醫,防患於未然。本期《空中醫生》邀請到砂中央醫院癌症專科醫生黃傑怡和大家介紹乳腺導管內乳頭狀瘤。
- 什麼是乳腺導管內乳頭狀瘤?它是良性還是惡性疾病?
女性乳腺有15~20個乳腺導管,開口於乳頭。乳腺導管內乳頭狀瘤是指發生在導管上皮的良性腫瘤。位於乳腺中央區乳暈下方,是不常見也不少見的情況。
- 乳腺導管內乳頭狀瘤的癥狀有哪些?發病率高嗎?
(一)乳頭溢液
乳頭出現血性、漿液血性或漿液性溢液,溢液可為持續性或間斷性,80%患者有這種癥狀。有些患者在擠壓乳腺時流出溢液,也有些患者是無意中發現自己內衣或乳罩上有溢液污跡。少數覺得乳頭有疼痛感,大部分是乳頭有液體分泌物溢出。
(二)乳腺腫塊
由於乳腺導管內乳頭狀瘤瘤體小,多數情況下臨床查體摸不到腫塊。有些中央型乳頭狀瘤可在乳暈附近摸到結節狀或條索狀腫塊,質地較軟,輕壓腫塊時可引出溢液。外周型乳頭狀瘤發生在乳腺周圍象限,若能觸及腫塊可在乳腺周邊部位。
其實,乳腺導管內乳頭狀瘤的癥狀和乳癌大同小異,眾所周知,乳癌最初發現是腫塊,當然有一些乳癌若腫瘤是靠近乳頭也會出現液體分泌物或乳頭有出血癥狀。所有出現此癥狀的女性,請立刻向專科醫生求助,接受檢查及尋求治療,確定是否患有乳癌還是乳腺導管內乳頭狀瘤。


發現乳頭有硬塊及出血癥狀,一般最好先向乳房手術外科醫生或手術外科專科醫生求助,醫生會安排一系列檢查,若有需要會做化驗確認病因。
- 一般上會發生在哪個年齡階層的女性身上?
其實在所有乳房良性腫瘤里,乳腺導管內乳頭狀瘤是屬於少見情況,在100名良性腫瘤患者中,約有5人有乳腺導管內乳頭狀瘤,佔了5% 。乳腺導管內乳頭狀瘤多發生在35至50歲年齡層的女性,男性很少機率發生。
- 乳腺導管內乳頭狀瘤的病因?對我們的身體帶來的危害有哪些?
在醫學上暫時尚未發現真正的原因。乳腺導管內乳頭狀瘤屬於良性腫瘤,危害不大,但需要擔心的是,有少許病變或癌變機率。
根據醫學研究有2%的病變機率,有些醫學報告則達15%,有鑒於此,建議患者即使是良性腫瘤,也須定期複診,檢查和追蹤。
- 可以透過什麼方式檢查自己是否患有乳腺導管內乳頭狀瘤?
之前提到乳腺導管內乳頭狀瘤的癥狀和乳癌相似,最明顯癥狀是乳頭溢血,乳頭分泌出粘液液體。可以透過諮詢乳房外科專科醫生,並接受乳房超音波掃描及X 光影像檢查,若這兩者結果不理想,須進一步抽取細胞化驗。
- 治療的方式有哪些?如何預防乳腺導管內乳頭狀瘤的發生?
因有少許癌變機率,患者可接受手術切除腫瘤,然後抽取細胞化驗確保是良性腫瘤。因乳頭分泌出不明液體,患者會擔心害怕,一旦切除腫瘤後,癥狀就會消失,所以手術切除硬塊可消除內心焦慮。
- 補充/ 呼籲。
乳腺導管內乳頭狀瘤的發生,沒有特別預防方法,因其病因不詳,但必須強調的是,越早發現治癒率越高,因此鼓勵所有女性定期自行檢查,若發現異狀如腫塊或出血,即刻找醫生檢查,而非待病況加劇嚴重後如腫塊變大,出血量多,乳房皮膚潰爛才尋求醫生治療,避免錯過治療期。
乳房例行檢查依據年齡情況,25歲女性若有家族乳癌病例史,鼓勵每三個月檢查一次,每年超音波掃描一次,若家族沒有遺傳病,40歲以上女性每年要例行檢查,如接受超音波掃描,X光影像檢查。病例史是涵蓋至親,如媽媽、姨姨、表姐、表妹。
所有女性受促時刻關心自身身體情況,每天洗澡時花一些時間觀察乳房是否有異狀或腫塊,若有異狀須立即向專業醫生諮詢及檢查,越早發現,治療方案越多,痊癒機率越高。
本期簡介:
砂中央醫院癌症專科醫生黃傑怡
2021年畢業於馬來亞大學臨床腫瘤學碩士
2011年畢業於馬來西亞國立大學醫學士
文字處理:楊麗華